陈秀山:新经济地理学研究新进展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8-07-05 浏览量:27

来源: 《经济学动态》

本年度诺贝尔奖得主克鲁格曼所创立的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简称NEG)理论模型简洁而富有洞见,给予了后来学者极大的研究空间。近年来,国外NEG研究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对NEG理论进行了扩展,同时注重与城市经济学的融合。从微观角度看,最新研究关注各种成本因素、本地市场效应(homc market effect,HME)、异质性偏好、知识生产和溢出对集聚的影响。从宏观的角度看,关注集聚对经济增长、失业甚至污染的影响。与此同时,最新研究试图将城市经济学纳入NEG的研究领域,分析城市的形成和演变。

一、微观视角研究

从研究方向看,NEG模型与宏观经济学发展的大背景是一致的,致力于为经济地理学理论寻求微观基础。当前的研究针对影响经济活动空间布局的各种现实因素,对NEG进行了扩展。

(一)成本与集聚

NEG模型中运输成本采用冰山成本或准线性成本两种设定方式。冰山成本虽使集聚的一般均衡模型更具有可操作性;但要求需求价格弹性等于产品替代弹性,且为固定常数,在所有产品之间对称分布。这必然导致产品的均衡价格与厂商和消费者的空间分布无关。而且冰山成本假定意味着运输成本与产品的离岸价格成正比,运输产品价格的任意增加将同比例地增加其运输费用,与现实不符。而准线性运输成本弥补了冰山成本的缺陷,并能够分析前向竞争效应(即利润最大化的价格随着竞争性厂商的增加而下降的效应),但设定形式比较复杂,不能分析收入效应。Behrens(2005a)使用可分离的准线性效用函数,发展了垄断竞争的一般均衡模型,能够分析收入效应和前向竞争效应。他认为利润最大化厂商产品的价格随产出的边际成本和消费者支出的增加而增加,随竞争性厂商数量的上升而下降。Gupta et al.(2006)分析了冰山成本或准线性成本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认为准线性成本形成的区位均衡数量少于冰山成本。

Alonso(2007)系统地分析了冰山成本或准线性成本在两个或多个地区设定下对集聚的不同作用。两种运输成本对两地区经济的集聚作用是相同的,但一旦扩大到多地区经济时,将变得很复杂。只考虑需求拉动的城市成本时,如果运输成本很高或很低,经济活动呈分散布局。即运输成本逐渐减小时,经济先集聚,然后发散,这种钟型关系在两种运输成本中都会出现。如果再考虑两个地区的工资差异 (劳动力不流动),钟型关系仍然成立,但在运输成本很高时,发散主要是需求拉动的结果;在运输成本很低时,发散主要是由工资差异引起的。如果考虑经济存在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与下游企业和消费者的需求联系相比,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系集聚作用更大。但在多地区模型中,由于不同的离心力如住宅成本和通勤成本的差异,不同形式的运输成本集聚作用是不同的。

另外,运输成本与产业空间分布有关。初始 NEG模型假定差异化产品具有不完全替代关系,厂商出售其产品的前提是产品价格能够弥补其成本,同时又要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如果厂商的空间分布是不对称的,高密度地区厂商的产品出口到外围区(这些地区竞争相对较弱)能够获得正利润,低密度地区厂商的产品出口到核心区(这些地区竞争相对较强)仅获得负利润。Behrens(2005b)研究表明,当运输成本足够高时,自给自足是一种内生均衡结果;随着运输成本的下降,自给自足引致的产业空间非对称分布进一步导致贸易的非对称分布,只有高密度地区厂商才出口产品。Greenhut(2006)则认为异质性区域之间的产业价格和产出数量的差异是多种力量作用的结果,运输成本的差异为产品出售者向不同地区的消费者提供了价格歧视的机会。Duranton et al.(2008)以机械行业为例,进一步将贸易成本内生化,认为运输成本的降低将增加单位贸易成本,因为出口商发现生产高质量的机械(需要供应商与最终用户的交流)是有利可图的。当运输成本很高时,高质量所带来的收益不能弥补巨大的运输成本,出口商不再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因此当严格区分贸易成本和运输成本时,二者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在早期的NEG模型中,厂商出于节约运输成本的动机和制造业部门之间的竞争刚性,导致核心区的制造业价格指数低于外围区,而制造业价格指数完全等同于生活价格指数,因此模型预言核心区的生活成本低于外围区,这与现实世界是不一致的。尽管像纽约、北京、上海这些集聚地区的某些商品可能比外围区便宜,但总的来说,这些地区的生活成本比偏远的农村外围地区要高得多。理论与实际的差异在于NEG模型没有考虑土地的稀缺性和住宅的高价格。Suedekum(2006)在核心—外围(CP)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本地产品部门作为农产品部门和制成品部门之外的第三个部门,此时仍会产生CP均衡,同时核心区的生活成本更高。但产生CP均衡要求运输成本和对本地产品的消费份额处于适当的水平。与本地产品高价格相比,名义高工资和制造业低价格在集聚均衡中更占优势。尽管本地产品高价格不会抵消这两种集聚力量,但其使核心区成为“昂贵”的区域,如果核心区工人工资没有贴水,将面临真实工资的下降。

Behrens et al.(2006a)分析了不同国家体制成本 (setup costs)差异对全球经济效率和区域之间平等程度的影响。由于消费者获得产品多样性范围取决于厂商的空间布局,市场导向的结果可能导致某些地区集聚程度过高,规划者可以通过制定更高的体制成本减少该地区的集聚程度。而当消费者多样化偏好很强时,规划者可以减少当地的体制成本来促进当地厂商的集聚程度。Behrens(2006b)还分析了降低运输成本和降低关税对集聚的不同影响,二者的减小都有助于集聚。但是,降低关税导致租金的重新分配或用来资助本地的公共支出,因此可以维持产业在一定范围内呈发散分布。因此与降低关税相比,降低贸易成本更容易产生集聚。

当前城市成本(包括住宅和通勤成本)占城市居民消费的很大比重,而初始NEG模型没有考虑该成本对集聚的影响。Tabuchi et al.(2006)在一个两地区三产业经济的框架上研究了多样性偏好和报酬递增与城市成本的相互作用机理。假定所有的厂商和劳动都是可流动的,二者在城市的集聚通过住宅市场的竞争产生成本。如果一种商品是完全流动的,那么该产业呈部分发散分布,而其他产业则集聚在一个城市生产,即地区专业化生产。非贸易消费品生产部门比其他部门的集聚程度更高。不同产品在不同地区之间的空间配置方式决定了不同的城市层级。

(二)本地市场效应(HME)

HME意味着在存在交易成本和规模报酬递增的经济中,由于对某产品具有更高的市场需求而导致本地出现更大比例的生产份额。在早期模型中, HME决定了贸易模式:即具有更大本地市场的地区出口异质品。但现实中HME的产生是有条件的。Yu(2005)在效用函数中引入不变替代弹性方程将不同部门间的收入份额内生化,结果显示,如果不同部门间的替代弹性大于1,将产生HME;小于1则出现逆向HME。

Mario(2007)进一步研究了HME的形成机理和各种产生条件。他认为本国企业和跨国企业的共存导致基于利润回流而不是基于产业间贸易的HME的产生,HME与贸易成本、用于消费异质品的收入份额正相关,与不同产品间的替代弹性负相关。如果只存在本国企业,且贸易成本在部门间是相同的,将不存在HME。如果部门间贸易成本不同,将产生基于产业间贸易的HME,其大小与用于消费异质品的收入份额负相关,与不同产品间的替代弹性正相关。如果只存在跨国公司的水平分工,部门间的产出份额将等于各地的要素禀赋份额,HME将消失。如果用于消费异质品的收入份额很低或者在两个地区资源禀赋相似且产品是熟练劳动密集型的话,将产生逆向HME。

(三)异质性偏好

早期的模型假定人们的偏好都是一样的,即同质性偏好假定。近来的研究已意识到由于人们民族、地域、文化传统和饮食习惯等差异很大,同质性偏好虽然便于模型的处理,但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因此假定人们对于消费品具有不同的偏好更加具有现实解释力。其实,异质性偏好在公共经济学中早有应用,如蒂布特模型和俱乐部理论。Antonella (2008)建立了异质性偏好的一般经济地理模型。他假定工人对制成品的偏好存在差异性。当工人的偏好差异和多样性足够强的话,更多的企业会在本地集聚。当交易成本很高的时候,异质性偏好充当集聚力,反之则是发散力。Daozhi Zeng(2008)则利用异质性偏好解释种族隔离的形成原因,他建立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中假定流动性工人具有偏好差异。由于偏好差异,工人的流动并不必然导致某种类型企业的迁移,企业的迁移受到某地区相同偏好工人的比例的影响。因此,这将进一步引导该种偏好的工人向该地区集中。因此,规模报酬递增和垄断经济将内生地导致种族隔离,具有相同偏好的消费者将集聚于同一个地区。

(四)知识产生与溢出

最近关于知识溢出的动态模型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这些模型主要关注知识的垂直差异性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没有将空间因素纳入分析框架。但是知识溢出对集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 Nakajima(2006)用NEG模型研究了外国知识可达性对国际收入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国知识可达性对制造业工资有正的影响,如知识可达性能单独解释10%的跨国工资差异,即使控制了地理和制度变量,估计结果也是稳健的。这意味着面对面的知识交流有利于增加工资,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减少贸易成本,充分利用国外知识,提高本地收入水平。

Berliant(2004)则关注知识在产生和传播的合作过程中不同知识分化的变化。Dupont(2007)假定本地化溢出和资本的完全流动性,认为集聚将加大企业之间的学习外溢,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绩效,缩小了区际差异。Berliant et al.(2007)认为异质性工人之间的共同知识有助于合作交流,而他们之间的不同知识是他们进行配对研发的前提,二者共同决定了经济中研发的水平。而研发产生的新知识一部分通过专利登记的形式产生回报,一部分作为共享的公共知识传播。因此异质性工人的集聚产生新的知识,而新的知识的传播产生经济的集聚,而经济集聚进一步引导工人的集中。因此工人的集聚通过知识生产与传播存在自增强作用。可惜的是,模型中没有纳入空间因素。Kyoko(2008)部分地完成了这一工作,他在格罗斯曼—赫尔普曼—罗默内生增长模型导人空间因素和流动性工人。其结论是,由于知识溢出,创新型企业只会集聚于某一地区,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熟练工人的分布。由于贸易成本和外溢程度的影响,经济可能出现完全集聚、部分集聚和分块聚集三种均衡状态。但在完全集聚的情况下流动性工人获得福利却是最高的。

二、宏观视角研究

集聚带来地区经济增长和结构的改善。近年来,经济学者敏锐地观察到集聚与宏观经济相关的经济联系,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

(一)集聚和经济增长

初始NEG是静态模型,一旦经济达到均衡,经济增长率为,除非外生经济参数变化,均衡结果将不会改变。也就是说,没有考虑集聚对创新的影响。实际上集聚带动了创新,而创新反过来影响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居民福利的变化。因此要考察集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必须将NEG模型动态化。

Fujita et al.(2003)将使用熟练劳动、为现代部门创造新的产品种类的研发部门引入核心外围模型并将其动态化,因此经济中的产品种类会随时间而逐年增加。

Dieter(2007)将NEG模型植入新古典增长模型,研究了集聚与增长之间的关系。考虑经济对称的情形,如果一个积累更多资本的国家,由于贸易成本将生产价格指数和消费价格指数有机地联系起来,如果改善贸易条件,则降低相对消费价格指数,进而增加它的本地市场规模。而贸易条件改善和价格指数效应反过来增加了本国的资本边际报酬率(但要素替代减少了资本的边际报酬)。因此比其他国家积累更多资本的国家,其资本的边际报酬率会更高,从而本地的经济增长率也更高,从而产生区域差距。而降低贸易成本导致生产价格指数和消费价格指数之间的有机联系减弱,因此产业呈发散分布与高贸易成本相关。

Berliant et al.(2007)将知识工人(K-workers)引入增长模型,认为长期的经济增长与合作工人的相互协作和公共知识的传播程度正相关。其启示意义是过度的专利保护和过度的知识传播对经济增长都是不利的。因为过度的专利保护限制了知识的传播,过度的知识传播减少了对知识工人的激励。

Krogstrup(2008)研究了集聚对税收增长的影响,建立了税收竞争的核心—外围模型。当集聚力处于中等适度水平时,税收竞争是核心—外围模型的发散力。当集聚力超过某一临界值时,由于巨大集聚租金的产生,税收竞争压力减少甚至消失,均衡内生地形成了出口税收激励,而出口税收激励决定了出口退税率的大小。

(二)集聚与失业

初始NEG模型假定劳动力市场是出清的,因此不存在失业。但是不管是落后地区还是发达地区,失业总是存在的。Suedekum(2005)研究了失业与集聚之间的关系。从短期来看,由于要素是流动的,因此核心地区的工资高,失业率低,外围地区则相反。从长期来看,由于本地集聚经济,外围地区劳动力将迁移到核心地区就业,但是这种劳动力的迁移不会消除反而强化了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

(三)集聚与污染

现实中工业部门的集中产生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但大量的NEG文献忽略了环境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Moriki(2006)在NEG地理模型中引入环境要素,分析了环境破坏对人口区域分布的影响,进而估计收取环境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如果环境损失不会导致跨界污染,则人口分布的均衡惟一且稳定。反之,均衡则不惟一且不稳定。如果政府对进口产品收取环境税,将使生产该产品的国家人口减少,因此环境税可能削弱了集聚的优势。

从宏观的角度看,集聚还将导致区域经济结构的升级、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技术在部门之间的转移,可以进一步对此进行研究。

三、与城市经济学的融合

城市经济学与NEG的差异在于离心力的来源与研究对象两方面。城市经济学认为城市住房(和通勤)的土地租金是离心力。城市经济学模型假定城市是一座“孤岛”,城市内部与外部没有实现一体化。而NEG早期模型认为不流动资源(如土地)是城市离心力,抽象掉了城市的内部结构,把其看作一个点空间。另外,城市经济学模型中开发商和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较大,而NEG一直关注空间的自组织作用,而相对忽略前者的作用。

Combes et al.(2005)用图表的方式描述了将城市经济学和NEG融合的粗略框架,并且分析各种外生冲击对经济的影响。而Stelder(2005)则将NEG模型扩展到具体的空间维度,模拟了欧洲城市的形成。从长期来看,集聚经济和运输成本能够解释欧洲城市形成的规模和位置。Partridge et al.(2007)则用集聚理论解释了美国和加拿大两个国家城市形成模式的差异。

Ioannides et al.(2008)则分析了信息通信技术对城市结构的影响。由于通信成本的降低,信息通信技术的进步可导致城市结构的改变,因此通信技术可能弱化地方化集聚力量,从而激励经济活动搬迁到较小的中心城市。他们利用不同国家城市规模分布和国家特征的国际数据检验了通信技术的影响,发现人均电话的增加鼓励人口的空间发散,这导致了城市规模的更加集中。由于互联网使用的特殊性,估计互联网络的普及将对城市结构产生更大的影响。

未来研究可将更多的城市和区域特点(如土地和房地产市场、通勤、运输网络和城市基础设施、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移植到包含地方政府的NEG模型中。但在模拟城市发展时要注意政府和开发商的权力边界,还要考虑预期的重要作用。同时,必须把城市看作为知识产生、发散和积累的区域,这对于创新和经济增长是至关重要的(Fujita,2005a)。

四、未来研究方向

克鲁格曼因开创NEG等贡献而获得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标志着区位已经和价格、时间等概念一样,已经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主要研究范畴,必将引领更多的经济学者投身于NEG的研究中来。从本质上来说,NEG的发展主要源于经济学家对现实中规模报酬递增、外部性等各种空间经济问题的思考。但到目前为止,由于经济学建模手段的缺乏和发展的不成熟,NEG的许多假定仍然与现实相差较远,因此理论的指导性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经济发展的要求。展望未来,NEG将要进一步考虑与集聚有关的各种现实情况,将其纳入NEG的研究框架,以增强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和指导力。

1.研究集聚形态及其空间分布。当前NEG模型为了简化计算和分析,主要以二地区二部门框架为主。但现实中集聚是比较复杂的,集聚的空间布局 (如集聚的数量、规模、位置以及空间合作)和形态问题(如郊区化、大都市形成以及城市的离散布局)等还没有在NEG框架中得到有效的处理,因为在两地区框架中不可能区分多种集聚形态的差异。为获得直观的政策涵义,必须超越当前以二地区二部门为主的分析框架,建立多地区多产业的非对称空间模型。Simonen(2006)做了初步的尝试,建立了三地区模型,分析了集聚稳定均衡的存在条件,但该模型还不能进行拓展。因此未来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的改善,建立一个可以拓展的空间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研究集聚形态及其空间分布。

2.研究运输技术对集聚的影响。集聚往往存在于主要的交通节点上,即使运输成本下降,重要的交通网络也能够持续地吸引各种产业到节点上集聚。实际上集聚和交通网络的改善是一种自增强过程。因为运输的规模经济效应激励了集中运输、干线和运输节点的发展。如某一运输节点上运输服务比较频繁,说明该地能够满足大量的运输需求,吸引大量发货人集聚于此,这反过来使节点上运输服务更加频繁。这种积极的反馈机制推动了干线节点和运输网络的内生发展。而当前的研究割裂了产业区位模式与运输网络结构之间的内生关系。尽管 Takahashi(2(305)首先明确将运输部门引入NEG框架中,分析了两地区框架中运输部门由于规模经济而内生形成的微观机理,但该模型中不存在网络节点,因此集聚模式和运输网络结构之间的关系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因此,全面研究运输技术的作用机理,并区分商品的运输成本和空间商务联系的通讯成本对运输技术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研究创新、知识溢出与集聚的相互影响。目前的大多数NEG模型只考虑了消费者和产业之间联系的金融外部性,相对忽略了创新和知识溢出对集聚的影响。明确区分知识的产生、传播和交流对集聚的不同作用机理是很重要的。同时知识外溢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要完全研究知识溢出与集聚的相互影响机理必须建立一个动态的分析框架。

4.研究制度对集聚的影响。现实经济中政府所实施的各种政策,特别是区域政策,对集聚有着重要的影响。但NEG的一般均衡框架只有企业和居民两类经济主体,没有将政府纳入分析框架,因此不可能系统研究制度与政策变化对空间的影响机理和大小。同时,许多制度和政策的变化与集聚存在内生关系。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度和政策变化对集聚产生的作用也不同。因此如果不考虑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单纯研究制度和政策与集聚的相互影响可能存在偏差。还应该看到,制度具有粘性,在短时期一般是稳定的,特别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升级迅猛,经济增长迅速,制度和政策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快速转变。因此研究制度和政策与集聚的相互影响可能对发展中国家具有更大的启示意义。将政府纳入NEG模型,会使NEG模型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5.NEG与区域经济学的融合。NEG许多核心思想来源于区域经济学(Krugman,1991b)。但区域经济学有新古典、行为主义和结构学派三个理论流派,它们之间的假定、研究方法、结论都有较大的差异,这导致区域经济学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极大地限制了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同时区域经济学是一种应用性学科,进行区域经济研究必须考虑现实中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因此只有当NEG发展到其理论假设能够容纳现实生活中影响集聚的各种因素,区域经济学才能够真正把NEG作为自己的指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