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恒山: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全面做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工作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8-09-11 浏览量:19

来源:宏观经济管理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全面回答了新时期我国要什么样的发展和怎么样发展等重大命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支撑和指导作用。

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环节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科学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中央对全面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特别是党的***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做出了新的论述,提出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战略任务,并明确提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总体要求。党的***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论述,更加完整地阐明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重点,也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这既是做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着力点。

二、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创造性地做好地区经济工作

近年来,按照中央促进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的直接领导下,地区经济司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锐意进取,努力开拓创新,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进展。

(一)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主线,全面提升地区经济工作水平

通过认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我们明确了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工作的主线, 通过这条主线,就可以把区域规划、区域政策、区域合作、扶贫开发、流域治理、国土整治、中部崛起、地理空间信息协调等诸多方面的工作有机地联系起来,也可以把地区工作与宏观调控的主体任务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紧密地结合起来。围绕这条主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虚实结合”的工作思路。一方面,在区域规划编制、区域政策制定等方面,密切联系实际,着力在增强政策措施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上下工夫;另一方面,在项目审核和投资安排等方面,充分考虑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和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着力研究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有效途径。

(二)牢固树立想大事、议大事、抓大事的意识,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

一是全力抓好区域规划编制工作。近几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领导的要求,组织有关方面开展了京津冀都市圈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两个区域规划的试点工作,组织编制并报国务院批复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 正在着手编制江苏沿海地区、辽宁沿海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成渝地区和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等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这些区域规划将对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区域发展格局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是全力抓好区域政策的研究制定工作。组织起草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 研究制定了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促进西藏、新疆、宁夏、长江三角洲地区、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这些文件的实施对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全力抓好区域合作工作。切实加强了区域合作工作的统筹协调与指导,加大了区域合作工作系统的整合力度。以泛珠三角合作区、长三角合作区、环渤海经济圈合作区、黄河经济协作区、淮海经济合作区、武汉经济合作区等为重点,积极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容,创新合作方式, 促进国内区域合作迈上新台阶。与此同时,继续做好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和图们江地区开发等国际区域合作,不断加强和深化同周边国家的国际区域合作。继续做好中欧区域政策对话与合作工作。

四是全力抓好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几年来,根据国务院要求,会同有关方面积极开展“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先后组织组织编报了《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和《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并建立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扎实推进《方案》的落实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落脚点,承担国家可持续发展推进办公室工作,在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同时,协调各领域各部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做好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参会及中英可持续发展高级别对话机制组织协调工作。

五是全力抓好扶贫开发等重大民生问题。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扶持典型老、少、边、穷地区和特殊类型贫困地区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根据中央要求和新的扶贫形势,积极研究如何完善扶贫机制和政策措施,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在安排好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投资计划的同时,组织开展了“做好扶贫开发工作,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主题调研。

六是全面抓好国土资源开发与整治工作。配合宏观调控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强基础测绘年度计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管理,积极参与制定土地政策。组织编制并报国务院批复了《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认真做好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研究提出了开展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参与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次生灾害防治和5·12 汶川地震抢险救灾工作。

七是积极全面做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工作。研究制定了中部地区“两个比照”政策的范围和实施意见,加强与有关部门和中部六省的联系沟通。组织开展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编制工作,开展了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和支持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制定工作。

(三)加强与部门和地方的协调配合,努力形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整体合力

地区经济是个开放的系统,地区工作也须在开放的状态下进行。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开放、融通协作的原则,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科研机构和地方的协调配合,集中各方面力量,着力推进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如,组织开展的新疆、青海等省藏区、宁夏和珠三角规划编制和政策研究调研工作,每次都涉及数十个部门与单位,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与有关部门共同深入基层、共同研究重大问题、共同起草文件,主动与有关地方政府反复交换意见,从而圆满地完成了中央和委党组交办的任务。

三、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要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工作仍面临着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区域政策的系统性和针对性亟待提高。当前,我国尚未形成明确的区域政策体系,对区域政策的形式、内容及作用机制等重大问题研究深度还不够。一方面,区域政策往往表现为部门产业政策在某一区域的简单叠加,因与区域实际及经济运行规律结合不强,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各个区域都有政策而又都没有政策的状况。另一方面,区域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和作用还远未发挥出来。区域政策与产业政策都是宏观调整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两者又是相互补充的。只有依靠区域政策,产业政策才能真正落在实处、形成实效,而建立在产业政策基础上的区域政策,则更有利于推进整体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因此,在宏观调控中,无论着眼于长远考虑,还是立足于近期需要,都要充分发挥区域政策的功能,但总体来看,目前区域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机制还没有明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区域政策的效率。

二是地区之间重复建设、不当竞争等问题客观存在。目前,我国还没有统筹国土开发的总体规划,受利益的驱动,区域开发无序、各自为战等问题仍比较严重,全国生产力布局总体上还不尽合理。一是行政封锁、行政壁垒突出,要素不能自由流动。近年来,行政壁垒表现为更加隐蔽化的形式,以技术标准为借口制造地方壁垒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并直接导致了经济的分散化和分割化,助长了“大而全”、“小而全”以及重复建设,严重阻碍了地区间分工与交换的发展。二是不少地方为了追求GDP 的增长,不顾自身资源环境条件和比较优势,热衷上马高消耗、高污染、资源加工型的“两高一资”项目,造成严重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目前,很多地方提出要大力发展重化工业,一些水资源、能源严重匮乏的地区也提出发展高耗水、高耗能型产业,这种发展模式不仅损害了当地的资源生态系统,也导致了区域间产业结构的同质化,加剧了地区间的恶性竞争。近年来,运用区域规划在衔接区域发展战略、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对避免区域恶性竞争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区域规划目前的法律地位还不明确,区域规划的权威性和约束性还不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解决上述问题的能力。

三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我国区域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固然有自然、历史等原因,但根本问题还是体制机制的不健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处于完善阶段,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尚未完全消除,与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相适应的财税体制还不健全。对经济基础薄弱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规模偏小、名目繁多,不能满足和适应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的要求;资源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尚未形成,上游地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往往得不到下游受益地区的利益补偿;资源税费改革尚未到位,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偏低,使资源开采地区相对于开采企业的丰厚利润得到的实惠明显偏少。上述体制性、机制性矛盾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各地区自我发展的冲动, 阻碍了主体功能区的形成,对区域协调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全面做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工作的基本思路

第一,切实加强与主体功能区划相配套的区域政策的研究工作。随着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的推行,我国区域政策的空间格局和区域开发模式都将发生重大变化。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系统研究主体功能区与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关系、主体功能区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互动机制、主体功能区的区域政策设计等问题,组织推进实施主体功能区。

第二, 进一步完善区域政策体系。重点开展区域政策框架体系的基础性研究,探索制定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区域政策,进一步增强区域政策对空间开发的引导作用。加强部门的协调与衔接,组织编制中国区域政策纲要,推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政策体系。研究区域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工作机制和具体操作方式。

第三,高度重视区域发展立法工作。积极开展区域立法的前期研究工作,适时启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立法工作,进一步增强法律对区域开发行为的规范力度,推进建立区域开发的长效保障机制。

第四,协调推进重点地区加快开发开放和改革创新步伐。做好重点地区相关区域规划、指导性文件和改革试验方案的组织实施工作。做好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改革发展政策意见的完善出台、宣传贯彻和协调落实工作,推进长三角地区、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报批工作,抓紧编制珠三角地区区域规划纲要,推动三大都市圈开创改革发展的新局面。继续做好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协调实施工作,推动泛北部湾合作发展。加快推动成渝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辽宁沿海地区等重点地区的区域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加大对发展较慢的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不断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认真实施支持西藏、新疆、宁夏和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政策。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认真学习党的***精神,结合本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继续围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条主线,以更大的力度和更扎实的作风推进地区经济工作,为全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