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恒山:关于加快形成长三角地区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的思考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8-02-07 浏览量:21

来源:中国改革论坛网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涉及领域广、资源消耗少、带动就业多、拉动增长作用强等特点,其发达程度是衡量区域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基于长三角地区发展的实际,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和由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提出,长三角地区到2020年要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这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期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深刻认识当前形势,正确把握发展方向,科学梳理操作思路,着力突破关键环节。

一、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增强长三角地区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于长三角地区来说,加快构建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具有现实基础,体现未来需要,是实现长三角地区持续又好又快发展必然的战略选择。

(一)从现实基础看,长三角地区具备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产业结构的有利条件。一是服务业本身的发展基础较好。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尽管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其现代物流、金融、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比重较大,特别是上海等地的生产服务业发展势头迅猛,服务业结构明显好于其他一些地区。从服务业延展能力看,长三角地区高端服务业比重较高,而这类服务业往往衍生能力强,可分性好,扩展弹性大,容易形成不断拓展的产业链条。同时,长三角地区服务业成长空间很大。从服务业增值潜力看,一方面,高端服务业本身具有附加值高的特点,另一方面,长三角地区科教人才资源丰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2009年研发(R&D)经费、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占全国的27%、39.3%和40.2%,为拓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业的附加值形成有力支撑。二是服务业发展所依托的经济基础良好。长三角地区经济总量接近全国的20%,经济实力雄厚,这为服务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其第二产业发展和城市群发展的优势有利于服务业的迅速扩展。长三角地区第二产业已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大,发展水平大大高于全国,服务业发展主要依托于一产、二产的发展特别是二产的发展,这种优势无疑为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城市是服务业集聚和拓展的主要区域,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城市国际化、现代化的必要要求,长三角地区集聚了一大批规模相当、实力雄厚、结构各异的城市,城镇体系比较完善,发展空间较大,有着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美誉,这种城市群必将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依托。三是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体制环境优越。服务业发展活力来自体制机制环境,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育最好,市场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特别是所有制结构较为合理,现代企业制度较为规范、市场经济形态较为完善,这一良好的体制和市场环境为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保障。

(二)从未来发展看,长三角地区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的要求十分迫切。一是提高自身比重要求加快服务业发展。2009年,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4.7%,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也分别低于珠三角、京津冀地区5.2个和8.2个百分点,服务业比重较高的上海市与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这种状况与长三角地区的现实基础和未来发展要求是不适应的。二是产业优化升级要求加快服务业发展。一、二产业的发展,对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提出了巨大需求,而服务业整体功能的全面提升,又将服务和支撑一、二产业加快发展,两者是互动发展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就是产业优化升级的过程。从长三角地区的实际看,优化提升其产业结构,从第一产业说,主要是发展现代农业,而从第二产业来说,核心是发展先进制造业,而达到此要求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大力发展服务业与之配套,为之提供支撑。三是增强国际竞争力要求加快服务业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既以一产、二产为依托,又为一产、二产发展优化提供支撑。同时,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直接体现为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高低。也因此,国际间竞争直接体现为现代服务业水平和能力的竞争。提升长三角地区的国际竞争力,不仅要提升一、二产业的水平,又要适应提升一、二产业的需求,立足于引领、带动世界潮流,加快发展服务业。四是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要求加快服务业发展。科学发展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要实现科学发展,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长三角地区作为全国发展水平最好的地区和拉动全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引擎之一,加快发展服务业一方面在优化自身产业结构的同时,也带动和促进其他地区结构调整;另一方面,其发展的方向、重点及其采取的措施也发挥示范效应,起着引领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快发展服务业,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关系科学发展大局,是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二、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理清操作思路

长三角地区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国际化提升和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要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和发展要求,采取正确的操作思路,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

(一)坚持统筹规划。规划是行动指南和重要保障,要把握现实基础条件和未来发展方向,统筹考虑各方面的关系,做好服务业发展规划。规划要切实把握如下方面:一是立足高标准。即站在高起点,把握高要求,立足于科学发展、长远发展来谋划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发展的整体思路和空间布局。其核心要素是:比照世界先进水平,立足于增强国际竞争力;科学衔接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和可能,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与持续发展。二是保持协调性。统筹考虑长三角各地区之间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充分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确立服务业发展重点,在一体谋划的基础上实现区域内部错位发展;统筹考虑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发展,使服务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现有基础、发展潜力与需要相配套,同时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考虑服务业发展的外部基础与环境,把发展服务业与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必要的基础条件,与推进城镇化等重要平台有机结合起来。三是体现分步骤。服从于形成高水平的服务业的目标要求和服务业发展客观条件逐步改善的特点,要根据服务业发展现状、不同区域的发展需要和潜力,区分不同发展阶段,科学确定发展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逐步加以推进。

(二)坚持产业联动。服务业发展与其他产业的发展互为条件,也相互依存,要促进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必须加快推进一、二产业的发展。其中间环节不断分离和前后两端绵长延伸,为服务业壮大规模、提升层次创造了有利条件。要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的指导意见和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的要求,特别要加强两个方面:一是做强做大先进制造业。先进制造业是集聚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平台,要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的重点,紧紧抓住“一核九带”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通过强化协作,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推进创新等手段,不断壮大规模,提升水平,促进集群化。二是做精做优现代农业。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农业发展对服务业的需求也在逐步扩大。长三角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基础良好,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坚定不移地走“规模、效益、品牌、合作”之路,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做精做优高附加值的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等,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三)坚持凸显优势。比较优势就是发展的空间与水平,就是竞争力,扬长避短易于占领制高点。长三角地区拥有诸多优势,要切实把握这些优势,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一是把握功能定位优势。基于现实条件与未来潜力,国家对长三角地区及主要城市的战略定位都比较高,比如国务院批复实施的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对长三角地区的定位之一是“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并把上海明确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这些定位不仅直接涉及服务业发展,而且对服务业发展的要求很高。换言之,留下了很大的发展空间,这是一般地区所不具备的。要把握这一优势,有重点、大力度推进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二是把握产业发展优势。长三角地区产业体系完备,特别是先进制造业比较发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且发展潜力巨大,对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服务业发展的需求比较旺盛。要努力依托和放大这一优势,以配套服务为抓手,加快发展服务业。三是把握城镇拓展优势。构建完备的城镇体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具有较高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是长三角地区下一步发展的重要内容。要紧密结合城镇化进程,以推动大型、特大型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为导向,进一步增强城市功能,拓展服务业的门类和品种,提升服务业的水平和质量。四是把握生活方式优势。长三角地区人民群众家境总体比较殷实,生活理念比较先进,在生活方式上往往引领着时代新潮流,这为服务业特别是消费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要把握和顺应生活方式上的这种优势,着力改善环境,有效搭建平台,积极发展相关服务业,实现服务业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良性互动。

(四)坚持开放合作。推进服务业领域的开放合作,既能有效借鉴和利用国内外发展服务业的先进经验,又能直接拓展服务业发展的专门领域与市场空间,要把深化开放合作作为加快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充分借鉴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先进经验,大力引进国际著名服务企业、服务业领军人物和先进技术及新型业态,有效引导国际资本和品牌企业投向长三角地区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重点领域,扩大服务业利用外资的领域和规模,促进服务业经营理念、管理体制、组织形式和服务品种的创新,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国际化发展水平。与此同时,加大服务业企业“走出去”步伐,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跨国并购研发中心、营销网络乃至知名企业,获取新技术、新市场、新资源,形成本土跨国公司,提升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本运作和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服务业领域的区域合作,学习借鉴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示范区等的经验,通过在长三角内有条件的地区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长三角外适宜地区发展服务业“飞地经济”等形式,积极打造服务业发展的功能平台,推进服务业领域扩展和水平提升,创新发展服务业的体制机制,加快提升长三角地区服务业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五)坚持双轮驱动。一方面,要发挥长三角地区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的优势,进一步强化服务业企业的市场竞争主体地位,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有效运用价格等手段和网络等工具,促进服务业领域市场竞争,提升服务业的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政府对服务业发展的指导,通过强化规划引导、实施政策扶持、创新市场管理等手段,进一步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引导更多的要素资源向服务业领域集中,推动服务业结构、质量和区域布局不断优化。

(六)坚持多元并举。加快发展服务业,要在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促进作用的同时,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最广泛地动员各种积极力量参与,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一是支持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发展服务业的重要主体。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优化政策环境,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积极参与服务业发展;要寻求更开放的政策,探索更有效的方式,鼓励和推动有影响有实力的外资企业投资现代服务业领域,特别是合作发展新型和先进业态。二是发挥非政府组织在提供准公共服务产品中的重要作用。非政府组织特别是行业协会等一类中介机构是公众与政府之间的桥梁,是提供教育、医疗、环境、广电、文化等准公共服务产品的重要主体。要在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基础上,积极支持和推动非政府组织运用自身优势开展公共服务或公益性服务,促进政府改善服务业发展的管理方式与政策环境,帮助企业拓展服务业领域与形态。三是推动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参与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服务业领域广泛、门类众多,可谓无所不在,而广大人民群众既是服务产品的消费者,也完全可以成为服务产品的生产者。要充分把握人民群众各有所需而又各具所长、服务及时而又成本低廉、拾遗补缺而又进退灵活的特点和优势,最大限度地降低准入门槛,运用最灵活便捷的管理方式,给予最优惠的政策支持,动员和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服务产品的生产,使大家相互服务,一道为社会服务,形成多管齐下、全民共举的发展服务业的局面。

三、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要着力解决好服务业自身与外部环境两方面的关键问题

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既要抓住根本解决服务业本身发展问题,又要把握重点创造服务业发展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着眼于优化结构、拓展空间、提升质量,做强做大服务业本身。一是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特别要在如下几个方面下功夫:集聚发展生产服务业。依托长三角地区各重点城市的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确定服务业发展重点,推动生产服务业适度集聚。上海、南京、杭州等中心城市要以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为突破口,重点发展产业链中最具价值的生产服务环节,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其他重点城市要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重,大力发展金融、现代物流、信息咨询等服务业,形成特色鲜明、主业突出、配套完善的生产服务业集聚发展新格局。全面提升生活服务业。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管理手段提升生活服务业层次,采取品牌化、标准化、连锁化、网络化的发展模式扩大生活服务业规模,丰富服务品种,提升服务品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不断拓展公共服务业。在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把非基本服务领域交给社会和市场,通过企业化运行、产业化发展、市场化经营增强服务功能,完善服务体系,扩大覆盖范围,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其他配套条件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供日益丰富的服务产品,逐步形成与城市相一致、多层次的服务业供给格局。二是拓展服务业增长空间。我国服务业整体落后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服务业领域的狭窄和品种的缺乏,要适应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积极拓展服务业发展领域。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着力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快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积极开发和应用物流先进技术,加快建设沟通国际、服务全国、辐射周边的现代物流中心;扶持和培育工业设计、节能服务、成果转化等技术创新型服务企业发展,规范发展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等商务服务业,增强服务业对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支撑作用。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运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经营手段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形成以大型超市为骨干,以连锁店、专卖店、便民店为基础的多元化、多层次销售服务网络。立足长三角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旅游业特色化发展和旅游产品多样化开发,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旅游目的地。积极拓展服务业新业态。在世贸组织划分的143个行业中,我国商业化的税务服务、信用查询与分析服务等行业基本还处于空白状态。要积极推进新技术、新业态、新流程和新的服务方式进入服务业,大力发展网络经营,积极推进电子商务,推进品牌连锁经营等先进商业模式的运用和扩展。还要努力拓展服务业的后续服务环节,不断延展服务业发展链条。三是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质量决定市场和需求,是推动服务业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推进服务业标准化。2007年,国家标准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部委下发了《关于推进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的意见》(国标委农联〔2007〕7号),对推进服务业标准化进行了全面部署,上海市、浙江省随后相继出台了服务业标准化发展规划,各项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长三角地区要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建立和实施服务业标准体系,进一步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推动管理更加规范,服务更加高效,顾客更加满意。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展个性化服务需求。从事物发展规律看,服务业标准化在全行业推广后,必将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受众的多层次需求,进一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方式。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总体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要把完善后续服务作为提升服务业整体素质的重要抓手,积极拓展个性化、便利化服务领域和服务品种,提升后续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满足不同层次客户服务需求。

(二)着眼于创新体制、完善政策、营造氛围,切实改善服务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一是创新体制机制。以破除束缚服务业发展的突出障碍为重点,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充分激发服务业发展活力。在营造公平环境方面,要加大垄断行业改革力度,逐步降低服务业准入门槛,鼓励和引导外资、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商贸流通、社会事业等服务领域,尽快改变服务业部分行业垄断经营严重、市场准入过严和透明度过低的状况,加快建立统一、开放、公正、有序的服务业市场环境。在实施有效监管方面,要广泛推行服务承诺、服务规范等制度,加强对服务业市场的监管,坚决查处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服务领域改革方面,要积极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市政、公共交通、污水处理等公用事业改革,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营利服务和公共服务分离,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改革,增强发展活力,扩大有效供给,推进后勤管理科学化、保障法制化和服务社会化。在提供方便服务方面,要加强政府管理创新,改变管理就是审批的传统思维方式,能放的权坚决放下去,能精简的环节坚决清理掉,进一步提高政府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二是加大政策支持。近年来,为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及《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8〕11号),长三角两省一市也制定出台了扶持服务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应该把这些政策用足、用好,真正落实到位。在财政支持方面,两省一市都建立了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下一步要扩大引导资金规模,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增强财政支持的引导作用。在税费优惠方面,要积极落实扶持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取消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全面执行服务业用水、用电、用气价格与工业并轨政策,降低服务企业运营成本,提高服务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金融服务方面,要支持服务业企业上市或发行债券,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拓宽服务业企业融资渠道,满足服务业企业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三是营造良好氛围。应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加强舆论引导。广泛宣传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意义、长三角地区发展服务业的巨大潜力和光明前景,充分调动各方面发展服务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更多的资源和要素向服务业集聚。强化信息服务。加快建立科学、统一、全面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和信息管理制度,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建立健全服务业信息发布制度,为编制规划、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为服务业的拓展提升廓清方向。打造支撑条件。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加快形成一批熟悉国际规则、谙熟市场运作、具有实用技术的人才队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服务业加快发展的科研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放宽进入城镇就业和定居的条件,落实职工年休假制度,增加服务业的有效需求。提供法律支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大力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法律环境,依法保护服务业企业合法经营,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法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