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佐军: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8-09-19 浏览量:15

来源: 《经济观察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在11月28日由经济观察报主办的2012-2013年度可持续发展在中国高峰论坛暨颁奖典礼上发表演讲,并表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也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因为市场是优化配置资源的机制,强调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配置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所以,如果我们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了,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就解决了。以下为演讲实录:

一、 三中全会引领改革进入新时代

三中全会决定的颁布,意味着中国改革进入新时代。我们可以用如下六句话来概括对三中全会决定的总体印象。

第一,改革的决心前所未有。决定指出,中国改革进入到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改革是新的伟大革命;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所有这些都反映了党中央国务院推进改革的坚定决心。

第二,改革的广度前所未有。以前的历次党代会和三中全会,主要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这一次是推进全面改革,即推进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制度在内的“六位一体”改革。同时推进以往很少涉及的人口制度、司法制度和军队制度的改革。

第三,改革的深度前所未有。因为这次制度改革已经触及到很多不同主体的深层次权利配置,也触及到一部分人的灵魂,所以改革的深度前所未有。

第四,改革的力度前所未有。改革的力度可以从改革的保障措施中看出。有很多改革保障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组织保障。决定提出要设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这比以往的国家体改委、国务院体改办等改革管理协调机构层级更高、更权威。

第五,改革的难度前所未有。一则改革将遇到不同观念的障碍;二则改革将遇到既得利益的阻碍;三则改革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较以往更复杂,以前国际社会敞开怀抱欢迎中国加入国际大家庭,现在当中国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第二之后有些国家开始对我们保持警惕,同时我国经济增速开始从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高速增长阶段转换,各种矛盾开始凸显;四则要推进“六位一体”的改革,协调难度毫无疑问增加了。

第六,改革将释放的红利前所未有。改革将通过三个途径释放红利:一是通过改善预期释放红利,如最近广大投资者和消费者的预期就改善了,股价变化就是明证;二是改革可以通过优化配置资源、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来释放红利;三是改革可以通过调动不同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释放红利。

二、三中全会决定与可持续发展

三中全会决定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与可持续发展关系最密切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二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一)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实质是公权与民权的关系。政府代表公权,市场体现民权,市场实际上是产权、自由选择权和平等交易权三种民权的集中体现。抓住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抓住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人类文明几千年来,最主要的关系就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也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重商主义强调政府的作用,亚当.斯密强调政府的作用,凯恩斯强调政府的作用,弗里德曼和科斯等强调市场的作用。多年来中国经济出现的高房价、地方债务、产能过剩等问题,若追根溯源都可追溯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没有处理好上。因此,三中全会从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入手,来推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我认为抓住了“牛鼻子”。

三中全会决定对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两个层面予以了强调。

一方面,更多更强地发挥市场的作用。决定指出,新一轮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决定性作用与以往强调的基础性作用有较大的差别:基础性作用比较形象地说就是市场在下面发挥基础性作用,政府在上面发挥统领性作用;而决定性作用是主与次的关系,市场为主,政府为次,最终决定权在市场手里。这样就把市场的地位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有力地回应了对市场化改革的质疑,坚定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心。那么,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市场经济呢?决定强调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即:建立全国统一、城乡统一的市场经济,破除各种地方封锁,打击地方保护主义,消除不利于全国统一市场建设的各种障碍,要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同时要建设开放市场,对外要开放对内也要开放,改革审批制度,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在清单之外的所有领域各种主体都可以平等进入,推进工商注册便利化;还要建设竞争有序的市场,破除垄断,放开价格,凡是能由市场决定的价格一律放开,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性环节价格也要放开。由于产品市场已有很好的基础,今后重点是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包括资金市场、土地市场和技术市场等。资金市场或金融市场,要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和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可兑换,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土地市场要尽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用市场;技术市场要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成果评价的机制。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也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因为市场是优化配置资源的机制,强调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配置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所以,如果我们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了,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就解决了。

另一方面,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第一,要明确政府的定位,转变政府的职能。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政府的基本职能是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第二,政府要放权分权,也就是要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实际上这项改革已经在推进了,决定指出,企业投资项目,除了安全性、战略性、公益性项目之外,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第三,改革政府的考核导向。我们以前是以GDP论英雄,决定指出,要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论政绩的倾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

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与促进可持续发展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政府的五项基本职能中,保护环境就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在政府新的考核导向指标中,前三项指标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都是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指标。因此,转变政府职能,也就是要将政府的工作更多转变到促进可持续发展上来。

(二)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中全会决定强调要用制度来保护环境,这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因为可持续发展的结果取决于人的行为,人的行动取决于好的制度安排。我们可以将三中全会决定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概括为资源节约制度、环境保护制度两个方面。

一方面,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制度。一是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这个制度非常重要,研究市场经济的人都知道,市场经济的基石就是产权,自然资源之所以造成了浪费和破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自然资源产权没有明晰,没有保护它的责任主体,因此要节约资源,就必须使每一项自然资源有主、有产权、有保护的责任主体。二是健全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制度,就像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一样,对不同的自然资源实施用途管制,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三是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之所以很多资源被浪费,一个重要原因是资源公有,可以免费使用,谁都可以去踩一脚。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就是要使资源使用者在使用时付出一定的代价和成本,从而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四是健全能源、水、土地等重节约集约使用制度,不仅要集约还要节约利用资源。五是完善集体林权体制改革,这个制度前几年已开始推出,还要继续深化完善。六是健全全国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将各相关管理部门的责权利关系理顺,形成保护自然资源的合力。还要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制度。一是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如对水源地等实行最严格的保护;二是实行最严格的损害赔偿制度,谁损害了环境就要赔偿,并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三是实行最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若谁在任期之内造成了环境损害,不管走到哪里,都要追究到底;四是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谁若开发了煤矿造成了生态破坏,他就有责任对其进行生态修复;五是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对那些开展植树造林产生很多生态效益的地方,受益地区要对其进行补偿,政府要通过转移支付进行补偿,以调动其进一步保护好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六是建立生态红线制度,包括坚持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等。通过划分生态红线,对各个主体发出强烈而鲜明的信号;七是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即企业在排放前必须要拿到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八是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今后每个企事业单位都要有总量控制指标,不是说不能超过,若超过了可以拿钱到交易市场去买指标,如果控制得好也可以去市场上卖指标;九是发展环保市场,包括节能交易市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污染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水权交易市场等,通过市场化手段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来推进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十是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进行独立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同时,还要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等。

总之,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如果把“十八大”报告中的生态文明制度加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更加完整的体系。有了这一套制度体系之后,可持续发展就好办多了。

三、三中全会决定可能产生的影响

(一)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对短期宏观经济走势的影响。短期是指未来几个月。三中全会决定短期会通过改善预期,增加投资和消费,增加存货,释放改革红利,从而对未来几个月的经济增长形成向上支撑的作用。2013年三季度GDP增长了7.8%,较二季度7.5%明显回升,但9月份以来有些数据又开始小幅下调,对四季度经济增长带来了下行压力。三中全会决定释放的改革红利,尤其是预期的改善,将使四季度的经济增长不至于过快下滑,甚至与三季度大致持平。

对中期宏观经济走势的影响。中期是指明后年。三中全会决定对中期经济的影响则较为复杂。对调结构毫无疑问是正面的刺激作用,因为改革必定促进结构调整。但是对经济增长来说既有托的作用,也有压的作用。托的作用不必多说,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还有压的作用?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改革就是要更多地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转变政府职能。真要实实在在地推进改革,就意味着各级地方政府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按照GDP政绩导向,通过大投资、大融资、大负债、大建设、大规模房地产开发,来实现短期的泡沫式高速增长了,这会对高速增长形成某种抑制。第二,改革可能带来结构调整的阵痛,影响经济增长。多年来,中国经济积累了很多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高房价、产能过剩、地方债务过重、金融风险等。改革在调整现有利益结构、建立房地产调控和产能过剩长效机制的过程中,可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某种抑制作用,以实现没有水分的增长。

对长期宏观经济走势的影响。长期是指经过中期调整之后的时期。在经过中期经济增速换档期和结构调整镇痛期之后,三中全会一系列改革将通过改善预期、激发活力、优化配置资源这三个方面释放改革红利,促使中国经济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形成没有水分的增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对产业的影响

先来看受益的产业。一是节能环保产业,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对节能环保产业会形成激励,而且节能环保产业符合消费者的偏好,也适应世界潮流。二是生态产业,包括生态农业、林业、水务产业、沙漠治理产业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将有利于生态产业的发展。三是部分资源能源行业,随着一些资源能源价格的放开,短期内价格可能上涨,有利于这个行业的发展。四是文化产业,包括文化创意产业、传媒产业、旅游产业、教育培训产业等,因为三中全会决定强调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市场体系,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文化行业,发展各种文化小微企业等。五是大健康产业,包括医疗产业、医药产业、保健产业、养老服务业等,因为三中全会决定强调要发展民营医院,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六是民营金融业,因为决定指出允许发展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七是现代农业,包括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等,决定强调要保障农民的土地、集体资产和生产要素权益等,这些权利的保障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会激活农村的各种优势资源,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八是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关的行业,如绿色低碳建筑业等。九是军工行业,无论是促进军民融合发展,还是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都对军工行业发展提供了支持。十是妇女儿童用品行业,“单独两孩”政策的推出,会增加这些行业产品的需求。

再来看受到挑战的行业。一是房地产及其相关产业,若按照决定要求,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加快房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建立全社会房产、信用等基础数据统一平台等,则对房地产泡沫会形成抑制。二是垄断行业,决定反复强调要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反对特权垄断,无疑对垄断行业会形成了挑战。三是“三高”行业,即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行业,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建设会对这些行业的发展带来挑战。

(三)对企业的影响

一是对企业权利的影响。决定推出的一系列改革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影响不完全一样,增加了民营企业的公平竞争权利,减少了国有企业的特权。二是对企业责任的影响。各种企业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责任肯定增加了。三是对企业产业产品选择的影响。处于上述受益行业中的企业产品将可能壮大,处于上述受到挑战行业的企业产品则可能收缩。四是对企业区域布局的影响。决定强调要建设全国统一、城乡统一的市场,这意味着企业在中西部地区、一些新型城镇和农村有了更多的投资机会。五是对企业投资方式的影响。决定一系列改革的推进将抑制投机性投资,激励实体性投资。

四、企业应对新改革形势的几点建议

第一,认清形势。认清发展形势和改革形势两种形势。认清发展形势,寻找合适的投资时机。认清改革形势,了解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二,抓住机遇。在认清形势的基础上,抓住宏观经济形势变动中的机遇,抓住受益产业投资的机遇,抓住新区域成长的机遇,抓住权利增加带来的机遇。

第三,迎接挑战。迎接宏观经济还有波动带来的挑战,迎接结构调整阵痛带来的挑战,迎接不利行业带来的挑战,迎接特权减少带来的挑战(对国有企业来说)。

第四,找准定位。定位很重要,定位决定成败,定位是第一生产力。在新的发展和改革形势下,企业要对自己原来的定位做适应性调整。首先要找准市场定位,要知道目标客户是谁,目标客户的核心需求是什么;然后要找准产品或服务定位,围绕目标客户的核心需求提供其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接着要找准企业的盈利模式定位;还要找准企业的组织机制定位和营销渠道定位等。

第五,升级产品。要迎接中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期和“高成本时代”到来的双重挑战,以改革创新的意识,推进产品的转型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寻找“蓝海”,提升核心竞争力。

第六,创新制度。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创新企业的产权制度、公司治理制度、管理制度等,向制度创新要活力、要效益,提升自身可持续的竞争力。

第七,降低成本。在国际经济依然没有完全复苏、国内经济增速阶段转换、国内外市场需求不如以前、各种外部成本上升的情况下,企业只有苦练内功,降低内部成本,扩大盈利空间,才能延长生存时间。

第八,适当投资。在改革红利释放的过程中,可以考虑进行适当投资。但在经济“市场底”没有真正到来的情况下,重大投资时机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只有当经济结构调整阵痛过去了,在三中全会改革长期红利的释放下,大投资则可以考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