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佐军:推进绿色发展的主要途径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8-05-30 浏览量:16

来源:低碳世界

一、区分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等几个概念

现在有关资源环境方面的新词很多,如绿色经济、绿色发展、低碳经济、低碳发展、循环经济、循环发展、生态经济等。其中,绿色经济、绿色发展含义最为宽泛,这两个概念之间也有差别:绿色经济的范围稍微窄一点,绿色发展的范围更宽一点,它们都强调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低碳经济强调一方面降低二氧化碳,另一方面形成低碳效益,在正式文件中低碳经济很少用,因为容易引起国际社会的误解。而用低碳发展来代替,故有关部门将原来的低碳经济试点改为低碳发展试点。循环经济和循环发展主要强调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简称“3R”原则,中国早已出台了《循环经济促进法》。生态经济是一个老词,大家用得比较多,它侧重强调生态系统的循环。

这些概念在内涵上有很大的交叉,在不太严格的场合经常混用。但在严格的场合,则它们各有各的用途,须严格区分开来。本文下面将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结合起来,有时统称绿色低碳发展进行探讨。

二、正确理解绿色发展

(一)绿色发展的本质

绿色发展的本质是发展模式的转换。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人类开始进行发展模式的转型。此前,人类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没有将绿色发展或二氧化碳排放作为发展的约束条件,想怎么发展就怎么发展,想怎么排放就怎么排。但自《京都议定书》签订以来,人类开始探索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在原来的发展轨道上增加了一个约束条件:二氧化碳排放开始有了一个限量,二氧化碳排放权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各国共同约定,在2050年前将温升控制在2度以内,据此测算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总量。然后按照一定的规则将总量分给各个国家和地区。

(二)绿色发展的特征

很多人将绿色发展简单理解为“三低”,即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其实,这“三低”只代表了绿色或低碳,而不能完整代表绿色发展或低碳发展。绿色发展是绿色和发展的叠加和有机统一,除了“三低”之外,还要有“三高”,即高效率、高效益、高循环或高碳汇。只有将“三低”与“三高”加在一起,才能完整体现绿色发展或低碳发展。加上“三高”后,政府和企业推进绿色发展的积极性就有了。有的地方要建设“零碳城市”或者“负碳城市”,这是不现实的。零碳、负碳在理论上可以这么说,但真要付诸实践,则经济上不可行。因为实现零碳或负碳要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如果经济上不可行,技术上再先进也没有用。

(三)绿色发展的核心

绿色发展的核心是提高碳生产率。碳生产率就是一个很简单的公式:

碳生产率=制度(产值或国民收入/二氧化碳排放量)。

这个公式就把绿色发展或低碳发展最核心的东西高度概括了。

(四)绿色发展的目的

绿色发展的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和发展空间。在单个家庭中,很多人恨不得把什么东西都留给自己的孩子,但作为社会人和政府,则经常为了追求当前的GDP、财政收入和政绩,而不顾子孙后代的权益。这都需要通过绿色发展来扭转。

三、绿色发展的分析框架

为了理清绿色发展的对策思路,必须建立一个清晰的逻辑分析框架。碳生产率=制度(产值或国民收入/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作为绿色发展的基本分析框架。

公式中的分母是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越少,则碳生产率越高。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途径有:第一,优化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效率;第二,优化产业结构;第三,发展低碳交通;第四,发展低碳建筑;第五,增加森林碳汇;第六,倡导低碳生活。

公式中的分子是产值或者国民收入。产值或者国民收入越多,则碳生产率越高。增加产值或者国民收入的基本途径有:第一,推进技术进步;第二,提升人力资本;第三,促进产业升级;第四,优化空间布局;第五,塑造和提升品牌。

同时,还有一个同时影响分子和分母的重要系数——制度。通过制度变革或创新,一方面促进二氧化碳排放的减少,另一方面增加产值或者国民收入。制度主要包括文化制度、法律制度、组织制度(如市场组织等)和政府政策等。

四、推进绿色发展的主要途径

按照碳生产率=制度(产值或国民收入/二氧化碳排放量)公式,推进绿色发展的途径可分为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分母)、增加产值或国民收入(分子)、推进制度变革(系数)三个方面。下面主要分析前两个方面。

(一)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途径

1.控制能源消耗总量,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首先,控制能源消耗总量。2013年1月,国务院提出要加快形成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的新机制,要求到2015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0亿吨标煤左右,用电量控制在6.15万亿千瓦时左右。尽管控制能源消耗总量还有一些不同意见,但在当前这种严峻的环境污染形势下,控制能耗总量别无选择。

其次,优化能源结构。目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1%来自电力行业,而在全世界所有的火电厂中,煤电就占了72%。因此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清洁能源,提高绿色低碳能源的比重,逐步降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的比重。同时,从消费侧鼓励新能源的消费,限制传统化石能源的消费。

再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后,实现同样的产值,只需消耗较少的能源,就可达到节约能源的效果。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很低,消费了世界20%的能源,只创造了世界10%的GDP.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与美国相当,而GDP仅为美国的40%,GDP与日本相当,而能源消费总量是日本的4倍以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所以,我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还有很大的空间,这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来实现。

2.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淘汰高碳产业

第一,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绿色低碳产业很多,像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都属于绿色低碳产业。对这些产业要通过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人才政策等予以鼓励和支持。

第二,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尽快淘汰高碳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需要一个过程,目前比较急迫的是限制和淘汰业已存在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产业。这项工作难度很大,因为谁都想最好淘汰别人,别淘汰自己。淘汰是有代价的,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都很大。这就要看各地的决心和工作力度。

3.发展低碳交通,淘汰高碳交通

交通是能源和工业之外碳排放较多的一个领域,交通排放占总排放的1/4左右。现在路上的车越来越多,这些车都要用石油等能源,都要排放二氧化碳。因此,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的新能源汽车,淘汰那些高能耗、高排放的汽车。要加快发展低碳的轨道交通。要鼓励大家绿色出行,多步行和骑自行车。同时,要通过优化交通布局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为什么北京这么拥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空间布局不合理,“摊大饼”,很多人工作在市中心,住在郊区的“卧城”,每天往返,造成交通拥堵。交通一拥堵,汽车能耗就增多,排放就增多。

4.发展低碳建筑,淘汰高碳建筑

建筑也是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领域。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包括建造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调等)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左右。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需要建很多房子。在建设房子的过程中,如果采取绿色低碳的建筑材料,进行绿色低碳的建筑结构设计和小区布局结构设计,节能减排的效果就很好。我参观过一些绿色低碳设计的小区和建筑,有的可以减少70%的碳排放。当然这要增加一些投入。同时,要对现有的高碳建筑逐步进行淘汰或者改造升级,当然这也要付出一些成本。但为了我们自身的健康长寿,为了可持续发展,必须付出一些成本或代价。

5.增加森林等碳汇

二氧化碳还可以通过吸收而减少,森林、草地、湖泊、湿地等都有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这就涉及到碳汇的问题。研究表明,每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便可以从大气中吸收固定0.6亿-7.1亿吨碳。2008年,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已超过了20%,提前一年多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但总的来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还不高,质量也有待提高,并且荒漠化还在不断扩展。前不久我到内蒙古阿拉善考察了一下,发现荒漠化问题只是局部地区有所缓解,总体形势还在恶化,几个沙漠存在相互牵手的趋势。因此,要想通过碳汇吸收二氧化碳,就必须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遏制荒漠化,保护海洋,保护湿地,增加生物多样性等。

6.倡导低碳生活

绿色低碳发展与每个人有关,每一个人都是碳源,每个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产生二氧化碳等排放。如我们一上班,就要用电灯、电脑,开空调,坐电梯,用纸张,这些都要消耗资源能源。现在有的单位开始采取行动,比如倡导大家短途尽量不开车上班,三层以下不乘坐电梯,随手关灯,装节水器,下班后关开水器,节约用纸等。如果每一个人都坚持采取这些实实在在的行动,常年累积起来就是一个巨大的节约量。

(二)增加产值或国民收入的途径

1.推进技术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其中,清洁煤技术、碳捕获技术、碳封存技术、碳汇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能源利用技术、生物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绿色低碳技术能产生双重效果:一方面能提高生产率,增加产值或国民收入,从分子上提高碳生产率,另一方面能培育绿色低碳产品,优化能源和产业结构,从分母上提高碳生产率。

2.提升人力资本

技术进步和创新依赖于人才,人力资本增加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特别是绿色低碳人才或人力资本的增加,一方面可以直接增加产值或国民收入,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碳排放的减少。目前,我国绿色低碳方面的专业人才(包括研究人才、技术开发人才、应用人才等)严重短缺,我在很多场合开会,发现翻来覆去就那么一些人。所以要大力培养和引进绿色低碳方面的人才,并充分利用好这方面的人才。

3.促进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是指产业从低端向高端转化,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化,从资源和劳动密集向技术和知识密集转化。产业升级可以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之所以西方发达国家资源环境压力较小,原因在于它们已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没有多少碳排放。我国还是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碳排放比较多,故我国的资源环境压力较大,必须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来促进产业升级。产业升级还意味着附加值的提高,可以带来产值和国民收入的增长,从分子上提高碳生产率。

4.优化空间布局

空间布局优化可以优化配置资源,可同时促进经济发展和减低二氧化碳排放,这一点经常被人忽视。如一些低碳发展试点省市在制定试点方案时就没有考虑这方面的内容。优化空间布局包括几个方面:一是优化总体空间布局,如优化主体功能区布局;二是优化人口空间布局,即将人口合理聚集在一定区域内;三是优化产业布局,即相对集中布局工业园区;四是优化交通等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做好各种交通的衔接。空间布局优化后,可以产生集聚效应、规模经济、网络效应,能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5.塑造和提升品牌

品牌很重要,因为品牌可以提高附加值,可以占据制高点,可以提升综合竞争力,可以增加产值和国民收入。掌握了品牌,就掌握了“微笑曲线”的两端,就可以把低端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更落后的国家去,就可以把转进来的污染再转出去。因此,要大力发展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家、品牌园区等。

除了以上两类途径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同时影响这两类途径的途径,那就是制度,即碳生产率公式中的系数。制度包括文化制度、法律制度、组织制度、政府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