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大道:关于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与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的发展问题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7-10-16 浏览量:13

来源:经济地理

1 世界级的经济控制中心与中国的三大城市群

大城市群,是当今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核心区。三大城市群将成为我国与世界间的“门户”和“枢纽”。

大城市群是指以1~2个特大型城市为核心,包括周围若干个城市所组成的内部具有垂直的和横向的经济联系,并具有发达的一体化管理的基础设施系统给以支撑的经济区域。大城市群往往是一国或一个大区域进入世界的枢纽,世界进入该区域的门户,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增长极,也是最具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地区。

全球大城市群发展的主要背景:在全球化和新的信息技术支撑下,世界经济的“地点空间”正在被“流的空间”所代替。世界经济体系的空间结构已经逐步建立在“流”、连接、网络和节点的逻辑基础之上。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塑造了对于世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门户城市”,即各种“流”的汇集地、连接区域和世界经济体系的节点即控制中心。

大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一般特征:大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是国家或大区域的金融中心、交通通信枢纽、人才聚集地和进入国际市场最便捷的通道,即资金流、信息流、物流、技术流、人才流的交汇点;土地需求强度较高的制造业和仓储等行业则扩散和聚集在核心区的周围,形成庞大的都市经济区。核心城市与周围地区存在密切的垂直和横向产业联系。核心城市的作用突出地表现为生产服务业功能(如金融、中介、保险、产品设计与包装、市场营销、广告、财会服务、物流配送、技术服务、信息服务、人才培育等),而周围地区则体现为制造业和加工业基地以及交通、农业、环境、供排水等基础设施的功能。

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往往是跨国公司区域性(国家、国家集团、大洲)总部的首选地。大城市群在经济上是命令和控制中心(通过高级生产者服务业和跨国公司总部等载体来实现)、在空间结构上是全球城市网络重要的节点、在文化上是多元的和具有包容性的、在区域层面是全球化扩散到地方(大区域、国家集团、国家)的“门户”。具有上述垂直和横向产业分工和空间结构的大城市群是当今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经济核心区域,如以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为核心的大城市群。

传统的观点是将城市化与制造业及支撑制造业的自然资源相联系。但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世界大城市群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增长的动力和财富的源泉已经转移到服务业上面。“这种新型城镇化出现在一个完全不同的经济基础上,即一个以信息业为基础的服务业经济,而不是以商品为基础的制造业经济。”因此,这种类型大城市群的发展,人力资源和城市之间及城市群与其广阔腹地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赖是中心,这样就成为“将国家与国际经济联系起来的枢纽。”

处于世界性“流”的节点上的以高端服务业为主体的“门户城市”,其对于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意义和地位比相同级别的制造业大城市重要得多。

在今天世界上,要维护国家利益,增强国家的影响力,最最重要的,是要占有世界金融体系的制高点(之一)。金融对于中国,犹如战略核武器和战略空军。美国之所以今天仍然强大,最主要的不在于F22和视窗软件,而是占据了世界金融体系的制高点和控制权。在信息化和全球化下,纽约成为最大的世界性“流”的节点,是控制世界经济体系的首位节点和中心。

这样的世界级城市群和核心城市,在全球范围内也只是集中在少数国家和地区。

中国经济创造了世界奇迹,反映了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巨大的财富创造力。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出口国以及位居前列的债权国,具有强大的实体经济。中国经济总量将赶上并超过美国已经不容置疑。无论从实际影响以及保护中国的国家利益考量,在世界级最主要节点城市中应该具有中国的席位。

我国三大都市群,即以北京为核心城市的京津冀、以上海为核心城市的长江三角洲、以香港(广州)为核心城市的珠江三角洲等已经具备条件逐步建设成为对东亚、对世界经济有明显影响的全球性大城市群。三个大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即北京、上海和香港(+广州),正在成为全球性“流”的交汇地、连接国家和世界经济体系的节点和控制中心,中国进入世界的枢纽,世界进入中国的门户,也将要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经济核心之一。

我国区域发展的战略重点长时期置于沿海地带,完全符合全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也科学地反映了客观规律的要求。海洋,早在十九世纪就被认为是“伟大的公路”。150多年前德国学者拉采尔就认为“只有海洋才能造就真正的世界强国。跨过海洋这一步在任何民族的历史上都是一个重大事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受海洋的吸引是长期趋势。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沿海地区的发展优势进一步加强了。因此,我国三大城市群的明确定位和优化发展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三大城市群及其所直接影响的经济区域构建应对全球竞争的国家竞争力,是国家发展规划的重要目标。三大城市群的明确定位及其优化发展应当成为“十三五”及此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大城市群的战略定位和优化发展完全符合全中国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2 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的优化发展

发展目标:珠三角大城市群规划发展目标应该是全球性的大城市群之一,对东亚乃至全球性的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基本理念:为达此目标,城市群及其一体化发展(规划)的基本理念有以下几点:把握世界大城市群发展的大趋势,以高水平高效率规划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全球性的经济核心区。根据国家利益的需要和各自发展优势和特点,对珠三角大城市群各部分做出科学定位,并制定能够发挥各自优势和特点的总体规划。城市群地域结构符合地域有机体发展的客观要求,并使在地域分异基础上的整体性。控制并逐步减轻城市群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规模)。

主要任务:

关于三大城市的功能定位。根据地缘经济和已经形成的优势及特点,对香港、广州和深圳的功能作如下定位:

广州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优势:其腹地广阔,是南部中国广大地区进入世界和中国北方地区的主要枢纽,也是世界进入中国南方的主要门户;为经济实力强大的广东省省会,已经成为我国南方最主要的商贸中心、综合性交通运输枢纽、客流聚集地;凝聚了佛山、东莞、中山、江门等一批制造业重要城市的国家大型制造业基地区,拥有若干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与产业链。这些主要优势有助其发展成为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之一,中国的“世界城市”。应进一步加强广州服务于国内外的金融、商贸、信息服务、中介、保险、财会服务、物流配送等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及其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服务于华南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并使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实现融合。

以香港+广州为核心城市的珠三角大城市群,香港已经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以高端服务业为主体的核心城市。从香港在全球地缘经济及作为强大经济实力中国的一个特区,进一步发展以金融为主体的服务业经济的方向:在不断加强作为东亚最主要金融中心和世界级金融中心之一的现有功能的同时,加强为金融及其安全服务的相关机构的建设,如:金融研发、综合性的信息中心与专业化的信息机构,危机分析和监测机构,市场监测机构,与中 央政府及国家各有关政府部门及智库、媒体等的联络机构的建设;加强香港有关金融企业之间及与中央政府和国家金融企业在管理理念、合作和竞争策略、危机应对策略等隐性知识的传播与交流,时刻监测、应付全球瞬息万变的市场情况、利率和汇率变动情况、投资风险情况、债务违约情况,以至于地缘政治、局部战争、军事政变等情况。通过高效精密的协同运行,迅速做出应对各种变化乃至危机的决策。

深圳市,已经被定位为我国南方的金融中心(之一)。从发展基础和地缘经济考虑,深圳以进一步发展高端制造业为宜。其制造业的主要方向是:高端、轻型、与信息化融合发展。

珠三角大城市群要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即以技术创新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方面起到率先和示范作用。要突出珠三角地区的特色,特别注重和投资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并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作为努力目标。瞄准国际趋势,发挥科技资源和研发力量较强的优势,信息技术与产业相结合,发展新型的高端制造。建立若干个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聚集区,发展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和重点产业链。在制造业领域和电子信息系统领域成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促进空间重组和整合,形成合理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的格局,落实关于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规划。

大力治污。按照世界级大城市群和世界级经济核心区的要求,大幅度改善水环境、大气环境和土壤环境。不以GDP的规模为主要发展目标。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结构,严格保护耕地。

加强区域性基础设施(有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交通运输,能源供应,供排水,环境保护等系统)的统一规划建设和一体化管理。为此,必须逐步跨越现行体制(各城市对基础设施行业的分块管理)的“门槛”。

3 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合作区:意义与性质

3.1 以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为核心的经济合作区是我国正在形成中的三大经济合作区之一

在实施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地域组织将逐步形成新的格局,即:将逐步形成以沿海几个大城市群为核心、包括各自的直接腹地及重复腹地(间接腹地)的(以东西向为主)经济合作区。这些经济合作区在全国范围内将组成为彼此交叉并具有多重结构的综合性地域体系。这些经济合作区将分别与世界广大地域范围组成相应的合作平台和网络系统。

以珠三角大城市群为核心的经济区,包括南部中国的广大区域和长江上中游一些省市的部分范围。全国各地区在未来发展中都要以多种方式多种路径走出去。

信息化、国际化的发展,使湘、赣、川、渝、滇、黔、桂等省市区成为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的经济腹地。但这些地区同时也是上海及长三角大城市群的经济腹地。这些地区的对外电信(呼出)流量,反映了这些省区市同时与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两大城市群之间均具有大量的资金流、物流、金融流、客流等。

以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为核心的经济合作区,将可以构建一个体现大城市群和腹地之间在投资、产业与技术、物流、进出口贸易等方面进行合作的诸多平台。

加强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的组建并争取早日制定相应的机制以投入运行,符合国家利益和相关区域发展的客观要求。

3.2 经济合作区不同于经济区,经济区的组织在我国已经过时

在当今国际化信息化及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情况下,正在使我国宏观区域经济形成以沿海大城市群为中心、以其广阔的内陆为腹地的“东—西”向(东北地区是“南—北”向)的大经济合作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大格局。这种大经济合作区的经济合作对象是当今世界上的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东—西”向实力强大的经济合作区的发展,使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区已经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建立起来。即(传统的)经济区的观念已经过时。

在这种大背景下,在规划和运作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在我国国内,再搞若干个地区组成的区域的经济一体化,已不符合当今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也是不合适的。当然也就不能强调要使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实现“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统一市场”。

相应的,在泛珠三角范围内,也不宜强调要强化该经济合作区域独立的交通运输系统的建设。而要在全国大的交通运输大格局下,完善区域性的交通运输体系。

3.3 关于是否可以建设“统一的要素市场”和”区域信用合作体系”等方面,我认为也不应该有任何“排他性”条款

在腹地范围内,各地区、各企业将可以根据自己的对外不同国家和地区合作的需要,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以顺应进出口的最适宜方向,以最佳的路径和熟悉的渠道实现自己走出去的战略。即长江流域各省区及其各地区、各企业,既可以通过长三角(核心城市是上海)也可通过珠三角开展与国内外进行商贸与金融、技术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30634);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重大咨询项目(Y02015001)

作者简介:陆大道(1940—),男,安徽桐城人,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国土开发、可持续发展及城镇化研究。E-mail:ludd@igsnrr.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