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大道:经济地理学视角下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格局与类型划分(上)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6-07-11 浏览量:17

来源:地理科学

【摘 要】面对外部国际需求萎缩,内部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传统人口红利、资源环境红利等逐渐衰减,中国经济增长将面临逐步回落到中低增速的“新常态”。从经济地理学角度开展针对中国经济新常态这一新事像及其格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全国31 个省区单元(港澳台除外)为研究尺度,通过关键指标,分析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格局态势,开展了类型划分。结果表明:近年来,中国财政收入、电力消费量、铁路货运量指标,主要行业门类,以及投资、出口和消费的增速均呈现明显下降,绝大多数省区与全国发展态势保持一致。将全国31 个省区划分为较快增长、下行压力较小和下行压力较大类区域,下行压力较大区域细分发展阶段型、整体衰退型、能源原材料型以及其他等种类型,不同类型区域具有明显的地理集聚特征。针对这一轮经济下行风险,不同地区应采取不同的对策,重点关注东北区域的整体衰退风险,以及山西等省能源原材料省区的经济下行风险。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格局;类型;经济地理学;中国

【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1607-0965-08

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对象是各种地域范畴经济发展的因素作用及其形成的地域空间结构,是一门接地气的研究真实世界的学科[1],其重要传统和经典领域是区划研究。20 世纪60 年代,农业区划及其研究工作开始进行,划分了全国农业发展现状的不同类型区[2],分析了中国农业的区划体系[3]80 年代,全国性经济区划和重点地区区域规划蓬勃展开[4,5],分析了经济区划的若干问题[6],提出积极开展经济区划的研究[7],推动了经济地理学的复兴。2000 年以来,主体功能区规划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樊杰等从2004 年组织系列研究项目,研究地域功能基础理论和功能区划技术流程,提出国家和省区尺度进行空间管制的地域功能区域类型,以及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类主体功能区[8,9]。与区划研究工作同步展开并支撑区划工作的是区域发展基础研究。关于区域发展新因素、新机制与新事像的研究取得了持续进展,对于经济全球化、全球价值链、信息化、产业集群、城市再生、金融危机等开展了深入探讨[10~14]。当下,经济新常态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词,也成为了多学科研究探讨的新事像。

2014 12 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张占斌分析了经济新常态的趋势特征和政策取向,促进经济中高速增长[15]。韩康认为全球经济复苏迟滞是中国经济新常态和经济减速的直接原因,也有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等内因变化[16]。李佐军认为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向新常态过渡的过程,短期政策有顺增长、控风险、去产能、挤泡沫、守底线、稳社会[17]。吴敬琏认为依靠大规模投资驱动高速增长的旧常态已经不能维持,增长速度进入了下行通道[18]。林毅夫等人认为中国有着潜在高经济增长率[19]。显然,经济新常态是中国经济未来较长时期发展特征的高度凝练,但是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从经济地理学角度,长期以来在制造业分布及转型、服务业转型升级等行业部门研究上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20~24],陆大道率先开展了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支撑系统的综合研究,提出“中速增长是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论断[25],但是直接关注中国经济新常态这一新事像的格局研究仍然未见。因此,本文从经济地理学视角出发,遵循经典研究路径,分析近年来中国不同省区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态势,尝试进行类型划分,并提出发展趋势与建议。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1.1.1 指标分析

通过分析31 个省区市2010~2014 年主要经济指标变化,揭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态势。主要有方面指标: 经济运行态势:以GDP 增速直观地反映经济发展态势,以财政收入、电力消费量、铁路货运量三大基础指标反映中国经济的真实运行情况; 行业发展指标:以主要非农产业门类的增加值变化,分析经济新常态的行业变化;“三驾马车”的动力指标: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出口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分析经济新常态的动力变化。指标增速的计算公式如下:

陆大道1.png

式中:Zji 是指标年的增速,Aji是指标年的值。

1.1.2 类型划分

通过以下种方法定量划分区域经济增长类型: 根据近些年来的经济增长态势,主要是2010~2014 年间各省区市GDP 平均增速、2014 GDP增速项指标,理论上划分为种可能性;根据2014 年各省区市的GDP增速及人均GDP指标划分,识别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速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最后,综合前种方法划分结果,再考虑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等特征,将中国31 个省区市的经济新常态划分为三大类型。2010~2014 年各省(区,市)GDP平均增长速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陆大道2.png

式中:ZGDP GDP 的年平均增速,为时间区间,Gki 省第年实际地区生产总值,Gki名义为省第年名义地区生产总值,CPIki 省第年居民消费指数。

1.2 数据来源

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2009~2014 年的分省年度数据,部分经过二次计算得到,财政收入、电力消费量、房地产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业指标可用数据只更新至2013 年,其余指标使用至2014年的最新数据。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区域格局

2.1 各省区经济新常态的总体格局

近年来,中国GDP增长出现了明显减速和下行态势,从过去的位数增长下降到位数增长,2014 GDP 增速仅为7.4%(图1a)。在应对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过程中,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增加投资等政策影响下,2009 年、2010 年各省区经济出现一轮小幅增长。此后,地方经济增长面临巨大压力。2014 年,仅重庆、西藏、贵州、新疆、天津5个省(区,市)以位数增长,增速也不超过11%,其余省区增速在4.9%~10.9%之间,东北三省、山西及沿海地区经济增长下降更为明显,山西省以4.9%的增速垫底(图1b)。

陆大道3.png

受经济增速下降以及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双重影响,各省区财政收入增速持续下降。2010~2013 年,31 省区市财政收入增速均呈现下降趋势(图2a),平均增速由2010 年的26.9%收窄到2013 年的14.0%。从增量来看,31 个省区财政收入增量出现下降的约占一半,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北方地区。2010 年以来,全国各省区电力消费量同比缓慢增长,除新疆外其余所有省区市的增长速度下行,广东、山东、江苏等主要电力消费大省也出现了增速下降(图2b)。全国铁路货运量经过较长时期增长后趋于稳定,部分省区出现了下降。2011 年以来基本稳定在39×108t2014 年下降至38.12×108t2010~2014 年,超过一半的地区铁路货运量下降,主要分布在东北、中部和东部地区,其余省区市铁路货运量增幅亦出现回落(图2c)。

陆大道4.png

2.2 各省区经济新常态的行业态势格局

2010 年以来中国第二、三产业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下行压力。全国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由2010 年的25.93%下降到2014 年的5.82%,资源型省份及老工业基地,如新疆、山西、东北和中部地区减速尤为突出,山西、内蒙和黑龙江甚至出现了负增长。随着全国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性调整,建筑业也呈现下行态势,全国建筑业增加值增速从2010 年的20.50%下降至2014 年的10.33%。各省区第三产业总体是下行趋势,但内部行业结构差异较大,其中房地产业领跌。2010~2014 年全国房地产业增加值下降达到85.51%,而住宿餐饮业和金融业的发展相对较稳定(图2d)。

2.3 各省区经济新常态的动力态势格局

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经济新常态下增长态势也逐步趋缓。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2010 25.47% 下降至2014 年的15.18%,多数省区均呈现不同程度下跌,西部地区跌幅相对较小。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出口额增速由2010 49.26%下降至2014 14.91%,出口减速是这一轮经济下行的重要原因,其中东北地区出口态势最为严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稳中有降。2010~2013 年,全国31 个省区平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稳定在17%左右,至2014 年略有回落,下降至11.90%(图3a)。

从三驾马车构成来看,虽然全国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速在下降,但仍然是驱动经济增长主体。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个东部省份投资占比持续下降,经济增长动力转换进程较快,其余省区投资占比均高于50%,且进一步上升,以投资为主拉动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明显改善(图3b)。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区域类型划分

3.1 根据各省区GDP增速划分

根据2010~2014 年间各省区GDP 的平均增速、2014 年增速个指标,将全国31 个省区的经济下行态势分为个类型:态势较好、态势严峻、快速下行(图4a)。第一类,经济增长态势较好地区11个:贵州、重庆、西藏、新疆、青海、陕西、安徽、江西、湖北、福建、天津,这类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征是在2010~2014 年间保持较好增速,而且在2014 年经济虽有下行但仍保持GDP增速位于全国前列,总体来看这些省区GDP呈稳定增长态势,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省区。第二类,经济增长态势严峻地区13 个: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上海、北京、浙江、广东、山东、江苏、山西、内蒙、河南,这类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征是自2010 以来一直处于较低的GDP 增速,主要以东部个省区市和东北三省为主。第三类,经济增长较快下行地区个:湖南、海南、云南、四川、甘肃、广西、宁夏,该类特征是2010~2013 年间保持较好增速,但在2014 年以来经济增长出现快速下滑,除海南外均是中西部地区省区。

3.2 根据各省区发展阶段划分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以GDP作为衡量政绩的重要指标,甚至要求各地区采取一刀切式的高速发展模式[26]。但实际上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发展阶段与经济增速有着密切关系。长期性的一般规律是经济发展水平越高,GDP 增长速度趋于减小。全国发达地区、次发达地区、发展地区的GDP增速与发展阶段的对应关系亦有迹可循(图4b)。发达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总体上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国民收入基本达到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GDP 增速进入下行通道,处于经济结构升级时期。次发达地区:广东、辽宁、浙江、内蒙古、福建、江苏、山东,进入经济发展的中后期,GDP保持一定的增速。发展地区:其余21 个省区,东部地区海南、河北,东北地区以及除内蒙古外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仍处于成长阶段,GDP 增速呈现两极分化,一类是黑龙江、吉林、甘肃、广西、四川、宁夏、山西、河北、云南等省,经济增长乏力。另一类是除山西外的中部五省以及新疆、西藏、青海、重庆、贵州、陕西、海南,保持相对较好经济增长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