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阈下皖北地区农村道路提升问题探析 —— 以颍上县山涧村为例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22-08-22 浏览量:15

高立

(中共颍上县委党校, 安徽阜阳 236200)


【摘 要】:皖北地区乡村道路建设持续提升工作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应有之意, 包括农民生活道路和生产道路的持续提升。农村生活道路的持续提升可以满足农民对于美好生活需要, 生产道路的提升可以满足农民对于发展 农业生产的需要,从皖北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实际看,持续建设并提升乡村道路,对于农村的进一步发展,很有必要。

【关键词】:农村 道路 建设 提升


【中图分类号】U492.8【文献标识码】A


2014 年以来,皖北地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紧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可能出 现的疑似问题,围绕持续激发脱贫人口内生动力接续开展工作。以颍上县为例,截止到 2020 年底颍上县 78 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建档立卡的 59,787 户 160,493 人全部如期脱贫,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胜利,向全县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1 皖北地区乡村道路“户户通”建设现状

从总体上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来,颍上县乡村道路建设工程大幅推进,乡村的交通条件大大改善,乡村道路的通达度大幅提升,“镇村通”“村村通”等项目的实施,乡村里头出现了水泥路面、沥青路面,大大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农民得到了 实惠。然而,乡村有乡村自己的特点, 村落有村落基本的形态,生活在不同村庄的农民对于乡村道路的修缮,受益程度也不同,从山涧村调研的情况看,皖北乡村常驻居民的交通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 皖北地区沿着国道、省道、县道居住的群众, 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道路的“户户通”。从农村的实际情况看, 千百年来, 依靠土地生活的农民,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生产生活的基本载体外在表现的形态就是村落,而中国传统村落又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村庄的基本形态各异, 风格差别也较大。比如山地、丘陵或者平原地区等,不同的地形地貌特征孕育了千 姿百态的村落形态。以皖北颍上县山涧村为例,该村坐落在颍上县东北部,西邻颍利路, 东枕西淝河,处在亳州市利辛县、淮南 市凤台县和阜阳市颍上县三市三县交界处,从南到北依次有 21 个生产小组,沿着 224 省道东侧依次分布。可以看到的是,沿着省道居住的农户,水泥路面直接铺到门口,直接实现了道路的“户户通”,生产生活比较方便[1]。


1作者简介:高立(1985—),男, 安徽颍上县人, 讲师,本科, 主要从事理论教学和科研管理工作。


第二,皖北地区沿着“一事一议”工程,县乡工程项目居住的群众,实现了生产生活的“户户通”。村庄的基本外在形态很 大程度上决定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居住在不同村庄的老百姓, 因为交通状况的不同,农业生产方式, 农民住房条件,特别是 出行条件也不同。乡村有乡村的基本特点,这个特点集中表现在村落的布局和形态上,以皖北颍上县山涧村为例,按照乡村生产生活习惯,农民一般有沿路建房,傍水安家的习惯, 在习惯的基础上形成的遵循也就约定俗成了。近年来,随着乡村基础设施的 进一步完善,颍上县山涧村逐渐形成了通达的交通网络,群众新一轮建房热潮的兴起,农民大多选择沿着县乡项目道路, 或者 “一事一议”项目道路建房,也就有了农民“小聚居”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是因为这种方式的存在, 塑造了乡村外在的基本形 态。从这个层面看,皖北乡村农民“撵路建房”的基本倾向,带着农民生产生活对于交通出行的基本需求。

第三,皖北地区居住在偏远老村庄,通达条件有限的群众,“户户通”的“最后一公里”存在着没有打通的情况。由于村庄 选址布局上的差异, 居住在国道、省道、县乡工程项目和“一事一议”项目旁边的农户, 通达度较好, 实现了“户户通”,生产 生活和居住环境都焕然一新;常年居住在老村庄的农户,由于自然庄分布上的差异, 房屋离国道、省道、县乡项目道路或“一事 一议”项目道路较远, 入户的道路没有实现硬化。从村庄布局、村庄外在的基本形态上看,这个情况的存在是客观的, 乡村生活 道路硬化项目的落地需要一个常驻人口覆盖率的情况,也是因为这个情况的存在,县乡道路项目才可能会通过论证、立项并实 施, 通过道路项目的落地来解决乡村道路问题。从这个层面看,在广袤的乡村里面,聚居在一起的居民解决生活道路通行问题相 对容易; 反过来,常年居住在偏远老村庄的居民,因为房屋分布相对分散, 也就是有了“小聚居”这个情况存在,偏远老村庄的 居民生活道路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群众对于美好生活出行的需要与乡村道路建设之间存在矛盾[2]。以皖北颍上县山涧村偏远 的薛庄为例, 由于道路通达条件较差,晴天往往扬尘四起, 灰尘较大; 阴雨天气,路面湿滑泥泞, 群众出行很不方便。

从总体上看,皖北乡村生产生活道路“最后一公里”没有完全打通的情况在农村依然存在,无论从乡村居民生活质量提高 的层面来讲,还是从乡村生产发展的角度来看, 乡村道路建设提升问题都应该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加大乡村道路建设力 度, 也是积极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应有之意。

2 持续推进皖北地区乡村“户户通”项目建设的原因


对于乡村建设行动而言,道路作为农村发展的基础设施,作为硬件条件,直接关系到乡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到群众生产 生活质量的提升, 乡村道路的硬化、通达对于乡村建设行动的实施可谓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同时, 乡村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也 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义。

(1)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要求皖北地区乡村道路建设同步提升。


国家的现代化,显然需要乡村实现现代化,尤其需要乡村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看, 乡村的现代化有个前提,也就是乡村的基础设施需要率先实现现代化,这是立足乡村发展农业生产,推进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 然要求,这也是持续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3],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前提。乡村是国家粮食的主产区,带着鲜明的地域色彩, 村落的错综布局带着乡村生产生活的印记,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背景下, 随着乡村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一系列新 型经营主体的进一步发展,农业托管全程化服务的进一步延伸,无论是乡村的农业生产道路,还是和群众联系紧密的生活道路, 对于乡村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农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实现乡村农业现代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也是乡村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 的问题。

(2)农民对于美好生活向往要求皖北地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提升。


乡村里的居民, 工作在农村,生活在农村,祖祖辈辈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近年来, 随着乡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城镇转移, 很 多青年人通过买房、务工、求学、参军等不同途径陆续走进了城镇,开启了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留在乡村老村庄里的大多是妇女 老人和儿童, 也就出现了人们熟知的空巢、空心和留守的问题。不可否认的是, 乡村的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等, 作为目前从事农 业生产劳动的参与者, 无论是自愿参与当地的土地流转,还是自营家庭承包的责任田,留在农村的这部分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和城镇居民是一致的, 他们都期盼在农村就能享受更好的住房、更好的医疗卫生条件、更满意的教育、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居住 环境等。应该看到,无论是乡村生产道路,农民生活道路状况,都关系着皖北乡村居民生产生活质量的持续提升[4];反过来,皖北乡村道路建设持续提升的结果,既是推进乡村建设行动的有力抓手, 也是推动工作的有力载体。同时,也从群众生产生活的角 度回应了乡村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这个向往。

(3)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皖北地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提升。


乡村有乡村自身的特点,这个特点是和城市不一样的,从外在的形态上看,乡村不像城市那样,讲求整齐划一,拥有宽阔的 马路,林立的高楼,能见到飞驰的汽车,从事农业生产的内在要求决定了村庄外在形态的差异,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也有不同的特 征, 这个特征在乡村形态的综合反映上就是环境特征的不同[5]。从皖北乡村布局的外在形态上看,  “户户通”道路的打通对于老 村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乡村群众“户户通”道路是实现,可以改善农业生产综合环境; 另一方面, 乡村群众“户户通”道路的实现,可以有效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从乡村内在功能上看,从事农业生产,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是乡村 的基本功能, 这个功能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意义重大,所以皖北乡村生产生活道路的通达度就显得至关重要。

3 关于皖北乡村道路建设提升问题的几点思考


从总体上看, 皖北乡村居民生活道路“户户通”的最后一公里没有打通的情况在农村依然存在;同时,在广袤的皖北乡村, 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生产道路没有打通的情况也一定程度存在,这是皖北地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积极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基于此,结合皖北农村乡村振兴工作推动,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实际,笔者做一些简单 思考。

(1)充分利用乡村建材修建农民生活“户户通”道路,可以打通皖北乡村道路的最后一公里。对于皖北农村农民生活道路建 设而言, 这个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群众讲的最多,反映也最为强烈。随着全面小康在皖北大地上的建成,乡村里的很多生活道路、 生产道路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自然庄与自然庄之间,村组于村组之间,村组与耕地之间的连接道路状态实现了好转,从泥水路 面到矸石路面、从矸石路面到沥青路面、水泥路面等, 不一而足。乡村的道路建设, 从总体上看已经实现了镇村通、村村通、组 组通硬化路面。但是,  “户户通”这个层面仍然存在没有打通的情况,这个最后一公里的路程,直接关系到乡村群众的生产生 活, 关系到乡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的持续提高。利用乡村里闲置的建材资源, 动员当地群众用砖头铺设入户道路,可 以有效解决乡村群众入户道路这个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2)用乡村建材修建农民生活“户户通”道路, 可以有效配置皖北乡村的闲置资源。 2016 年以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在皖北 乡村的持续推进, 乡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落实,特别是拆违拆危工作的推进, 皖北农村的偏远村庄里,堆积了很多废旧建筑材 料, 仅砖头一项就成了乡村环境治理老大难的问题,这就造成了一种客观存在的情况:一方面,在偏远的乡村里, 群众拆违拆危 留下了很多废旧建材, 带了了环境治理问题;另一方面, 群众入户道路问题没有解决,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季,扬尘泥水等问题始 终是乡村群众进入出行的拦路虎。如果统筹皖北乡村里的闲置建材资源,用乡村里的闲置建材资源为偏远村庄居住群众铺设入 户道理, 一方面可以解决当地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配置皖北乡村里的闲置资源,可谓一举两得。

(3)用乡土建材修建农民生活“户户通”道路, 可以持续激发皖北地区脱贫人口内生动力。2020 年底,皖北地区和全省其他 地区一起跨步小康社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体,通过各种各类帮扶措施落地,乡村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有效激发发挥 了重要作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 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6],常年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关于发展的内生 动力持续激发无疑应该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乡村振兴的举措。有效利用乡村的闲置资源,解决群众入户道路问题,解决这个 “户户通”道路问题, 让镇村两级充分动员乡村居民参与进来,让群众在家门口谈道路建设,谋农村发展,无疑会持续激发皖北 乡村居民关于发展的内生动力,对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这个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4)用乡土建材铺设“户户通”道路,可以“望的见山,看的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有乡村的特点,村庄有村庄的内涵, 这个内涵上的特点往往带着乡村生产生活的温度。皖北乡村是农民从事生产生活的主要载体, 同时也是基本归宿。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推进,乡村建设行动的持续发力, 需要通过工作实践落在具体行动上,问题的关键是“记得住乡愁”这个层面的动作 怎么落实,如何在皖北乡村建设行动过程中,通过工作推动政策落地, 用乡村建设行动的成效让皖北地区乡村群众实现愿景。显 然, 这是一个系统性问题,也是一项巨大工程, 需要在皖北乡村发展的规划编制中走在前面, 做到心里有底, 心中有数, 用皖北 乡村建筑材料铺设群众入户道路,恰恰就能解决这个“山”,这个“水”和这个“乡愁”“记得住”的问题。

乡村振兴是一个大课题,乡村建设行动也是一篇大文章,只要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为主体,以农村持续发展为主线, 尊重乡村发展规律,围绕皖北乡村居民生产生活持续开展乡村道路建设提升工作,开展的工作就是有意义的工作,农民 的生产生活质量也会持续提升, 皖北乡村建设行动也会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4 结语


全面建成小康不是终点,而是乡村脱贫人口新生活的起点。整合皖北地区现有资源,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持续激发脱 贫人口内生动力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有序衔接,依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项重点任务,很有必要。从这 个层面看,皖北持续推进乡村道路建设,切实提升乡村道路建设通达度,解决乡村居民对于出行方式的美好向往,就显得意义重 大, 对于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思远.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公路建设与提升策略[J].交通企业管理,2022,37(1):95-97.


[2]邹蕴涵.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J].财经界(学术版)2018(2):3-5.


[3]蒙振庆.农村道路设计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9(3):89-90.


[4]杨红燕.保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研究[J].农村实用技术,2020(2):22-24.


[5]阎洪军.农村公路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21(07):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