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业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与空间格局演变(下)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6-04-20 浏览量:15

来源:发展研究

 

王业强14.png

四、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空间特征的进一步解析

上文对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关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斜型特征分布,但这种抽象的空间描述显然不够精确,也很难把握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在空间格局上的精准变化因此,本文运用标准差椭圆( SDE)方法进一步分析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空间特征变化分析结果如图所示,空间分布参数如表所示

王业强15.png

由图可知,各年份的标准差椭圆均以该年份的重心为中心,位于河南省东部偏北地区年中标准差椭圆总体上变化幅度不大,科技创新能力方向分布基本一致,长轴位于东北- 西南方向,而短轴位于西北- 东南方向,即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的科技创新能力在整体上呈东北西南的空间格局

王业强16.png

从转角的变化情况来看, 2003 -2012 年转角由21. 645°增大到23. 469°,表明科技创新能力空间分布总体上东北西南格局是加强的,其中2003 - 2009 年转角由21. 645°增大到25. 614°,表明在此期间科技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东北- 西南格局有所加强,而2009 - 2012 年转角由25. 614°缩小为23. 469°,东北- 西南格局有所减弱

从长短半轴上看,长半轴标准差由2003 年的1024. 283km 降低到2009 年的1000. 773km,而后上升到2012 年的1006. 198km,表明科技创新能力在主要方向上出现了先极化后分散最终保持极化的发展态势,短半轴标准差由2003 年的812. 247km 降低到2009 年的800. 061km,而后上升到2012 802. 116km,科技创新能力在西北- 东南方向上同样出现了先极化后分散最终保持极化收缩的发展态势2012 年的长短半轴标准差相比于2003 年最终都有所减小,说明椭圆内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相对快于椭圆外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整体呈收敛趋势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总的来说,各个省域科技创新能力虽然有所发展,但是整体呈现出科技创新发展水平较低,各个区域之间区域内部差异较为显著,经济发达地区整体科技创新能力水平明显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东部沿海区域以北京上海为主的与中西部区域的湖北陕西四川组成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双核增长板块,北部西北西南区域省份科技创新能力水平较低,科技创新能力等级分布呈斜T字形分布格局就各省域而言,北京上海两地的科技创新能力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贵州青海两地一直处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最低端,并且四年各省的科技创新能力排名相对变化不大,说明这种差异性的格局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从全国来看,经济发达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水平明显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东部中部西部区域间及区域内的差异均较为显著东部中部和西部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大体上呈三级阶梯状分布,即东部地区较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较低就空间变化而言,整体上我国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呈东北- 西南格局,并且这种格局随着时间的推移有逐步加强的态势,在主要方向上科技创新能力保持极化收缩的发展态势,以东部和中部为主的椭圆内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相对快于椭圆外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在空间上呈收敛趋势

为加快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充分发挥大城市科技创新的辐射带动作用,在科技资源配置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制度创新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和老少边穷地区的支持力度首先,要积极发挥发达地区对全国科技创新带头作用沿海发达地区作为经济的龙头和科技的第一梯度,具有巨大的示范效应,应该积极发挥对欠发达地区的创新带头作用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和技术扩散,形成新产业区,再由新产业区向周边区域扩散,从而促进周边区域产业的培育发展和升级,形成良性的累积循环效应扩到全国,带动全国的科技水平大提升其次,加大对欠发达落后地区的科技专项扶持力度当前,各地区科技发展条件水平极不平衡,不少地方的科技水平难以支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予以扶持针对区域所处的经济和科技水平而言,应采取差别化或者倾斜化的科技扶持计划: 对东部发达地区,重点支持科学技术创新,少给或不给经费,并应追求项目经济效益和技术水平的最大化;对欠发达地区,按照一定比例拨付专项科技资金,同时加大科技创新在财税融资等方面的扶持力度第三,支持和鼓励科技创新的跨区域联动合作一是尝试跨区域战略技术联盟区域要实现协调发展,应建立区域间不同省份城市企业研发结构等不同主体之间的战略性科技创新联盟,各主体取长补短二是建立科技创新合作和信息共享平台目的是共享科技成果整合科技资源集聚创新人才强化公共服务增强行业和区域创新能力三是建立区域科技研发中心区域科技研发中心依靠不同区域的经济实体和研发机构共同承担研究开发项目,技术相互渗透,且共同分享市场份额,提高整体竞争能力第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区域动态监测评估一是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研究,明晰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包括对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数值的测算,打好信息基础二是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包括统一的测算指标和方法,以便对各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对比,为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技术扩散和技术转移提供科学依据三是建立严格完善的检测评估标准,高标准才能出优质成果四是建立动态的检测评估机制,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好的评估机制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一道重要的保障

注释

Jenks 最佳分类法是一种自然断裂点的分类方法,其最大的优点是可以保持数据的统计特征该方法根据数据的统计学原理,通过计算各种分类的方差平方和,将各种分类的方差平方和最小者作为分类结果,可明显的发现数据分类的断裂之处,也就是根据数据本身特征,将同一水平的数据划定在一个范围,每年的数据不同,每个等级范围也不一样,体现的是当年相对水平分级范围

参考文献

1]苏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和比较研究———基于31个省市自治区创新主体作用的实证[J],区域经济评论,20134) :32 -38.

2]沈菊华,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和应用[J],经济问题,20058) : 27 -29.

3]杨代刚,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32) : 199 -205.

4]陈国宏康艺苹李美娟,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动态评价———基于改进的纵横向拉开档次评价法[J],技术经济,201510) : 17 -23.

5]刘丽琴刘晓辉,面向国际服务外包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41) : 84 -89.

6]张汴生,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现状分析[J],创新科技,20151) : 22 -26.

7]陶雪飞,城市科技创新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J. 经济地理,201310) : 16 -19.

8]章熙春马卫华蒋兴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1010) : 79 -83.

9]毕亮亮施祖麟,长三角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及区域科技创新圈的构建———基于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模型的初探[J. 经济地理,20086) : 946 -951.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河南大学]

 

【来源】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