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扩: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8-11-15 浏览量:25

党的***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报告的新亮点之一。那么,究竟什么是经济发展方式?为什么要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是我们学习和领会***报告精神需要探究的问题。

一、什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发展方式”最早是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提出的。在此之前,包括经济理论界和政府文件中讲得比较多的是“经济增长方式”。那么,什么是经济增长方式?二者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所谓经济增长方式问题,是指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什么因素推动的问题。理论上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有两种类型,即粗放增长方式和集约增长方式。如果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各种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土地、劳动力等)投入数量的增加所推动,就属于粗放增长;如果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效率的提高所推动,就属于集约增长。所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求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和物质消耗推动的粗放型增长,转向主要依靠提高各类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推动的集约型增长。

经济发展方式首先包含了增长方式的内容,但除此之外,还包括了更加广泛的内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关注经济增长中要素投入和产出效率之间的关系,还关注要素投入本身的结构问题。比如,是主要依靠资本、土地投入,还是主要依靠劳动投入?在我国情况下,与前者相比,后者更符合我国的资源禀赋状况。再比如,同样都是自然资源,更多使用资源禀赋相对丰富的资源,尽量节约和减少使用禀赋稀缺的资源,也更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第二,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关注经济增长中的要素禀赋结构问题,还关注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问题,比如是主要依靠外需还是主要依靠内需,是主要依靠投资需求还是主要依靠消费需求?等等。

第三,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关注经济增长中要素投入和市场需求的结构问题,还关注产出的结构问题。比如第一、二、三产业的关系是否协调?农业与工业的关系是否协调?区域之间的发展关系是否协调?等等。

第四,不仅如此,经济发展还关注社会总产出在社会成员间的共享问题。比如收入分配格局是否合理?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是否到位?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健全?等等。

由此可见,与转变增长方式相比,转变发展方式内容更加广泛,更加能够反映现阶段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二、为什么需要转变发展方式?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的发展,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展望未来,我国既面临继续快速增长的历史机遇,也面临制约发展的诸多挑战。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就机遇而言,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过程有一个加速发展的阶段。即在进入经济起飞前的时期,增长比较慢;实现工业化以后,增长也比较慢;而在这两个阶段之间,会有一个较快的增长阶段。这个阶段大体是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我国目前正是处于这个阶段。

为什么这个阶段会出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呢?主要是因为这个阶段的特点就是需求结构的快速升级,居民衣食消费的比重会快速减少,而住、行和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品位的比重会迅速提高。比如,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在住房、汽车、通讯、旅游、保健等方面的消费支出比重呈现迅猛的上升势头。而这些需求的增长又会带动对钢铁、机械、建材等中间品需求和产量的迅猛增长。如从1996年到2005年,钢产量从9338万吨增加到39692万吨,水泥产量从4.9亿吨增加到10.6亿吨。这些中间产品的需求又进一步带动了对煤炭、石油、电力等能源和矿物质如铁矿、铜矿等的需求。

虽然目前关于中国是否在经历一个重化工业化的过程存在很大的争议,也不能否认这些产业快速增长有政府推动的因素,但总体而言,现阶段重化工业产品的快速增长是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和市场需求拉动的结果,是带有阶段特征的事情。

更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中国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群体差距的存在,中国的这个过程与小国经济相比会持续更长的时间。

从挑战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护生态和环境的挑战。保持良好的生态和环境,既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更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所应追求的目标。由于长期的粗放发展,我国当前已经面临十分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今后无论是实现经济总量再翻两番,还是实现人均GDP翻两番,经济总量都会是以前的4-5倍。如果我们还延续以往的发展方式,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也会达到现有水平的4-5倍,这显然是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二是保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的挑战。经过近30年的改革和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社会稳定对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过去的发展方式在经济总体发展方面的成就巨大,但发展差距大、不平衡的问题很严重,突出表现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群体之间等等。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缓解,就难免会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三是保持良好的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挑战。保持良好的对外经济贸易关系无疑对于我国的现代化过程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贸易摩擦不断,主要与我国粗放的增长方式有关。我国的发展水平还很低,今后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如果还是延续老的发展方式,国际贸易摩擦会越来越严重。

因此,转变发展方式,既是实现以人为本发展目标的需要,又是保持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三、如何转变发展方式?

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个涉及经济、技术、社会、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发挥政府主导性作用,也需要企业、消费者以及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需要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首先,要通过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影响消费习惯和消费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比如,如果大家都能够自觉**使用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其生产者就会因失去市场而退出)。我国虽然发展水平还很低,但与发达国家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相比,存在大量的不合理甚至严重的浪费行为。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把我们的国情和面临的挑战告诉人们,使得厉行节约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其次,要理顺价格关系,特别是资源价格体系。价格不仅影响消费,也影响生产和技术创新。如果水价太低,节水技术就很难具有经济合理性;同样,如果电价过低,节约用电也可能会节电不节钱。理顺价格,关键是加快重要资源价格改革。对电力、石油、天然气、煤炭、水等重要资源,应尽量减少政府直接定价或政府对价格的干预,能够放开的资源价格,要逐步放开,让市场供求在价格形成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继续保持政府定价或者价格管制的,如果大部分企业和居民在相关要素方面的支出占成本或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不大,那么,可以在遵守严格的价格听证制度的前提下,逐步提高价格,比如水的价格。同时,深化金融、土地等体制改革,增加粗放利用资金和土地的成本。

再次,弱化经济型规制,强化社会型规制。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和恰当地界定及调整政府的经济职能。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调整的基本方向是弱化经济性规制,强化社会性规制。所谓弱化经济性规制,是指应当尽量减少政府对重要社会经济资源(包括土地、能源、水资源、重要矿产资源、重要原材料、资金、技术、信息等等)的控制和直接配置,尽量减少政府对各类经济参数(包括价格、利率、汇率、工资水平等)的直接干预,让民间资本和市场机制在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和价格形成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所谓强化社会性规制,除努力做好宏观经济调控,维持宏观经济稳定;调整收入分配,维持社会公平;以及提供公共产品这些基本功能外,今后一段时期应当重点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强化对产权特别是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技术创新;二是打破市场垄断和市场封锁,维护市场秩序;三是进一步完善各类质量、安全、环保等法规和标准,强化执法体系和执法能力。

最后,政府与市场相配合,促进关键技术创新。技术进步政策是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最重要的政策之一。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能源储存、能源和资源节约、减少排污、污染处理、生态治理和恢复等方面的技术。但这些技术一般具有三个特点:研发过程投资密集;研发失败的风险比较大;研发成功后对整个社会的外部性效应比较明显。正因为如此,单个企业或者研究机构在这些技术领域的研发积极性不高,使得这些技术的供给难以满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为此,在国家的创新体系中,应该加大对这些技术领域的支持力度,必要时可在国家层面上组织这些技术领域的研究攻关活动。同时对私人和企业在相关技术领域的技术发明要严格保护其知识产权。对于企业从事这些领域的研发活动,政府也可以采取一些鼓励性政策,比如优先给予增值税转型政策,对这方面技术转让的收入减免所得税等,这既可以刺激人们研发相关技术的积极性,又可降低这方面技术扩散的成本,提高技术普及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