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湛:着力拓展国家级新区发展新空间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6-10-26 浏览量:21

来源:文汇报

拓展发展新空间是经济新常态下的重大发展思路。“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用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用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拓展发展新空间包括但不限于拓展区域发展空间、产业发展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网络经济空间和蓝色经济空间。笔者认为,国家级新区属于发展新空间,国家级新区的发展即是拓展发展新空间。国家级新区形成了经济新常态下新的发展模式、发展体系、发展布局和发展支撑。事实上,国家级新区的“遍地开花”意味着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四大发展新空间

一、经济新常态下快速发展的新空间。国家级新区是实现经济新常态下快速发展的增长新动力和有力保障。国家级新区通常设立于本地区相对欠发达区域,发展基数较小,又被列为重点发展区域,必然具有快速发展的空间。根据非均衡发展理论,在中国这样的大国,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同地区增长速度可以有高有低。经济新常态下不是所有地区都一定发生经济增速下降,应有一些地区仍可保持经济快速甚至高速增长。国家级新区促进了生产要素集聚和优化配置,可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其增长速度一般都高于所在省级行政区及全国平均水平,对所在省级行政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提升,弥补区域发展的短板,成为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在新发展理念下的经济发展高速度成为国家级新区发展的新空间,因此,应当充分拓展国家级新区发展的速度空间。

二、对内对外双向开放的新空间。国家级新区在实践中与中国的扩大开放战略密不可分。国家级新区作为双向开放平台,能够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多领域加强对内合作,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参与全球和区域的竞争与合作。国家级新区一方面通过对外开放引进发展所需的资金、项目、技术和人才,并实施“走出去”战略,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对内开放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目前,国家级新区正在成为新一批中国开放度最高的区域。扩大开放拓展了国家级新区的发展新空间。

三、先行先试改革创新的新空间。国家级新区通常是若干国家战略和专项先行先试平台的叠加区域。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家级新区被赋予特定领域的“先行先试权”,成为新的改革主体,探索不同主题的改革创新经验,推动了区域性发展问题的破解。国家级新区的先行先试和改革创新,能够突破行政体制限制,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领航国家开发开放,促进全面深化改革。因此,国家级新区的先行先试和改革创新,也是拓展发展的新空间。

四、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的新空间。在“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长江经济带”这三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关键节点上,中国都设立了国家级新区作为战略的支点和启动点,并实施一系列的重大建设战略项目,积极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带和增长极。国家级新区的布局,一方面推动着国家发展空间从东部向西部、从沿海向内陆、从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不断扩容;一方面串联起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京津冀等各大经济板块的市场链,加快促进东中西部、沿海和内地的区域联动,推动产业的有序转移和承接,推进产业梯度发展。因此,在国家级新区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项目,将拓展出新的发展空间。

六条拓展新路径

——提升开放层次和水平,拓展开放发展空间。经济全球化促进世界城市体系的“极化”,我国城市群中需要有引领性的增长力量以更加开放的状态直接参与国际性的竞争。国家级新区作为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的先导性区域,要不断提升开放层次和水平,把扩大开放作为发展的核心和关键,通过在辖区内实行更加开放和直接接轨国际的政策,拓展开放发展空间,以点带面,促进整个国家开放层级和水平的提升。

——加强区域交流合作,拓展区域增长空间。国家级新区的设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重构国家战略区域的制度架构。国家级新区要积极构建区域交流合作平台,突破行政边界,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在更大范围选择其发展所依托的区域,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来平衡区域间的关系并实现跨区域的合作,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同时,国家级新区获批意味着更多国家政策的支持,新区将形成“磁场效应”,为区域发展带来更多机会。在每个省级行政区设立一个国家级新区,应该成为国家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的战略布局导向。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国家级新区的体制机制创新,是中国发展战略转型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家级新区要在机构设置、行政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不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赋予国家级新区特定领域“先行先试权”,根据不同新区的实际情况,下放某些特殊管理权限,如省级经济管理权限,探索建立“大部制、扁平化”的管理模式等等。

——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作为一个区域层次多样化的发展中大国,国家级新区金融创新充分促进了金融资本在各区块间的流动,是促进产业加快发展、拓展发展空间的主要动力。国家级新区要在充分考虑自身产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金融创新工具,进行有利于自身长期发展并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产业选择,并通过国家级新区战略平台的产业引导,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承接国际和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调整城市空间结构,拓展新城建设空间。国家级新区的建设,要不同于所依托的老城区,需要与老城区的功能有明显区别,规避老城区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这意味着建设国家级新区,需要加强交通干线建设,加强主要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考虑新区整体布局和功能优化,科学进行产业规划和城市功能空间规划,实现生产、生活、服务等方面的综合平衡。

——推动新区加快发展,拓展经济增长新空间。发展是第一要义,经济新常态下仍必须使经济保持一定的速度增长。我们要以快速发展来对国家级新区提出要求,从而促进国家级新区经济增长速度在未来较长时期引领全国和所在省(市、区)的总体水平,并对保持全国经济平稳增长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实现国家级新区经济快速发展,应该成为指导国家级新区发展的一种政策、一种导向、一种要求。

(本文是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级新区与拓展发展新空间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国家级新区】

国家级新区,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立,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是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支撑点与启动点,是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制度创新的先导区。其总体发展目标、发展定位等均由国务院统一进行规划和审批,相关特殊优惠政策和权限均由国务院直接批复。

1992年设立的上海浦东新区到今年6月设立的江西赣江新区,截至目前,国家共批准设立18个国家级新区。其中12家为近3年批复设立。国家级新区的规划面积小则近500平方公里,大则超过2000平方公里。2015年,新区经济总量已超过3.4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5%左右。面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新形势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新要求,各新区勇担使命,探索形成了一批体制机制创新的好做法好经验,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示范,为全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作出了积极贡献。

专家观点

体制和机制创新本质是政府改革

第二届国家级新区发展论坛暨“国家级新区与拓展发展新空间”学术研讨会近日在浙江舟山举行。论坛由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研究院、舟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浙江海洋大学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来自国家级新区的代表和相关领域学者80余人齐聚一堂,探索新区创新实践。本报特编发部分学者观点。

发展面临四个转型

何建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经济新常态下,国家级新区的发展面临着四方面的新变化:新的发展阶段,不仅要求新区承担一般的增长极功能,更要承担具备辐射带动作用的增长极功能,从过去只具备“极化效应”的增长极向具备“扩散效应”的增长极转型;新的内外部环境,要求新区引领经济社会转型,从过去的“出口导向、工业优先、投资驱动”的模式转变为“更多依靠消费、依靠服务业、依靠技术进步”的增长模式;新的发展理念,要求新区的发展要从过度强调增长目标转变为多元化的发展目标;新的发展战略和制度,要求新区发挥“先行先试”的优势,从过去的外生优惠政策接受者转变为自发式内生制度的创新者。

周建军(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管委会总规划师):城市是国家级新区的基本组成单元,任何一个新区的发展都离不开城市体系的建设。当然,每一个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追求,这是城市前行的灯塔,国家级新区亦是如此,这就要求新区在城市体系建设过程中全面提升规划水平、严格执行规划要求、创新规划管理顶层设计,本着人文关怀为重、公共利益优先、高效永续发展的理念,通过科学专业的规划制定和系统创新的制度支撑,拓展发展新空间。结合舟山新区的城市梦想和发展愿景,我们应坚持高标准精心规划、高水平精美建设、高效率精准管理,坚定不移的打造环境最优美、产业最优质、发展最绿色、社会最和谐的海上花园城市。

让创新因素起“化学反应”

陈宪(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自30多年前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到20多年前设立第一个国家级新区上海浦东新区,再到近几年不断批复设立国家级新区和自贸试验区,其指导思想一脉相承、十分明确,即要从体制和制度创新入手,创造一个新空间,来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增长和发展。这里,体制和制度创新本质上就是政府自身的改革。通过政府自身的改革,让各种发展的因素(创业创新、民营经济和社会资本等),发展的条件(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和公共服务等),在新空间内聚合,使之产生“化学反应”,促使新空间真正具有新的发展动力、新的发展结构。如果我们以此来观察这些特区、新区,无疑,深圳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深圳的南山更是成为中国的硅谷。而现在,我们需要研究的就是这个“化学反应”如何形成?我认为,这其中的关键是政府必须知道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把该做的做好,不该做的就坚决退出,交给市场,交给民间。

建立高端智库体系

黄建钢(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新区”的概念已经赋予新区创新使命。一要创新跨行政运行。新区设置基本上是跨行政区划的,所以新区的运行者一定要掌握一种跨行政区划的运行、管理和治理体制。二要创新衡量发展标准,以“生态GDP”为标准。三要创新发展理念。要针对20年后甚至更长的中国社会发展态势及其问题制订规划。四要创新制度。挖掘行政权力内的政策空间。五要创新现代行政。从“决定型行政”转向“决策型行政”。六要创新决策咨询系统。率先建立一个政府智库、高校智库和民间智库共同组成的高端智库体系。

王晓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教授):国家级新区贵在一个“新”字。“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创新战略已经成为破解发展难题、突破发展瓶颈的重中之重。新区要切实发挥好在国家层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区域层面的辐射带动作用,真正成为区域经济的新增长极,就必须把创新放在首位。可以说,创新是国家级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国家级新区可以在体制机制创新、开放型经济、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绿色发展、融合发展等五个方面发挥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