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守贵: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研发一服务联动创新研究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3-07-08 浏览量:29

来源:未知

 

       摘 要:生物医药产业是上海具有显著比较优势和大力发展的高科技产业。通过考察上海6个区域生物医 药产业集群的产业特色和产业价值链关联,对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研发—服务联动创新框架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促进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联动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研发—服务联动创新

  0 引言

  近年来,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稳步提升,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2008年至今,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保持年均15%的增幅,是上海市极少数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仍然稳步增长的产业之一。随着上海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3年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建设主体力量——小张江、徐汇、闵行、奉贤、金山和青浦六大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落在6个产业园区中的项目比例达到90%以上。但是,从目前来看,上海六大产业集群缺乏必要的联动,科学研究、研发、制造、运行、使用和产品出口等各环节衔接松散,并没有真正发挥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独特优势和集聚效应,未能形成有市场导向、扎实科研基础和高显示度的科技生产力。虽然各产业集群纷纷喊出对接张江药谷的发展战略,但是囿于行政范围等各方因素的限制,在联动发展方向上亟待加强。

  1 上海六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特色比较

  地方创新环境作为区内各行为主体(产学研官)在长期互动交流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一种区域创新网络系统,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软硬环境。硬环境包括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设施、配套的生产服务设施等。创新软环境则分为3个层次:一是介质环境;二是机构环境,包括各种为区内创新主体之间建立联系的机构和制度;三是调控环境,指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使多个相关创新主体产生协同效应[1]。根据地方创新环境所涵盖的内容以及研究需要,并参考借鉴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1)从地理区位来看,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张江药谷)位于浦东新区,属于上海新兴中心城区之一,地处内中环。由于浦东新区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所以张江药谷享受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惠。徐汇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徐汇区东西两端的枫林生命科学园区和漕河泾开发区周边(包括聚科生物园)。徐汇区是上海传统中心城区之一,生物医药是徐汇区“一区一品”的区域特色产业,在徐汇区处于优先发展地位。闵行区是上海近年迅速发展的近郊区之一,生物医药集群主要集聚在紫竹科学园区(用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规划面积为1km2)和漕河泾开发区浦江高科技园区(生物医药产业是主导产业之一)。其它3个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分别隶属于上海最为偏远的3个远郊区:奉贤、金山和青浦,在地理区位上存在较大劣势。

  (2)从创新基础设施来看,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属于“国字号”品牌,创新基础设施最为完善,不仅有高标准的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和公共服务,还有综合服务用房、研发实验用房、商务办公用房和孵化创业用房等研发生产基地。位于上海传统中心城区的徐汇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是张江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扩展区之一,枫林生命科学园区相关配套包括研发、孵化、展示、交流、销售、培训、中介服务和行业管理等。闵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重点包括上海紫竹科学园区和漕河泾开发区浦江高科技园区,两个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地建设相对较晚,创新配套设施尤其是平台建设和公共用房等研发生产基地需要完善。其它3个产业集群属于上海市级经济园区,虽然目前都在大力吸引生物医药类企业入驻,但由于起点较低,尚缺乏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相对完善的创新基础设施。

  (3)从企业构成主体来看,6个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各具特色(见表1)。  

 

 

 

  (4)从科技研发能力构成来看,张江药谷创新产业链相对完整,已经具备了国内一流的科技研发能力(见表2)。徐汇区高校和科研单位云集,生物科技资源丰富,有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复旦大学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一大批三级甲等医院,拥有我国从事生命科学领域近1/3的两院院士和大批高中层研发力量,创新活跃、资本雄厚,是我国发展生物技术产业得天独厚的地区之一。闵行紫竹科学园大学园区以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为主,通过校企互动合作,充分发挥大学科研和人才优势,已经设立了组织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动物医学研究中心两大国家级研发机构以及施贵宝、强生、莱士等各大医药企业内部研发团队。奉贤与中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合作,共同设立了技术转移服务中心和科技咨询服务中心,利用企业优势,创办了两家市级技术中心。金山与中科院上海有机所、上海化工研究院等单位已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拥有化工孵化器等研发检测公共服务平台,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研发支撑。青浦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生产制造领域,研发工作目前和其它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5)从区域调控环境来看,各区政府为了推动各自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文件,集中体现了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积极作用(见表3)。 

 

 

  2 上海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研发一服务产业价值链关联

  2.1 定位差异

  由于各区的产业基础、基本优势和发展空间各不相同,因此上海6个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定位不同,发展目标迥异。张江、徐汇、闵行重点建设生物医药研发、临床服务外包和产业基地,奉贤、金山、青浦重点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在客观上形成了互为补充、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布局。

  张江研发实力雄厚,定位于发展生物制品、药物新制剂、高端医疗器械创新研发、生产和服务外包,形成了具有国际水准、亚太一流的研发中心和创新产品制造集聚区。徐汇临床外包服务优势突出,重点发展临床研究、服务外包(CRO)、技术服务、生物制品、诊断试剂和医疗器械制造业,力争建成符合国际新药临床研究标准的示范区及创新产品制造基地和国内生命科学研究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闵行重点发展生物制品、药物制剂、医疗器械、动物疫苗的研发和生产制造,力争成为生物医药高端产品制造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动物疫苗研发与生产基地。奉贤重点发展药物制剂、现代中药、生物制品和高端化学原料药制造业,目标是成为上海高端化学原料药和现代中药重要生产基地。金山重点发展高端化学原料药、药物制剂、医疗器械、医用包装材料制造业,致力于打造上海高端化学原料药与医疗器械重要生产基地。青浦重点发展现代中药、药物制剂、保健品、医药包装材料制造业,正努力成为上海现代中药和保健品重要生产基地。

  本文用3个连续五角星依次代表研发、生产和服务外包等活动,“”和“☆”分别表示对应项目是否为其发展重点,根据各区的定位规划,描绘得出表4。

  生物制药产业是行业内关联度较高的高技术产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技术关联。产业价值链通过技术溢出形成前后向关联关系:前向关联。企业通过购买先进的技术产品,提高自身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通过相关技术转移,影响下游产业技术水平;后向关联。下游企业通过对上游产业进行技术重组,间接影响产业结构,促使生产效率提高,提升竞争能力。从表4中可以看出,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着力点各不相同,有差异就有互补,有分工就有合作。例如,生物医药研发具有强度高、投入大、耗时长、阶段性强、专利产出费用多等特点[2],奉贤、金山和青浦等研发创新能力较弱的产业集群会对张江等地的研发能力产生强烈需求,并利用张江强大的技术创新和基础研究能力来扩大自身产业基地建设;②与其它产业关联。与生物医药产业上游相关联的有生物资源、相关生产资料等产业,下游则主要与生物技术产品应用、配套等相关产业关联,此外还向保健食品、器材、环保产业、绿色农业等行业渗透。每个集群都有自已的比较优势,如奉贤和青浦是现代中药生产制造基地,奉贤和金山的高端化学原料药制造相对比较发达,对那些致力于打造创新产业链的其它产业集群无疑具有较大吸引力。如果徐汇进行现代中药临床试验或开发,与奉贤、青浦的合作将有很大潜力。  

 


 

  2.2 产业价值链

  一个完整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包括基础研究和新药发现——中试和临床试验——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综观上海6个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在产业价值链打造方面,除张江药谷完全具备产业价值链外,其它地区都有所缺失(见表5)。例如,徐汇、闵行虽然依托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实力较强,但平台型的公共服务机构和研发评测中心等专业性服务机构很少。因为众多市级和国家级专业机构大都集聚在张江地区,如上海新药安全评价服务平台、上海药物代谢研究技术平台、上海中药创新服务平台、上海市检测中心、上海新药研究开发中心、上海市模式动物研究中心、上海转基因研究中心、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中心、上海中药标准化研究中心、上海生物信息研究中心和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国家药物制剂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和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这些单位服务的对象除张江药谷外,还包括上海乃至全国。这就为上海其它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与张江药谷的密切合作提供了纽带。由于奉贤、金山和青浦各产业模块缺失严重,因此对接张江是这些集群的不二选择。一方面,由于各产业集群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产业链缺失的情况,有必要借助某种产业合作形式,把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断续的产业部门连通起来;另一方面,已存在的产业链为了更好地获取最大利益,会尽可能地向上下游拓展延伸。  

 


 

  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模式来看,依托技术、服务、资本等优势,张江药谷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药物研发与临床应用产业发展模式,如研发+生产+销售的技工贸一体化模式、研发+合同生产+销售的技工贸分离模式、研发+技术转让模式和研发服务外包模式等。在具体运营方面,以研发创新为核心、多种企业发展模式并举。张江药谷生物医药发展模式为奉贤、金山、青浦等研发力量薄弱、致力于打造生产基地的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合作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3 上海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研发—服务联动发展需求

  3.1 核心与边缘产业集群互动发展

  王成超提出了区域互动理念,他认为区域互动就是核心区与周边地区以及整个城市之间相互支持、互动发展的格局[3]。从上述对上海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分析可知,张江药谷无论是在政府支持力度方面,还是在自身建设方面都走在了前列,是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核心集群。在研发创新与科技产业发展方面,按照上海市的发展规划,张江生物医药基地率先形成了具有创新特色的国内最大规模的生物医药高科技产业集群,建设成为亚洲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平台。在发展规划上,张江药谷充分发挥已有集群效应,对分布在上海市奉贤星火、徐汇枫林、青浦等基地扩展区具有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了以现代中医药、生物技术、化学制药、精密医疗器械等为发展重点的生物医药研发创新系统。

  其它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也特别突出了张江药谷的核心地位。例如,徐汇在《徐汇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推进计划(2009—2012年)》中明确提出,应充分利用国家、上海市的税收、产业园区发展、重点项目扶持和人才等政策,认真贯彻执行上海市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相关政策,落实相关项目区政府匹配资金,积极争取枫林生命科学园区(功能区)纳入“大张江”资金的适用范围。奉贤区也提出积极实施“对接张江”战略,加快吸引国内外生物医药企业入驻,建设集生产制造、商贸物流、研发服务于一体的上海高端和配套化学原料药、制剂、现代中药和生物制品生产制造基地。金山有较强的化工基地基础,提出发展生物医药不求全、要求强,要瞄准浦东张江生物医药核心地区,把金山的发展与浦东连在一起,集中优势力量,深度挖掘化学药、医药中间体等产品,做强创新热点。上海核心和边缘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之间的结构框架和关联见图1。  


 

  3.2 集群企业区域扩张

  就单个产业集群来说,区域就像某个企业一样,不可能全部纳入所有的创新价值活动,需要不断与区外系统进行要素交换。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专业化程度和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区内企业或大学(研究机构)等行为主体的区外生产、销售、创新活动也随之发生,特别是区内企业为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必然会在其它区域(地方)设立分支机构(分公司、子公司、办事处、营销中心、研发中心等),并进行相关的价值创造活动,从而实现企业在空间上的扩张。企业一旦在空间上实现扩张,其所在的产业集群也必将不断向外扩张,最终与区外相关集群融为一体,达到协同创新与互动发展的目的。例如,张江药谷企业要进行产业化生产,可能会把厂房等生产基地建设在奉贤或者青浦。而金山和徐汇的新药测评和研发或许会在张江进行,目的是为了利用张江的优惠政策资源和风险创投资金。这就形成了集群与集群之间协同发展的崭新局面。

  3.3 基于共同利益导向的资源整合

  由于集群是由众多独立的企业组成的群体,其很难自发形成长期、持续的战略,竞争优势并非来源于传统理论所认为的战略选择,而是来源于集群所拥有的资源禀赋和资源整合能力,特定资源和能力构成了集群的长期竞争优势。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资源本身并不会产生经济价值——它们必须被放置到一个具体生产活动中,并得到有效利用,和其它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才能发挥作用。集群成员拥有的资源和集群结构方式共同影响集群竞争优势,在集群结构中形成了资源协同整合效应。集群从外部获取资源的能力以及内部整合利用资源的能力反映了集群的竞争优势。这就是徐汇枫林、奉贤星火、青浦工业园区等力争成为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扩展区的原因所在。成为国家级扩展区,意味着它们可以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政府扶持力度,还可以通过不同集群取长补短。现代企业理论认为,组成企业的系列资源在短期内比较稳定,不易改变;相比之下,企业之间通过集群则更能迅速聚合新资源,通过集群取长补短,以更快、更经济地发展新资源。集群能促进企业技术转移,为企业提供学习机会。在寻求改变的过程中,组织会付出经济学家所说的转换成本,集群的出现则降低了这种转换成本。集群竞争优势来源于特定集群所具备的资源创新性整合能力以及由此带来的协同效应。

  4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联动创新促进对策

  4.1 明确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发展目标

  由于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分布在不同的行政区,因此有必要明确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发展目标和布局导向,在加快不同区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同时,加强对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宏观管理和整体协调,加强对各地功能分工的指导,实现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形成张江以生物医药为主的医药研发中心,徐汇以临床及商务、闵行以医疗器械、金山以化工制药、奉贤和青浦以中成药和化工业生产等各具特色的医药研发生产中心,构筑上海浦东生物医药集群产业极和上海西南生物医药集群产业带。

  4.2 建立产业集群跨区域协调机制

  跨区联动最主要的是行政体制的接轨与合作,而行政协议是最为重要区域协调机制[4]。虽然上海6个区的生物医药因为类似产业集群走到了一起,但集群内跨区域、跨产业的特点及转型升级任务面临的特殊复杂性和艰巨性依然存在。在探讨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这个大课题时,必然会涉及各区工业园区的发展,以及当地产业发展与城市化的联动问题。跨区联动是通过地域关联性、资源优化配置、市场力、行政力推动的,以人、财、物、信息等要素结成的区域经济系统和发展模式[5]。而这一联动问题的协调与解决,有赖于更高层次的合作机构建设。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集群启动计划”,向市政府争取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跨区域协调机制试点权,建立跨区域政府间组织的正式机构,进行总体管理协调。通过分设各区政府联合协调理事会,作为定期协商峰会,并逐步完善协商程序和内部制度,由各区行政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行业协会和企业家列席,由各区轮流设置轮值主席,召开和主持协商峰会。

  4.3 完善以项目合作为主导的利益分享机制

  跨区联动模式中各主体的利益诉求是多元化的,既有互补共赢,又有竞争封锁,怎样构建利益共享机制,调动集群内部大部分主体参与到跨区联动中是跨区联动模式构建难度最大而又必须解决好的一个大问题[6]。为了促进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联动发展,应建立以项目合作促进产业集群联动发展的利益分享机制。制定专门科技发展计划,一方面可以联合上海的科研力量展开协作,避免重复研究,加快科研成果的实际运用;另一方面,在科技计划的执行方面,应采用招标方式决定计划承担者,然后由共同体以资助方式给予财政支持。作为一般规则,项目申请至少应有来自不同区域产业集群内的3名合作者(独立法人机构),合作者具有互补性(大学、研究机构、公司企业、其它有关部门或联合机构),其中一个合作方为协调人。通过不同地区间科研人员共同参与项目,加快创新思想在合作中的交流和碰撞,努力把这种形式转换为不同区域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有效途径。利益分享机制具有以下作用:①可以为多个单位的互动交流提供沟通机会,对突破性创新发展起支持作用;②项目合作可以为跨区产业集群企业的合作协议提供法律保障,为有关标准的谈判创造平台,加强本区域相关产业集群的市场地位和对外谈判的筹码;③项目参与者可以从中获取无形的学习效应。从长远来看,这也是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整体企业竞争力提高的一个条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2CJY028);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2M52087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873085);上海交通大学文理交叉重点项目(11JCZ03)

  参考文献:

  [1]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马勇,等.全球生物制药业的研发特点与我国制药研发的应对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08(11):54-57.

  [3]王成超.我国大学城的空间模式与区域联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4]叶必丰.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徐子青.区域联动发展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探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9(2):34-41.

  [6]曾明星,陈强.产业集群跨区联动治理研究进展[J].北方经济,2010(5):3-4.

  作者简介:马勇(1975—),男,河南夏邑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与区域发展;罗守贵(1963—),男,河南固始人,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周天瑜(1977—),男,安徽芜湖人,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博士研究生,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陈可达(1982—),男,湖南株洲人,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来源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