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同城化驱动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7-02-27 浏览量: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同城化是新型城市化的重要体现,其实质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紧密的合作。“同城化”有其特定的中国含义。我国城市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呈现出由高度集中向适度分散演进的特征。大城市中心区向近郊区、远郊区扩散和蔓延,城市发展由单体发展转向组团发展,城市群(都市圈)开始崛起与发展。

在长三角地区,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非常严格的行政区域划分、行政管理分割,以及非常明显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并且,交通不便、基础设施配置的不均衡,各类资源要素向核心大城市的集聚,进一步加大了核心大城市、非核心大城市、中小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在这种现实背景下,“同城化”或发挥“同城效应”,更大程度上是指那些非核心大城市和中小城市通过改善交通区位条件,努力缩短与核心大城市的时空距离,更多地利用、依托核心大城市的资源优势,促进自身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乃至泛长三角地区的安徽、江西两省,都在高速公路网络、跨江跨海大桥和快速轨道交通等方面加大了建设力度,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群空间布局结构基本形成,“同城效应”日渐凸显,长三角城市群进入“交通快捷时代”。

同城化最为关键和核心的表现,是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主导的价值(产业)链同城化。长三角城市群内各城市以价值链(产业)上下游自行对接、横向并联对接为平台,推动城市群产业布局调整与优化,越发呈现为“企业总部主导下的产业分工与空间配置”的特征。这种价值链导向下的产业链分工,正成为长三角城市间产业分工的主要形式。以往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的产业分工,更多地表现为行业性分工和企业大中小配套分工,同时各城市的企业多数从属于各自的行政区域,一个企业的布局局限在一个城市。

在企业总部主导下的价值链同城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1+1>2”的经济驱使。一是同城化强化了城市群内部的联合,提高城市群参与更大范围竞争的能力和“话语权”。二是在长三角内部,尽管城市间经济关联度高,但现有的行政区划导致经济生活跨行政区流动的市场成本和行政成本增加。同城化发展可以拆除诸多“篱笆”,突破行政区域界限,通过企业总部的主导、连接,促使布局在两个空间的产业项目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共享两个城市的资源优势,增强两个城市的经济生活流动性,提高效率,节省成本。

国际经验表明,世界各国及区域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城市群(或都市圈)的竞争,城市群同城化发展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背景。推进长三角城市群同城化发展,有利于整合区域资源,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把长三角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