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鸿胜:上海转型发展若干重大关系的思考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2-06-07 浏览量:16

来源:科学发展

       内容摘要:上海在未来的转型发展中,关键是要理清发展中若干重大关系问题,如目标与目的、功能与效能、结构与同构、产业与就业、资源与财源等,从而为上海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定统一的认识基础。

  关键词:科学发展,转型发展,持续发展

  当前,转型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当中最为关注的重要议题。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将GDP增长主动调整到8%以下,为我国转型发展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增长空间。为达到这个目标,“十二五”期间上海转型发展要重点处理好五个重大关系。

  一、处理好转型发展的目标与目的的关系

  在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中,许多城市都制定了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确定了城市的功能定位。比如,上海要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等。在国家提出转型发展的战略方针指导下,许多城市就将城市的发展目标认定为城市转型发展的最终目标,这实际上是陷入了一个认识误区。转型是一个过程,转型发展是一个经济和社会结构不断调整和深化的历史过程。从上海执行国家“一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的近60年间,从重化工业为主导转向以服务业为引导,经济结构的调整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只不过不同的时期,转型的目的有所变化,转型发展的内涵也发生了本质变化。因此,转型发展只有最终目的,没有终极目标。不论在什么历史阶段,转型是发展的适者生存法则。在“十二五”期间,上海的转型发展,如何梳理城市发展目标与转型发展的目的关系呢?有几个观点需要辨析。比如,为了达到城市的发展目标,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路径,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但是,如果按转型发展的要求,就必须要按上海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禀赋规律,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为前提来实践转型发展的目的,保持与城市发展目标与转型发展目的的一致性。为此,确定上海城市转型发展中,需要理清什么是城市的发展目标,什么是转型发展的目的,在目标和目的不一致的情况下,目标服从目的。要以转型发展的根本目的为宗旨,修正城市发展的目标。比如,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是城市发展的目标,不是转型发展的目的。上海转型发展的目的在于,上海处于土地资源承载力和人口资源承载力的“两力”高压下,要探索一条适应消耗生态资源少,产业经济效益高,吸纳就业人口多的可持续转型发展新路径。

  二、处理好转型发展的功能与效能的关系

  上海的城市功能往往体现在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上。有何种城市指标就反映这个城市的发展功能,指标反映城市功能的特征,功能决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在转型发展中,城市的管理者希望城市功能能够体现转型发展的内涵。但是,我们容易陷入一个认识误区,即误将城市功能理解为城市产能,也就是产业效能。比如,上海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就将金融中心的功能理解为金融产业的效能,上海要建国际航运中心,就理解航运中心就是海运物流和服务产业。这种将功能理解为效能的认识,就会直接影响上海转型发展的战略思路。应该看到,国家赋予上海“四个中心”的功能建设,功能建设的内涵比发展金融、贸易、航运产业丰富得多。上海城市的功能建设,只有围绕“四个中心”建设为核心,围绕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和扩大就业,各类产业如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产业都可以发展。效能是为功能服务,功能是为目标服务,目标是为目的服务,目的是为转型服务,转型是为可持续发展服务。

  三、处理好转型发展的结构与同构的关系

  上海的转型发展是处于全国的转型发展大背景中进行的。在转型发展的大趋势中,农业化转向工业化、转向城市化步伐加快,制造业转向服务业、传统服务业转向现代服务业形势逼人。在全国同步转型发展中,将会产生转型发展的产业同构化问题。重点是制造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构和服务业的同构。产业同构是一个时期结构调整出现的正常现象。我国几十年来产业一直是处于同构时期,由于产生了同构,就有了产业竞争和创新,产业发展有了进步。在新一轮的转型发展中,转型发展的目的与过去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过去的结构转型,是以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导向为依据。只要符合城市发展目标和功能的产业,就是这个城市的转型目标。于是就出现了不同城市的相同功能和发展目标。由于城市功能雷同,产业结构就会雷同,同构化就产生了。在新一轮的转型发展中,是以国家战略的资源、生态、环境和人口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全国各地的转型发展的目的高度一致性。因此,在转型发展中,必将会产生经济结构的同构性和趋同性。我们不能以产业的同构性为理由,认为这个城市可以发展的产业,其他的城市就不能发展这个产业。只要符合转型发展的目的的产业,各个城市都可以发展,在发展中去发现市场,提高转型发展的产业核心竞争力。

  四、处理好转型发展的产业与就业的关系

  转型发展的内涵应该包括两层涵义。一是结构转型,按经济社会历史进步的序列划分,从农业转向工业,从工业转向第三产业,这类转型是经济结构调整下的转型。二是增长转型,通常是指经济发展中走外延粗放型扩大再生产,还是走内涵集约型扩大再生产。这两类转型中,结构转型是主要因素。因此,有何种经济结构形态就决定了增长转型的产业结构形态,有何种产业结构形态就决定了城市的就业结构形态。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几乎到了世界最发达国家的标杆,但是上海的人口结构和就业结构到了我们难以掌控的局面。人们总是喜欢拿上海与国外发达国家和城市的产业与就业的案例作比较,殊不知,我们是拿着中国最发达城市去与一个发达的国家作比较,虽然统计数据一样,但是发展的内涵不一样。发达国家整体水平比较高,在区域的产业和就业上的差异不会像我国区域发展的差异那样大。因此,对发达国家来说,如果产业转型引发的就业转型矛盾,一般都会是全国性的问题,国外发达国家转型发展的许多矛盾将从国家战略中去破解。但是,我国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差异很大。上海的转型模式受到了国内人口迁移的影响。我国流动人口2.11亿人,上海成为吸纳流动人口的第四大省(市)。因此,转型发展不但要考虑产业,更要考虑就业,产业转型不是越高越好,金融大厦不是越多越好。每年几十万人不断涌入上海,成为上海新市民。上海的发展转型既选择的产业类型,既要选择国际先进的战略性、新兴性、前瞻性产业,也要选择能够托起2000多万人的居民生活和就业的产业。单靠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等是远远不够解决上海的就业结构问题。

  五、处理好转型发展的资源与财源的关系

  转型发展的宗旨是在科学合理占用自然资源的情况下,讲求有质量的增长。也就是说,GDP总量扩大和增长速度,以及地方政府的财税收入、企业的利润都应该通过智慧创新、科学技术获得,而不应该是依靠土地资源的减少,水、大气、固体废弃物等环境的破坏取得。应该看到,这些年我国的区域发展到了一个增长怪圈。地方政府最终是以增加财政收入为目的,通常的方法是通过投资、消费和外贸拉动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殊不知,投资的无效GDP、土地资源的溢价拍卖、奢侈品的过渡资源性消耗等都会带动GDP的快速增长,地方政府通过高增长的GDP,获得了高增长的税收,这样产生的GDP是无质量的GDP,地方政府获取的税收是不可持续的税收,是在损益自然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从长远看,最终还是侵害了社会广大人民的生态利益。为此,自然资源的保护是第一位的。在转型发展中既要保护又要发展,唯一的路径就是以创新驱动方式,通过应用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制度创新来增加国民财富,惠及民生。

作者: 上海社会科学院 郁鸿胜 

来源: 《科学发展》201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