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志强:打造“科创飞地” 借势实现后发地区跨越式发展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20-12-29 浏览量:41

来源: 青海日报

随着“产业飞地”模式的演化升级,“借势、借力、借脑、借智、借生态”成为“飞地经济”发展的新需求。在长三角地区,“科创飞地”已成为“飞地经济”发展的新亮点,这对青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科创飞地”是实现后发地区跨越发展的重要创新载体。

一、“科创飞地”:后发地区主动对接外部优质创新资源实现跨地招才、异地研发和本地转化的新方式

“科创飞地”是“飞地经济”模式的延伸和创新,是后发地区作为“飞出地”逆向流动输出资金、产品需求等要素,将先发地区作为“飞入地”“借地”开展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前者向后者主动借力发展,通过与“飞入地”人才、研发设施等资源的结合,在回馈“飞出地”创新成果的同时,也带动创新资源向“飞出地”流动。“科创飞地”集异地研发孵化、驻地招商引智、区域经济协作功能于一体,采用“在外研发+本地制造”模式,可解决相关地区协同创新中的瓶颈制约,能为后发地区有效吸纳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要素,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产业化的有效平台,成功构建“创新研发一成果孵化一产业化落地”创业生态链条。在设立“逆向飞地”的同时,后发地区加快机制创新,积极探索与先发地区的一体化合作机制,加速与“飞入地”对接人才与科创资源,探索异地招才引智和研发孵化,并将中试基地、产业基地放在“飞出地”,打通科技人才项目“飞入地”孵化与“飞出地”产业化联动发展的通道。

以浙江省为例,相关市县直面制约县域科技创新、引才引智的痛点问题,紧紧抓住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重大契机,积极参与、主动对接,通过“逆向飞地”模式“借脑研发、柔性引才”,加速转化“飞地”成果,加速释放“飞地”效应,加速推广“飞地”模式,有效破解了当地高端人才难引难留的困局,弥补了因自身城市量级不足导致的高端人才短板,为国内外创新创业精英提供一站式运营服务,探索出一条“研发在上海、生产在浙江”的协同创新之路。

除上海市之外,杭州则成为浙江省内相关市县设立“科创飞地”的首选之地,杭州未来科技城、浙大紫金港众创小镇、滨江高新区、钱江新城等成为主要的集聚地。“飞地”以“人才+资本”为核心异地“借势借智”,通过创新产业研发孵化、创业投资和吸引金融资本,实现创新资源的异地集聚和跳跃式转移。在此基础上,以“孵化+产业化”实现“飞地”和本地联动、人才需求链和人才供给链有效链接,打通后发地区创新要素需求和发达地区高端资源供给的通道。

二、充分借鉴长三角经验推进“科创飞地”建设

加快“飞地经济”发展势在必行,也大有可为。对于后发地区而言,在科创资源高度汇集的大都市设立适度规模的“逆向飞地”,能较好地发挥招商平台、研发平台作用,投入不大、收益不小。后发地区要充分认识建设“科创飞地”的重大意义,将其作为培育“造血型”产业、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全力推动“飞地”建设和高水平运营。为此,可充分借鉴长三角地区“科创飞地”发展的成功经验,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顶层设计,积极开展与国内创新高地的战略合作,深入推进政策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金融链融合,布局一批创新中心、孵化器、实验室等合作平台,形成深度融合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在充分肯定“科创飞地”产生重大绩效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系统推进“科创飞地”高质量发展仍需正视“飞地”发展中存在的科技创新体制和配套环境仍不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尚待建立、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链条优化整合有待加强等问题。

一要明确定位。进一步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维、开放的理念,聚焦本地企业创新发展需产业项目搭建异地孵化器,重点引进研发设计在“飞地”、转化落地在本地的优质项目。

二要把握方向。要立足本地产业基础,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强化“飞地”的高科技元素,积极拓展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壮大新增长点、新增长极。

三要创新机制。“飞出地”通过柔性引进“飞入地”的高端产业要素,复合叠加两地的政策优势,承接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落地,实现本地产业能级的大幅跃升。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完善合作机制,鼓励两地资金、技术成果、品牌、管理等多要素、多形式合作,提高资源共享、配置效率。可探索优化土地指标配置,充分发挥两地土地利用比较优势,增强土地利用综合效率。

四要市场运作。选择优质的第三方运营机构入驻,负责运营管理和业务开展,为入驻企业和项目提供全方位、全流程服务。政府重点在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方面下功夫,协调各方实现良性互动,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政府保留监督考核权,强化绩效管理,针对税收、产业贡献、人才引进等制定相应的阶段性指标,建立对入驻企业的准入、退出机制和对第三方运营机构的考核评估机制,不断提升运营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