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剑锋:浙商对省外投资发展阶段的判断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7-11-28 浏览量:16

来源:《浙江经济》

2006年前后,浙江对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的直接投资将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浙江对外投资(包括省外与海外)将超过外来投资(包括海外与省外),率先成为我国净对外投资的地区。浙江商人走出去,成为浙江经济值得研究探讨的新现象。

一、对外投资的发展阶段

根据经济学家邓宁、钱纳里等人的实证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对外投资(FDI)是与经济水平,主要是人均GNP或GDP密切相关的,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外投资从无到有,其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无外资阶段。当一国或地区的经济仍处于农业阶段时,因受供给与需求、交通等限制,其经济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阶段,对外的经济交流极少,只是作为互通有无。这一阶段一个国家或地区基本上不存在对外投资与吸收外资。根据英国经济学家邓宁对许多国家与地区的长期跟踪研究,这一阶段的分界点是人均GNP为400美元/人(1980年美元价格,下同),在这个水平以下,即为无外资阶段。

浙江这一阶段基本上是改革开放初期以前的阶段,1984年浙江人均GDP按当时汇率计算为323美元/人,剔除物价因素与汇率因素,与1980年400美元的购买力相近。因此我们可将1984年以前的这一阶段称为浙江的无外资阶段。这一阶段,浙江对外经济联系仅有少量的进出口贸易与跨省贸易,而且这些贸易基本上是互通有无型的,并非企业开拓市场与经济循环的需要。

2.开始吸收外资阶段。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英国经济学家邓宁认为是在人均GNP大于400美元阶段,由于区域内部产量的增加,内部市场需求相对饱和,厂商必然会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寻求外部市场,通过出口来扩展产能,增大经济福利。这时,外来投资也开始进入该地区,投资于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促进其生产进一步向比较优势行业集中。

浙江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出口贸易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以千百万在全国各地的浙江商人与专业市场与综合市场为网络,开始将浙货推向内地市场。而浙江产品的竞争优势基础即是机制优势、企业家或经营优势、营销优势、资金优势,这些优势的组合弥补了浙江劳动力价格相对较高、资源稀缺等劣势,并产生出产品差异的独特优势(产品效用、品牌、服务等)。相对于商品输出的高增长,这一阶段,浙江也开始产生了吸收外资的需要,1984年,第一家境外厂商投资浙江。90年代初以后,大量外资进入浙江,同时也有一些省外企业落户浙江。而这一阶段,浙江厂商对省外与海外的直接投资很少,即便有一部分对省外的投资,大多也是浙商个体户在各地开店铺摆地摊,主要是依附于浙江产品输出的市场开拓经营。

3.对外投资成长阶段。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邓宁认为是在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以后,劳动成本与资源成本上升,而资金与技术逐渐丰裕,迫使生产经营者根据需求结构、要素禀赋、产业内部贸易的发展变化,开展对外投资以拓展外部市场,或综合利用外部资源以巩固提高竞争优势。

根据钱纳里的实证研究,人均GDP在1100—2500美元阶段(1964年美元价格)是产业结构剧烈调整的阶段,也是进出口迅速扩展、吸收外资与对外投资迅速发展的阶段。根据英国经济学家邓宁对许多国家与地区的长期跟踪研究,人均GNP达到2000美元(相当于1964年的1000余美元购买力)时,开始出现对外投资,同时又大量吸收外资。1996年,浙江人均GNP突破11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购买力平价计算,已相当于1996年美国的4700美元左右,相当于1964年的1050美元购买力,或相当于1980年的2100美元的购买力。而根据钱纳里、邓宁等经济学家的实证分析,人均GNP达到2000美元(1980年价格),一国或地区的对外投资将由此展开,并随着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这一阶段,一国或地区对外投资不断增长,但外来直接投资规模仍大于对外投资规模,还是净外资流入地区。

4.净对外投资阶段。邓宁的实证分析认为,当一国或地区人均GNP超过4750美元时,既有大量对外投资,又大量吸收外资,并成为净对外投资地。2000年浙江人均GDP达到1600多美元(按世界银行等机构的购买力平价换算为6700多美元),到2003年浙江人均GDP为2390美元/人,按是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世界银行的购买力平价(一美元相当于1.97元人民币)测算,相当于10060美元,浙东北六市2003年人均GDP为3390美元/人,相当于2003年14270美元的购买力。浙江人均GDP换算为1980年美元购买力,相当于4600美元。从理论上说,浙江已在2003年间进入了既大量吸收外资又大量对外投资的阶段,而且对外投资开始大于外来直接投资的流入。

20世纪90年代末,浙江对省外投资有了很大发展,浙江商人大胆地走出去,到各地投资开办实业。尤其是以上海、北京、香港为代表的发达地区与城市地区,浙江厂商大量进军商业、房地产、饮食业、外贸业与制造业,对中西部地区,主要是利用当地资源与劳动力,投资轻工产业,或者投资于当地资源丰富的矿业、农业与旅游业。

二、对省外投资与一般FDI的区别

但是要看到,上述FDI投资理论是建立在国与国(或经济独立的地区)之间的基础上,它与一国之内的不同地区之间的投资有着很大的差别。主要是表现在一国之内生产要素(主要是劳动力)与产品的流动,与国际之间的流动有很大的不同,可以在不同地区之间自由流动,而产品可以实现自由流动,资金、技术也可较为顺畅地流动,但劳动力却不能自由流动。由于国内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使区间投资与国际间投资产生了重大区别:

1.在一国内,当某地区经济发展、劳动力价格上升时,其它落后地区的劳动力就会流入富裕地区,而这在国际之间基本上不存在.这导致了富裕地区的劳动力价格受到抑制,使该地区因受到劳动力价格上扬而对外投资的压力减弱甚至消失。在多次进行的调查中,只有很少的浙商企业认为自己感受到劳动力价格上扬而必须寻找对外投资的压力。但我们通过分析认为,被调查的浙江企业认为外来民工劳动力价格低廉只是将外来工同本地工的价格比较,如果将本地员工工资、外来员工的工资同落后地区的员工工资进行比较,就会发现落后地区的劳动力价格确实存在着相当的诱惑。如在杭州地区,外来民工一般一个月收入在700-1000元之间,还需提供午餐补贴、各种基本保险等,虽然较本地劳工价格要低,但如果同落后地区的工人收入比(如贵州大部分地区工人工资仅有300-500元),劳动力价格仍是偏高的。

浙江较少的企业感受到工资成本上升的压力,说明了浙江企业经营优势,使其同落后地区的劳动力价格差距的不利因素得以化解;另一方面,则是被调查企业只将目前本企业员工的工资,同前几年工资水平或本地员工进行比较,或因取得信息困难等因素,未将本企业劳动力价格同落后地区的劳动力价格进行比较的结果。同时,劳动力的价格差距,因户籍制度的限制与经济水平差异仍会长期存在,其绝对差额甚至很可能有所扩大(相对差距缩小)。在近两年中,这种趋势已经出现,温州、台州等地均出现了一些脏、累、险的低薪工作已出现工人难招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地区间经济差距的拉大,劳动力与工资压力对浙商对外投资的压力会逐步加大。

2.产品流动。国内产品基本可以自由流动,不受关税与配额、各种质量标准的限制,运输成本、保险等也较国际贸易低,因而,国内区间产品流动性远高于国际贸易。这将产生两方面的结果:一是使国内区间不存在“避开进口壁垒”的投资需求(尽管有少数地方对本地产品实行保护主义,但远不足于产生区间投资的需求)。二是产品尤其是半成品与原料产品的较自由流动,使厂商更容易按全国市场一体化的原则来确定专业分工的区域布局,促进区间投资发展。

3.资本流动。国际间资本流动要受到各国政策、利率差异、汇价风险、汇兑差价等影响,而国内的资本流动基本不受这些因素影响,从而使跨区投资远较跨国投资容易。技术与人才的流动也基本类似,使以技术与人才合作为目的的区间投资较为简捷易行。

综上所述,浙商对省外投资同国际间的投资有着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于在同一发展阶段,区间投资相对于国际投资,其利用当地劳动力廉价资源以及避开贸易壁垒型投资的动力减弱或推迟,而以开拓当地市场、树立企业与产品品牌形象、进行横向与纵向一体化专业分工协作等为目的的投资需求增加,同时,资本流动的相对容易也促进了区间投资的相对较快发展。这就使区际投资产生了两个结果:一是生产边际扩张型或受劳动力等成本上升推动型的对外投资推迟,劳动力因素上升对投资的影响是主因,外来劳动力的成本较浙江本地劳动力成本低20%-30%,带动浙江整个产业界劳动成本下降幅度在10%-20%之间。以浙江整体工资水平年均上升5%计,因劳动成本上升引起浙江对外投资推迟的时间将在2-4年左右。同时,因关税、贸易限额与汇率、保险等自然限制因素而引起的贸易替代型投资减少;二是因市场一体化导致专业化分工协作的投资需求增加或提前。如在当地建立销售网点、设立市场、以供应当地为主要目的的简单加工型投资等会较早出现,并延续较长时间。

可以看出,浙江的FDI是浙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所必然会发生的经济现象,是受经济发展规律支配的必然现象,它表明,由于浙江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及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浙江企业已经拥有了在劳动密集型领域内的所有权特征优势,浙江经济已经处于对外FDI和对内FDI并存的发展阶段。但正如前述,浙江对外边际扩张型投资因外来民工的影响要推迟2-4年,而市场扩展型投资则提前。浙江在80年代中后期,对内地的投资即已开始,但数量少、金额小,且集中于营销与资源的简单加工。90年代中期始,浙江对中西部的投资出现了热潮,但投资的主要目的仍在于拓展市场,投资主体以个体工商户与中小私营企业为主。90年代末至今,浙江对上海为主的东部地区投资出现热潮。这表明期间浙江对省外投资已取得很大进展。

根据以上分析,由于区际投资与国际投资的不同特点,再加之浙江中小企业为主的企业结构,浙江对中西部的大规模投资阶段要延迟2-4年,也就是说在2005--2009年期间,浙江对外投资将出现高潮。目前浙江的人均GDP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浙江与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价格、土地与自然资源的价格差距也不断扩大,开始形成明显的级差,预示着浙江产业西进序幕的拉开。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使浙江西进面临着新的环境。与此同时,随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浙江大中型企业在全国,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与城市的市场布局与卡位已经开始,2006年前后,浙江对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的直接投资将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浙江对外投资(包括省外与海外)将超过外来投资(包括海外与省外),浙江将率先成为我国净对外投资的地区,浙江商人走出去,将成为值得研究探讨的浙江经济的一个新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