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春:高校竞争情报理论与运作研究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8-07-27 浏览量:16

来源:《中国高教研究》

人才、资本、技术和竞争情报是关系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四大决定因素。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很多高校将获取人才、资本、技术摆在了突出位置,在竞争中赢得了优势,赢得了主动。面对高等教育后大众化的时代要求,高校如何应对国际化和网络化,获取、整合和运用信息资源,全面提升竞争优势,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亟需解决的热点问题。然而竞争情报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很多高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其在竞争中的核心价值。未来高校如何掌握竞争情报,运用竞争情报,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整合校内外信息资源,合理定位,寻找竞争优势,制定行之有效的竞争战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竞争情报理论架构

(一)内涵分析

美国学者赫·艾登(1959年)在《企业竞争情报活动调查报告》中首次提出“竞争情报”的专业术语。理查德·平克顿(1969年)认为,竞争情报是分析和解释规划、战略和战术决策所必需的信息。迈克尔·波特(1980年)在《竞争战略》中指出,竞争情报是为了提高竞争力而进行的活动,是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情报研究,它既是一种活动,又是一种活动的产品。斯丹文·德迪(1993年)认为,竞争情报是一种复杂的研究,它是一种过程。由此笔者认为,竞争情报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产品,它是对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基础上形成服务对象所需要的情报产品的活动过程。高校竞争情报是高校为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环境,通过分析竞争环境、瞄准竞争对手、设计竞争策略,对有效信息资源进行获取、整合和运用,通过设计和控制形成竞争对手不可模仿的、稀缺的竞争情报产品,从而有效提升自身核心竞争优势的智能化过程。这一定义包含以下几层涵义:

1.适应竞争环境是高校获取竞争情报的起点。高校获取竞争情报实际上是高校感知内外环境复杂变化,并因时、因地、因条件对内外环境做出应对调整、不断提升高校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活动过程。高校竞争环境是瞬息万变的,如何适应竞争环境,如何将无序的竞争信息变成有序态,面临巨大的考验与挑战。高校竞争环境包括内环境和外环境。高校竞争内环境是高校自身所处的环境,包括教学环境、科研环境、招生环境、人才培养环境、后勤服务环境等,内部环境信息来源于各学院、各部门形成的职能信息,如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教学科研信息、学生就业竞争力信息等;高校竞争的外环境包括高校所处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科技环境和法律环境等。外部环境信息来源于政策导向、社会背景以及竞争对手的有效信息等。高校应当主动适应变化的竞争环境,充分利用竞争环境获取有价值的竞争情报,整合有效资源,从而实现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利润,扬长避短,确立竞争优势。

2.畅通的“信息流”是高校整合竞争情报的载体。高校整合竞争情报就是高校应对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将一切可利用的信息资源,从纷繁无序的信息中梳理整合成有序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在整合竞争情报的活动过程中,如何确保“信息流”畅通成为高校整合竞争情报的关键。“信息流”是人们采用各种方式来实现信息交流,从面对面的直接交谈直到采用各种现代化的传递媒介,包括信息的获取、整合和运用等过程。高校决策层通过获取、整合纵向和横向的各类信息资源,畅通信息、甄选信息、将“信息流”中的有效信息提升到战略层面,从而有效为高校战略决策服务。

3.提升核心竞争力是高校运用竞争情报的终极目标。高校运用竞争情报的目的就是分析内外环境中的有效信息资源,为战略决策层服务,为高校实现核心价值服务,最终实现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升。高校竞争情报的基本活动包括有效获取信息、整合分析数据、规划运用情报三个过程,它的支持系统包括竞争环境、竞争对手、竞争策略等。高校的竞争环境对内而言更多的是办学理念、办学规格、办学层次、办学内涵的建设问题。对外而言则是如何整合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方面、多层次可利用资源,筹集资金,扩大科研投入,增加发展基金投入,从而达到不断提升高校办学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目的。高校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织,面对多维度的竞争对手面临如何处理外界信息、规避风险、提升核心竞争优势的挑战。高校为了应对教育后大众化、国际化和网络化的挑战,在现有的物质资源日益匮乏的关键时刻,如何制定有效的竞争策略,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如何充分运用除人才、资本和技术之外的第四种资源即竞争情报资源,在竞争中构建提升核心竞争力战略,这符合高校适应国家创新战略的要求,符合高校自身核心利益提升的目标,符合高校未来发展优胜劣汰的态势要求。

(二)特征与功能分析

1.高校竞争情报的特征。高校竞争情报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广泛性、系统性、对抗性、前瞻性和增殖性[1]。广泛性:指高校竞争情报要素之间都具有直接的和间接的、显见的和隐蔽的、现实的和可能的竞争关系,使竞争达到最广泛的程度。系统性:高校竞争情报基本活动关系到整体,而非局限于局部,高校竞争情报的支持活动不单单是某一个部门单独的信息,而是各部门之间、教与学等方面的有机整体。对抗性:在对手不配合的情况下去获取情报,这种获取应该是合法的。前瞻性:高校竞争情报具有前瞻性,有效分析市场,做到未雨绸缪,能帮助高校及时了解竞争对手的动态,再结合自身,分析出弱点、劣势,做出合理的解决措施。增殖性:经过分析和智能化后形成的竞争情报和策略是增殖了的信息资本,能为高校带来增殖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这种增殖也为高校的各个方面带来益处,使高校能够良性发展。

2.高校竞争情报功能。高校竞争情报功能体现在多个方面,主要有高校竞争环境监测、高校竞争对手分析、高校竞争策略制定和反竞争情报功能等。高校竞争环境监测:竞争情报的获取是以竞争环境监测与跟踪为基础的。高校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监测,通过对自身内外环境的连续不间断监测与分析,揭示自身的发展规律,确定发展战略、制定竞争策略,从而赢得竞争优势。高校竞争对手分析:高校竞争对手分为直接的竞争对手和潜在的竞争对手。一般来讲,高校竞争对手是指与高校有着共同的目标,且有利益冲突或会带来一定威胁的高校。对此,高校要找准自己的竞争对手,那些在同一个档次的、专业有所相同、排名比较接近的、规模相当的可以看成是竞争对手。间接竞争对手主要是不同行业、专业设置不同院校、不同层次院校之间在资源竞争中所形成的竞争群体。高校竞争策略的制定:竞争策略的制定既是竞争情报工作的终结,也是竞争情报工作的又一新起点。高校竞争策略的制定是指高校间为在共同的市场上争取有利于自己核心价值实现的资源而采用的种种手段和方法,是竞争者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竞争环境以及竞争对手的现状及其采取的行动所制定的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制胜方案、方法和步骤[2]。高校竞争策略的制定主体是决策层,决策层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经过筛选的、有价值的情报去制定一系列适合高校自身发展的策略。竞争情报策略制定建立在获取、整合等活动基础上以获得有效竞争情报,通过对有效竞争情报的灵活运用制定合理的竞争策略使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反竞争情报的运用:反竞争情报是指有效阻止竞争对手获取高校信息资源,利用各种反竞争技术在博弈中既不失自身机密,又有利于分析竞争对手优势,在有效分析中形成对自我屏障保护。

二、高校竞争情报运作的关键点

高校竞争情报运作是指高校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赢得竞争优势,实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在高校内外竞争环境中,对有效的竞争情报进行获取、整合和运用的操作过程。对竞争情报进行运作,有助于高校准确抉择,又能更好地体现高校追求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目标。对高校而言,影响高校竞争情报系统功能和结构运作的关键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的竞争威胁源于何处

高校竞争威胁源于高校获取竞争情报的起点,即高校所处的竞争环境。高校的竞争威胁源于国外同层高校的威胁、国内同层高校的威胁、国内不同层高校的替代威胁、教育市场开放的威胁和政府的干预[3]。同层高校竞争对手间的威胁来源主要是生产的人才产品相似性造成校与校之间无特色,相同或相近专业重叠造成的大幅增容,规模性扩招造成的人才产品生产过剩,“985工程”、“211工程”高校优势资源的垄断造成竞争的多元化。教育市场开放的威胁主要是办学资源市场的威胁、社会服务市场的威胁、招生市场的威胁和就业市场的威胁。高校竞争中新进入者的威胁使得原有的秩序受到威胁,优势集中体现在规模的大小、产品的差异和成本优势程度上。政府的干预威胁主要表现为政府的直接干预和政府的间接干预。政府既可通过制定政策直接影响高校间的竞争,也可通过倡导竞争意识、营造良好竞争环境、规范竞争秩序展开。面对错综复杂的威胁,高校最大的竞争威胁是高校最高决策层做出的战略决策,这种决策是否科学,这将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发展走向。

(二)高校的新产品源于何处

高校的新产品源于高校整合竞争情报的载体,即对“信息流”利用与正确分析。高校新产品源于对市场需求的及时了解与分析,源于对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应对市场变化的调适能力。高校作为新产品(人才)的加工与产出地,人才生产质量直接衡量着一个高校的产出能力与竞争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生产新产品再也不能关起门来封闭经营,而是要求走出校门,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抢占市场,抢抓机遇,及时了解市场的动态变化规律,根据市场的变化适时推出市场需要的新产品。高校要能不断提升新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就需加大对市场的需求信息的分析与预测,加大对内外部环境中信息流的准确把握和有效分析,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新产品即人才发展培养方案,抢占市场制高点。

(三)高校的竞争优势源于何处

高校的竞争优势源于高校终极目标实现的需要。高校竞争优势源于对资源的利用,源于对能力提升的需要。具体而言,高校竞争优势源于对智本市场的有效掌握,源于组织内学习力的提升,源于组织内外信息畅通平台的构建,源于组织内外信息流的合理化流动,源于决策层的视野开阔与高瞻远瞩,源于执行层与决策层的信息畅达与有效沟通与反馈,源于事务层对信息源的理解与执行能力。竞争情报为高校取得竞争优势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信息保障。高校获取和整合情报资源的最终目的是提升核心竞争力,运用情报分析方法促进竞争情报有效运作是实现高校终极目标的一个基本策略。高校核心竞争优势不是简单元素的相加,不是影响高校发展的所有要素的简单结合,而是由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管理系统。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根据高校自身的特点,整合各种不确定性信息,凝练形成符合高校自身发展要求的特色鲜明的竞争战略。这种战略是不可模仿的、独特的、稀缺的,即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

三、高校竞争情报运作模式

高校竞争情报运作模式是指高校在获取、整合和运用竞争情报过程中,为实现高校战略与高校功能提供服务的组织网络及其运行机制。模式多种多样,究竟采取何种模式,高校应当根据自己的情报需求、特点、条件、能力等来决定。

(一)集中—分层模式

集中模式是将高校内部与外部的信息、情报收集、加工、贮存、供给等工作集中在一个信息中心集中统一管理,不同职能部门所需的信息均由信息处理中心统一提供。集中有利于信息的全面掌控,能大大提升组织成员的执行力。集中模式主要表现为在高校系统内设置一个高校竞争情报中心(CIC),高校内外的信息搜集、处理和分析等工作均由这个情报中心统一完成;高校内部各职能部门所需的情报产品由中心统一提供;同时,各部门因业务联系而得到的各类信息以规定的形式向中心统一汇总,由中心统一处理,然后再提供给需求者使用。这一集中模式对竞争情报过程能够实行统一管理,尤其是便于建立基于计算机网络管理的竞争情报系统。集中式模式能够促进系统规划、实施和作用的有效机制,是获得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有效方法,但其缺点是往往不能很好地保持对用户市场和外部环境的动态跟踪。

分层模式是建立信息传递的层级管理模式,一层一级都需设计一定的管理幅度,将信息在短时间内迅速下达,实现最简便、最快捷的信息流通脉冲。分层模式是按照高校现有的职能部门和结构建立的,它以现有的职能部门为依托,每一个职能部门既是管理工作机构,又是竞争情报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他们分别负责在本职能部门所接触的环境中搜集有关信息,并将其传递到高校的竞争情报中心。高校CIC主要负责对各子系统传递过来的各类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分析、研究,生产出竞争情报产品,然后传播到决策层供其使用。同时,CIC也负责搜集和处理来自外部环境的各类信息。该模式比较适合于那些职能部门的管理对象很少交叉的高校。分层模式结构比较简单,可以更紧密地联系人才产品,相对管理比较方便。

集中—分层模式是决策层与执行层双向互动的模式。过分集中,不利于信息流下行;分层过多,不利于决策执行的效率,因此,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要注重加强高校竞争情报决策部门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以提高系统效率。

(二)协调—激励模式

协调模式是由高校组织结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高校是一个自组织的学习型系统,在这个组织内各成员都是学习的主体,能突破原有的心智模式,追求卓越,形成共同愿景,构建竞争团队,系统思考组织战略问题。学习型高校的创建有利于高校组织结构从等级制向扁平式转变,领导者成为教练员、服务人员,组织内成员间的沟通变得更加顺畅,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变得和谐有序,团队合作精神极易形成。

激励模式的构建主要在于高校竞争情报系统运作的主体都是活生生的人,无论是高校竞争情报运作的建设者、维护者、创新发明者,他们作为人都有多层次的需求,根据不同层次人员的需求特点,就需做出不同的有效的激励措施。合理的激励措施可以使高校竞争情报获取的信息不失真、运行正常,而且还可能产生高效高能。这种激励的手段很多,但对高校从事竞争情报工作的人员而言,更多应以精神激励为主、以物质激励为辅,因为对高校高层次人才而言,更多希望的是尊重的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但也不可忽视物质激励的影响作用[4]

协调—激励模式重在人际关系的协调,重在提高工作人员获取情报的意识,着力提升工作人员开展竞争情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协调—激励模式是一种符合高校内群体成员利益需求的重要运作模式。

(三)决策—反馈模式

高校要适应市场发展和运行规律,就必须做出科学合理的英明决策。而要做出最优的决策,提升核心竞争优势,就要借助于高校竞争情报。高校竞争情报是通过对外界信息的分析与整合,内化为高校内部的信息流,重点突出优化学科竞争信息和人才培养信息,形成高校内部各职能部门间分析信息、凝聚信息,反馈给高校高层决策者,最终形成决策意见,再反馈给各职能部门,从而有效提升高校学术核心竞争优势,全面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面对网络化的时代特点,决策—反馈系统需要借助于多媒体、Internet等现代化的工具,通过对各院系、各部门、图书信息档案的整合,形成高校Intranet,通过校外网络搜索引擎、校内网格数据库、相关网站信息资源的整合,形成校内总的Intranet,并且借助于信息反馈系统,构建内外人际信息网络,实现高校竞争情报目标源数据库,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分析报告,供决策层参考[5]。高校决策—反馈系统运行是否正常关键看高校内外环境中的信息流是否畅通,对竞争情报的获取、整合和运用是否科学有效。

四、高校竞争情报运作的支撑

高校竞争情报运作要借助一定的组织系统、技术系统、服务系统和方法系统,对所处的竞争环境、所面临的显现和潜在的竞争对手,对竞争情报进行获取、整合和运用,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赢得竞争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高校竞争情报运作的组织系统

高校竞争情报运作工作部门应直接隶属于学校党委,直接为高校决策者服务。高校竞争情报运作的执行层主要来自组织、人事、教务、科研、招生、就业等相关管理部门。高校竞争情报运作工作部门就是专门的情报组织,其工作对象就是“情报”,其工作的方式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方式参与管理,其工作的内容主要是将“信息流”渗透到每个组织层面,其工作的模式既可形成“人与机”的网络,也可形成“人与人”的网络,以最强大的覆盖面确保“信息流”的畅通,同时也有益于高校软环境建设。

高校竞争情报部门,通过深入细致地收集、分析各种可靠的信息资源,拟定高校长远发展规划,凝练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尤其是要正确评估学校的优势与不足、机遇与挑战、学科专业状况、人才层次结构、资本运作情况、整体实力水平等信息,从而科学制定高校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6]。高校竞争情报部门领导适宜“一把手”兼任,这有利于扩大部门的权威和管理的控制力,有效保证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和政策的有效执行。在公平合理的高校竞争情报环境中,高校决策层最重要的职能是战略识别与战略管理。高校决策层对竞争优势情报进行评估,发现整体核心优势所在,并做出进一步提升的决策,传递给高校执行层。高校执行层控制实施,促使内部、外部战略性情报以及决策及时反馈给高校决策层,从而形成上下良性互动。

(二)高校竞争情报运作的技术系统

技术系统是高校高质量的竞争情报系统运作的必备条件。数据挖掘技术、数据融合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对高校竞争情报运作具有明显的增值作用,它们是高校竞争情报实现自动化的基础。

高校竞争情报的分析与处理技术系统是高校整个情报的信息处理中心,这个技术中心需要对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进行筛选、检验、鉴别和剔除。一般对来自内部的信息比较容易整理,但对外界的信息尤其是Internet上的信息收集与处理就相对困难得多。竞争情报的处理就是将无序的信息变得有序起来。如果对原始数据、资料、文献的整理形成相关性的分析和准确的综合性评价报告,就能有效地使高校决策者简单方便地查询情报信息,从而大大提升决策层的工作质量和水平。

(三)高校竞争情报运作的服务系统

竞争情报服务是指通过对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信息分析,获取、整合和运用有效信息资源,满足高校决策层需要所开展的一系列服务活动。高校竞争情报服务包含服务的对象、服务的资源、服务的市场需求和服务的方法等。其中服务对象不仅包含校内的战略决策层,而且还包括校外的知识服务需求者。服务的资源主要来自技术系统提供的有效信息。高校竞争情报服务是动态的,一切因校内外竞争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服务的市场需求因此也是动态的,因而服务活动应根据市场的变化适时做出调整。服务的方法主要有:一是数字化咨询服务,如数字化参考服务、虚拟化咨询服务、电子参考服务等;二是开发情报服务新产品,如情报通讯、竞争对手档案和相关调研报告等;三是开发竞争情报服务的技术系统,服务校内外,提升服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是探索新型的情报信息代理服务模式。

高校竞争情报运作过程中还要特别加强竞争情报服务部门人员的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加强对国家的政治方针、经济政策、法律法规方面的研究,全面提升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强化员工信息安全保密意识,积极创造条件向服务对象提供优质安全的情报产品[7]

(四)高校竞争情报运作的方法系统

1.应对大众化的差异化方法。差异化是是高校制定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法。差异化方法是在分析大的竞争环境、知己知彼后所做出的选择,目的是利用其独特的竞争环境,拉大与竞争对手之间的距离,形成竞争优势。差异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想使差异化保持长久,就要不断推陈出新。面对后大众化时代在部分高校扩张和合并过程中出现的盲目求大求全、办学定位不准、办学目标不清、没有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单一、办学目标狭隘、无差异可言等种种现象,高校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属于自己的战略和规划,找出差异,办出特色。

2.应对网络化的营销组合方法。营销组合是一种营销手段,是组织根据顾客的需求和组织的营销目标来确定可控营销因素的最佳组合。网络化加强了高校间合作与交流,通过网络平台校与校之间不再遥远,缩短了信息交换的时间,提高了工作的效率。网络化办学是未来高校的发展趋势,高校要想在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在办学理念、教学方式、课程设置、网络和技术应用等方面办出特色,办出水平。高校营销的主体是高校的决策层,他们既是高校营销的导向者又是执行者。高校营销的对象除了受教育者和教师,还有市场和政府。高校对外营销组合研究的对象主要是针对外部的生源市场、就业市场而制订的营销组合方法[8]。高校可以通过各种宣传渠道来吸引优质生源,制定应对网络化的营销组合方法关键要适时推销自己,把好人才生产质量关,做出品牌特色,合理组合各种资源,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和效果。

3.应对国际化的品牌方法。品牌是一种感性的和文化的形象。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一种趋势,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出思想、知识、技能在国内和国际上都具有竞争能力的人才。高校要想在国际化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创建自己的品牌。对高校而言,品牌是对学生、国家、社会的承诺,是办学声誉,是院校发展的灵魂。高校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它蕴涵着巨大的财富。高校竞争实施应对国际化品牌方法,目的是对竞争对手进行分析,把握竞争优势,本质是塑造出高校的核心专长,确保高校的长远发展。高校构建应对国际化的品牌方法特别要注意合理定位、创建品牌,全面宣传、打出品牌,精心呵护、经营品牌,全面监督、管理品牌。

参考文献:

[1]缪其浩.市场竞争和竞争情报[M].北京:北京军事医学出版社,1996:18-28.

[2]黄晓斌.网络环境下的竞争情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106.

[3]成长春.赢得未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1-128.

[4]刘春艳,马海群.构建高校竞争情报系统的关键成功因素分析[J].现代情报,2006(01).

[5]马海群,刘春艳.高校竞争情报系统的构成分析[J].图书与情报.2006(06).

[6]杨海平.高校战略管理中的竞争情报研究综述[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01).

[7]周丽英,韩明杰.高校竞争情报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03).

[8]孙志梅,马莎莎.浅谈我国高校竞争情报教育现状与对策[J].晋图学刊,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