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银兴: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下)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8-04-26 浏览量:20

来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思想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毅然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左”的错误方针,真正开始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辟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曾由毛泽东思想探索,由邓小平理论奠立并由党中央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而作为其理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和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的新发展。

(一)关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中国模式的探索

对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中国模式的探索及其经济思想的创新与发展,是从实际出发科学认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和正确认识所处发展阶段的结果。就科学认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来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有一场真理标准的讨论,邓小平高度评价和肯定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对实践中的社会主义认识涉及三个方面的思想解放:一是抛弃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式理解,并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二是以实践检验过去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三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中国自己的路,创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于这些认识,邓小平明确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在邓小平理论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就是在生产关系上坚持两个重要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不搞两极分化,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就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在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建设中超越了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正确认识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依据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确认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据中央的解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强调,不能只讲发展生产力,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回归,又是发展与创新。说是“回归”,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一再讲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要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以往“左”的一套背离了这一根本原理。说是“发展与创新”,一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将社会主义概括为这样的本质内容;二是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还要解放生产力。解放生产力的针对性,既是指向僵化的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传统经济体制,也是指向“左”的理论与实践对生产力发展造成的障碍。

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我党提出,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僵化的经济体制,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由此形成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中国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既不搞单一的公有制,又反对搞私有化。这使发展生产力增添了新的要素。

二是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建立市场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由于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市场经济的灵活性和效率性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经济体制与机制。

三是根据分配制度改革的理论,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特点,建立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体制。与公有制为主体相对应,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相对应,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也就是除公有制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方式外,私营、外资企业实行按要素所有权分配,让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充分发挥其在创造财富中的作用。

四是根据国有经济为主导并搞活国有经济的理论,在国有经济中实行两权分离、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基础上,有进有退,保持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应有效加强并改善国家运用国有经济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

(二)关于经济发展的中国道路的新探索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经济奇迹,不仅来自于经济体制和机制的创新,还来自于发展观的科学以及相应的发展战略的正确。几代中央领导从最先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到第一要务,再到第一要义,体现科学发展观产生的脉络。在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在说明科学发展观时,又进一步明确,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这条道路概括地说,是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道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还没有结束的困难条件下,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建设成为工作重心,现代化成为经济发展的目标。邓小平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出发,提出现代化建设具有阶段性,这就是三步走战略步骤。第一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后来,他用“温饱”、“小康”、“富裕”作为经济发展的三步战略目标,使人民能够生动地、直观地认识和切身感受到这个目标的实现过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其中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意义非常重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有必要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既遵循先行现代化的国家所经过的基本路线,但又必须结合本国的国情及新的国际国内经济社会政治环境,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包含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并作为现代化的具体阶段来推进,是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农业现代化道路和城镇化道路。城乡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的典型特征,我国更为突出,因此改变三农的落后状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是我党的一贯思想。我国从1979年起,先是推进以农民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内容的农村改革,从家庭财产和经营制度上推动农民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紧接着对苏南农村出现的乡镇企业,邓小平称为“异军突起”,由此在全国广大农村开始了在农村推进工业化和以城镇化推进城市化的进程,这是与其他国家明显不同的工业化、城市化道路。实践证明,这条道路符合中国国情,不但加快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避免了其他国家所产生的城市病,而且明显带动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党的***根据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指明了中国特色的城乡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道路。其重要路径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三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城市化、工业化取得明显进展,产业结构水准明显提升,人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与此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矛盾和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地区和部门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有的原来就存在,但在快速发展时矛盾更加突出。在此背景下提出科学发展观用以解决在新的历史阶段发展什么、怎么发展以及怎样发展得更好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根据科学发展观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更为突出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突出又好又快,突出人民分享发展成果,突出可持续发展。

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道路。党中央早就提出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转变的思想,强调经济增长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1995年所制定的“九五”规划中,提出要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再次强调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党的***报告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经济发展涵盖更多的内容。根据转变发展方式和科学发展的要求,经济增长要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三大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则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前面加上了加快两个字,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并且进一步明确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第一是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第二是将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第三是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四是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科学发展,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的成果要惠及广大人民。当前,中央把保障和解决民生问题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五是建立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不久邓小平就作出了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把它明确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由此打开了国门,开始融入全球化经济。紧接着设立深圳等特区,开发开放沿海城市,发展外向型经济。20世纪90年代初中央又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在发展开放型经济上先行先试,带动了全国的全方位开放。各地纷纷建立开发区,大力引进、利用外资和扩大出口。1997年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对外开放是要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鼓励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在体制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开放等方面继续走在前面,发挥对全国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特别是强调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十六大关于协调发展的5个统筹包括统筹对外开放和国内发展。***则明确提出了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这样我国的对外开放不仅对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予以充分利用,同时也使我国的经济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增强了国际竞争力。胡锦涛同志在党的***报告中,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作为我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十大“宝贵经验”之一。

六是把效率与公平结合起来。关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特别是分配领域中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中央文件中的提法改变过多次。从十三大报告的“促进效率提高下体现社会公平”;到十四大报告的“兼顾效率与公平”;到十四届三中全会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2001年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效率与公平相协调、相统一、相结合;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放弃优先和兼顾的提法,强调注重社会公平,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到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再到***明确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胡锦涛同志将这种效率与公平相结合关系也作为十大“宝贵经验”之一,并强调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从发展过程来看,收入差距过分扩大,正是初次分配不公的结果,很难通过再分配来缓解和实现公平,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的条件下更是如此。生产重效率,分配重公平,是社会主义应有之义。公平分配制度有利于提高劳动和生产效率。为了缩小和扭转收入差距过分扩大、出现贫富分化趋势,需要改革分配制度,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奇迹,可归结为经济发展的中国道路和经济改革的中国模式的成功,表明不走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不采用西方经济模式,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样能取得经济上的成功。

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8](P681)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8](P284)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发展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当今的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都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出发,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而且这种选择不是静态的、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的。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成为先进生产力和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站在改革和发展的前列,并将改革、发展与稳定相统一,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刘少奇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35

[5]陈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9-310.

[6]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