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银兴: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后危机阶段的思考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8-04-10 浏览量:17

来源:南京社会科学

这场仅次于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世界金融危机,从2008年中期起开始影响我国实体经济。由于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刺激经济计划,产生了明显的积极效应。现在实体经济下滑的势头不仅止住,而且出现了回升的势头。从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分析,如果没有新的问题暴露,世界性危机今年年底可能触底。这意味着经济回暖指日可待。我国经济进入后危机阶段。从经济周期性分析,危机是短期的,发展是长期的,危机阶段国家实施的宏观政策也是短期的。所谓抓机遇,最大的机遇是抓经济周期阶段的机遇,为新的增长周期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进入后危机阶段后,需要在已有的保增长措施取得效果的基础上,及时地由保增长转向求发展。利用危机阶段相对宽松的宏观政策,办影响经济转型升级的大事。

一、创新型经济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需要在世界经济格局和世界分工体系中确定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这场世界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突出表现在中国经济地位大大提升,国际影响力大大增强。尽管我国的整体实力还不如发达国家,但领先发展的地区(如江苏)可以和发达国家处于同样的发展机会,甚至进入同一起跑线。同时,危机也暴露出我们已有发展模式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薄弱环节,需要通过转型升级寻求新的发展动力。

回顾江苏经济转型升级的轨迹可以发现,江苏经济特别是苏南经济之所以能够领先全国,主要是在每个发展阶段都能抓住发展机遇,形成发展优势。第一个机遇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发展乡镇企业经济的机遇,率先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第二个机遇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展外向型经济后来称为开放型经济的机遇,率先推进了经济的国际化。应该说,开放型经济作为江苏经济的强大支持和推动力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今后也会继续起作用。但是,发展到今天,这两个发展经济的活力和动力已充分释放,优势不再明显。江苏经济发展需要寻求新的发展动力,创造新的竞争优势。这是江苏经济转型升级的实质。

江苏之所以要提出经济转型升级,主要原因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开放型经济作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正在逐步衰减,特别是世界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主要在开放型经济领域。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主要出口品的外需不足,不完全是国际市场因金融危机所导致的支付能力需求的不足,相应出口产品的国际产能过剩问题已非常突出。这个问题即使在危机过后还会继续存在。其次,国际贸易摩擦频繁。各个国家都面临就业压力,与此相关的各种保护主义阻碍我国产品出口,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第三,制造业外资进入的主要吸引力是劳动和土地成本价格低廉。现在这两个方面的成本明显增加,优势不再。这种状况说明,江苏要创造新的国际竞争优势,目标就是发展创新型经济。

所谓创新型经济,其基本特征是:经济增长由主要靠物质投入(资本、劳动、土地)推动转向创新(知识、技术、制度)驱动,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学和科研机构介入技术创新体系。如果说乡镇经济中的主体是乡镇企业,开放型经济中的主体是外商投资企业,那么,在开放型经济中的主体则是科技企业。依托创新型经济进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创新型经济与开放型经济是不同的发展层次。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实质是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来发展自身的经济,隐含的内容是自身的发展层次低于发达国家,因此需要通过开放来获取国际先进要素。而在已有的开放型经济基础上发展创新型经济,就使开放水平较高的地区(特别是苏南地区)与其他发达国家进入同一创新起点。你能创新的技术我也能创新,你能进入的领域我也能进入,你的发展是创新驱动,我也是创新驱动。其基本条件是苏南地区GDP水平,人力资本,资本投入水平、开放水平已经接近和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江苏提出发展创新型经济不是偶然的。创新型经济是对江苏新的发展现象的概括。创新型经济正在成为江苏发展的第三次机遇。根据我们的观察,江苏的创新型经济从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起步,***以后在苏南和苏中地区已见端倪。突出表现是这些地区与大学和科学院的科技合作越来越紧密,代表新产业革命方向的新型产业迅速涌现。

江苏领先全国提出发展创新型经济有其自身的优势和条件:首先,江苏具有禀赋科教资源优势,尤其是南京;其次江苏的企业对自主创新,不仅有强烈的愿望,而且有充足的能力(特别是资金和人才的支持)。第三各级政府具有推动创新的能力,已经显示出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强有力作用。具体地说,在创新链条中,大学和科学院是知识创新的主体,提高原始创新的成果;各种类型的孵化器(科技园)将知识创新的成果孵化为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将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的产品、现实的生产力;政府的作用则是将从大学到企业的创新过程进行集成和组织。在这方面江苏许多地区已创造了成功的经验。

创新型经济范围非常广泛,其中最有典型意义的涉及科技和产业创新、开放型经济创新、城市创新和制度创新。

二、技术和产业创新引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说明经济危机的经济周期理论有长周期、中周期、短周期理论。这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可以用长周期理论来说明。长周期大致是50年一个周期。每一个长周期都有新技术革命和相关的某个和某几个主导产业支持时间来说明。这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可以说是前一个由以电子信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支持的长周期的终结。进入新世纪后,这些新技术和相关产业对增长的支持力衰减,无力支持下个增长周期的长期增长。危机过后,经济复苏并进入新的繁荣期一定会有新技术革命及由此产生的新产业来推动,从而进入新的增长周期。种种迹象表明,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光源、空间技术、环保技术等领域的技术突破都可能推动产业革新,支持下一个经济增长周期。

研究去年底奥巴马政府700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的构成,其中包括基础设施建设1000亿美元;新能源的研究和开发(绿色革命)500亿美元;教育800亿美元;其他部分主要用于产业扶持计划,如金融业、房地产业、汽车业等。这说明:美国刺激经济计划不只是扩大内需,其实质上也在推进创新型经济,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由此可见当今世界产业创新的方向是一致的。

产业创新的依托是科技创新。现时代,科技与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其突出表现是新科技革命的突破,随之而来的是产业革命。科技创新几乎与产业创新同时进行。科技创新不是单纯的工艺创新,产业创新包含产业的更新。建立在新科技革命基础上的产业创新意味着采用最新科技成果,其技术含量更高,附加值更高。因此产业创新已经由工程师时代进入科学家时代。现阶段,不能只关注外资,更要关注大学和科研院所。因为我国大学和科研机构掌握的科学技术的国际差距相比科技产业的国际差距要小得多。要主动接受高校和科研院所高科技的辐射,从而缩小高科技产业的国际差距。也要充分利用世界著名科技企业进入的优势,积极鼓励它们的研发中心进入,鼓励它们在本土创新技术和产业。

产业创新不排斥传统产业,传统产业的传统型也是相对的。创新型经济包括传统产业的创新和升级。首先是要求传统制造业的高级化,所谓高级化包括高端(高科技),高效(高附加值),低碳、低能源消耗。例如重化工业向生产新能源、新材料产品升级,电子信息产业向软件服务业升级。其次是要求传统制造业进入新产业的产业链,如装备制造业转向新能源的装备制造,第三是采用新产业技术,如生产销售过程的数字化,汽车能源转向新能源汽车。

产业创新涉及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系。江苏是制造业基地,具有明显的制造业优势。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方兴未艾,发展潜力和增值空间也大。在现代经济正常条件下,服务业支配制造业成为趋势。但在危机产生时制造业最终决定服务业的规律就显现出来。制造业因失去市场而萎缩,服务业也就失去服务的对象。我国正处于工业化阶段,只有当制造业扩大和水平提高时才可能有较高的服务业水平。制造业优势的地区发展服务业不是简单地以丢弃制造业优势为代价去发展服务业。在制造业的优化升级的基础上发展的服务业也可能有较高的等级,如电子信息制造业基础上发展的软件服务业。在需要的产业基础上发展服务业必须注重发展为创新型经济服务的服务业:物流、金融,软件,科技服务中介等。

三、开放型经济的转型升级

由开放型经济转向创新型经济不是放弃开放型经济,而是以开放型经济为基础,体现开放与创新的结合。在已有的开放型经济基础上发展创新型经济,着力引进和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就使我国开放水平较高的地区与其他发达国家进入同一创新起点。

过去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流行的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实践中,虽然能扩大出口但会冻结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发展创新型经济,意味着开放型经济要突出自身的竞争优势,以创新谋求国际竞争优势。在开放型经济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是要在创新基础上实现由追求开放数量和规模向开放质量和效益的转变。具体地说,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出口替代:出口品实现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对低科技含量和低附加值出口品的替代。特别是要减少能源和环境出口(高能源消耗高污染出口品)。我们不能满足于出口品进入美国的超级市场,更要进入其高端市场。二是提升外资,外资进入环节由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和一般的制造环节向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和研发环节延伸。三是引进国外智力。也就是注重引进国外高端人才,特别是现代产业的创新产业人才。后两个方面实际上是利用国际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可见,创新型经济是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突出各类开发区的转型升级。各类开发区从设立起就是引进国外资源和国外产业的主要载体。在发展创新型经济中,各类开发区要成为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引领区。其转型升级的内容包括:首先是工业园低碳化,成为生态文明的示范园。其次是工业园城市化,工业园不仅提供生产要素,还要提供城市要素。第三工业园成为高科技产业园,由世界工厂向世界研发和孵化基地转型。第四各类开发区向创新型园区转型升级。其关键是,由引进外资向引进创新资源转型,要主动接受高校和科研院所高科技的辐射,充分利用世界著名科技企业进入,积极鼓励它们的研发中心进入,鼓励它们在工业园本土创新技术和产业。开发区成为大学科技园,成为高端人才集聚区。

四、城市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城市是创新的中心和策源地。在已有的城市化基础上城市转型升级的目标是建设创新型城市。在现代经济中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的方向是城市。各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的差别已不是城市人口的比重,而是吸引和集聚生产要素的能力的差别。创新型经济中的城市的基本功能:一是集聚和集成创新要素,二是提供创新的软实力。

创新能力是衡量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标志。根据集聚创新要素和提供创新软实力的要求,建设创新型城市包含城市开发模式的转型。这就是凸显城市的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以此形成更高的经济价值,吸引更多更高的创新要素。各个城市需要根据自身的创新目标确定创新重点,形成创新特色。现在世界主要城市的创新特色非常明显:伦敦突出金融创新,巴黎突出文化创新,纽约突出服务创新,上海打造世界金融和航运中心。现在各个城市又在制定新的创新计划,如纽约打造世界新媒体中心;伦敦制定创新战略与行动计划;东京建设创新型学院城市计划,新加坡制定文艺复兴计划,首尔提出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计划。这些对江苏各个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着力点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长期以来城市是作为制造业中心来建设的,城市化就是农民进城当工人。现在建设创新型城市要求重组城市结构,主要涉及几个方面:一是城市产业重组,城市由工业中心转向现代服务业中心,文化和创意产业中心。二是城市企业调整:由工厂林立转向公司林立。集聚公司总部、研发机构、服务外包企业,科技企业,文化企业,三是要素重组(集聚创新要素):科教,金融,创投,高端高科技人才,国际创新要素。

现在在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遇到的突出问题是经济能量超过其国土范围。发展创新型经济需要发展新兴产业,其国土范围的瓶颈问题就更为严重。这就需要有范围经济的理念,通过范围的扩大来充分释放经济能量。按此思路,在长三角区域,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就要推动传统制造业转移,腾出空间发展新产业,如苏南和苏北的产业对接。其实质是扩大创新型经济的势力范围。

五、创新型经济的制度和保障

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前提是制度创新。有了制度创新才会有创新型经济。根据美国经验,创新型经济的制度保障一般包括:一是拥有很多具备科研能力的大学,它们源源不断地提供实验结果、创新成果和科学突破。二是大学—企业科技中心可能涵盖很多学校和企业,最终将带动新产业的繁育,新产品的生产和新技术的运用。三是新产品和创新很容易得到风险资本的支持。四是社会的开放性,可以吸引众多的外国创新人才;五是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此为参照系,发展创新型经济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制度建设:

首先,依据各个地区的禀赋资源进行创新要素的区域整合。例如深圳缺乏禀赋科教资源,由此其各种创新要素和创新成果90%以上在企业。南京禀赋科教资源丰富,可以就地建设各类大学科技园,就地利用创新要素。常州等地缺乏禀赋科技资源,创造了建设科教城吸引外地科教资源的经验,苏州、无锡、扬州等地则采取吸引大学科学院进入建立大学与当地合作的研究院的方式吸引创新要素。

其次,创新型经济的基础在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是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强大动力。因此需要有集聚创新型人才的制度安排和载体。特别要关注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创新高地的相关性。以产业高地吸引高端人才,以高端人才来建立产业高地。创新型经济与过去其他类型经济(如开放型经济)的区别就在于不论是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关键是能否吸引到高端创新人才。无锡在几年前实施530计划引进海外创业人才现在已经结出硕果,几乎每个530计划引进人才都创建了一个新兴的处于国际前沿的产业基地。因此各个地区要重视海外高端人才及其研发团队的引进,为之提供创业、研发的基地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学着力培养和提供创新创业人才,高科技企业也要成为各类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最后,创新型经济需要金融支持,特别是高科技创新创业的风险投资。现代服务业的中心是金融业。不能因金融领域引发危机而放弃金融创新。金融危机发生在美国,我国的金融没有发生危机。我国金融没有发生危机不在于我国金融先进,恰恰是金融创新滞后。现在江苏对发展金融中心存在疑虑。以为附近有了上海的金融中心,其他地方就不能搞。其实金融中心内涵包括交易中心,财富(理财)中心,投融资服务中心。江苏一些中心城市可以更多的建设投融资金融服务中心。现阶段江苏金融创新重点是:增设金融机构,扩大金融流量,完善金融服务。就建设金融中心的途径来说,可以考虑以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和创**司为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