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银兴:苏南地区现代化的标杆国家、进程评价和战略选择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8-04-09 浏览量:23

来源:南京社会科学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2007年苏南地区以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000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000美元的综合实力,率先达到江苏省定全面小康指标。在实现了“第一个率先”后,苏南地区建设现代化示范区,当好“第二个率先”的先行军,对于江苏其他地区乃至全国的现代化建设,能起到示范和借鉴作用。作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现代化过程具有赶超的特征。从现代化国家中选择恰当的标杆国家,可以客观评价苏南地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对水平和存在的差距,进而探究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战略选择。

一、以韩国作为苏南基本现代化的参照系

苏南地区现代化建设标杆国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几点:第一,标杆国应是世界上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中等水平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和先进性是选择标杆国的基本要求。第二,标杆国是当代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现代化进程卓有成效的新兴经济体。世界经济变化日新月异,传统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经验对当代发展中国家的借鉴意义逊色于新兴经济体的借鉴作用。第三,与苏南地区在资源禀赋上的相似性。资源禀赋是全球化分工模式决定的重要因素。选择与资源禀赋相似的现代化国家作为标杆国,其参考价值更具有示范性。

根据以上标准,我们认为可以选择韩国作为苏南地区现阶段推进基本现代化建设的标杆国,原因如下:首先,韩国的现代化水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韩国是经合组织(OECD)的重要成员,世界银行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自2005年起纷纷将韩国列入发达国家行列。根据联合国HDI指数排名,2011年韩国的现代化水平位居世界第15位,2010年位居世界第11位,稍落后于日本,领先于新加坡。其次,韩国是二战后迅速发展而成的现代化国家,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韩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更具有时代特色。韩国二战后快速的经济增长被称为“汉江奇迹”,与新加坡、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一起被誉为“亚洲四小龙”。最后,韩国的资源禀赋与苏南地区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例如,韩国和苏南地区均为人口密集地区,在土地与人口两大要素上的比例非常接近。苏南地区的土地面积为2.8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3254.72万人,每平方公里人口数为1158.26人。韩国的土地面积为9.96万平方公里,人口总量为4887.6万,每平方公里人口数为490.7人。韩国和苏南地区均拥有强大的制造业,能源和矿产资源均依赖进口。韩国和苏南地区地理位置相近,均拥有有利的海洋运输条件,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距离基本相当。

以下结合人类发展指数(HDI)和江苏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涉及的经济社会指标,对苏南地区和韩国进行比较。

(一)基于人类发展指数(HDI)的比较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0年推出的人类发展指数是诸多指标体系中最为简约,在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指标体系。该指数从健康长寿、教育水平以及体面生活这三大维度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根据人类发展指数(HDI)的大小,将世界经济体分为四类,即:极高人类发展指数经济体、高人类发展指数经济体、中等人类发展指数经济体和低人类发展指数经济体。

2010年苏南地区的人类发展指数为0.80,远大于我国整体指数值0.67的水平。苏南地区人类发展指数值恰好为极高人类发展类国家指数的下限,与世界排名第39位经济体的水平相当。处于这一水平的国家有卡塔尔、巴林、葡萄牙、波兰等。同年度韩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为0.88,在世界上排名第11位,仅次于日本,属于极高人类发展指数国家前列的国家。韩国人类发展指数比苏南地区高出10%。从人类发展指数的具体构成上看,苏南地区在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和平均预期寿命上均落后于韩国。

(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实现或基本实现现代化应该具有许多共性的标准,其中人均GDP就是世界上最为通用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的共性指标。苏南的人均名义GDP为1.2万美元,在苏南五市中,按照人均GDP由大到小的排序是:苏州市、无锡市、南京市、常州市和镇江市。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苏南地区的人均实际GDP为2.0万美元。韩国的人均名义GDP为2.1万美元,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为2.8万美元。在名义GDP上苏南和韩国的差距依然很大,人均名义GDP仅为韩国的56%。在人均实际GDP(购买力平价衡量)上,苏南与韩国的差距虽然小些,但也仅为韩国的71.6%。因此,苏南地区进一步提高人均GDP水平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三)产业结构

现代化国家基本完成由传统农业向工业的转变,并基本确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在各国现代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化具有类似的规律,即第一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逐步减少,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生产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在基本完成工业化和进入知识化的现代化国家,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超过第二产业。目前韩国三次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为:第一产业占3%,第二产业占39%,第三产业占58%,韩国的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超过第二产业。苏南地区三次产业产值的比例分别为2%、54%和44%,在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仍然占主导地位。苏南地区第二产业产值的比例大于韩国,而韩国的服务业比重大于苏南。韩国是现代化国家中第二产业比重偏高、服务业比重偏低的国家,目前中等发达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平均水平为61%。苏南地区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低于韩国的现象是国际生产分工条件下全球产业转移的结果,但也显示了苏南地区服务业落后,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的现实。韩国和苏南五市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的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在苏南五市中,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的为南京市,最小的为镇江市。无锡市第三产业比重略高于苏州市、常州市和镇江市。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最大的为苏州市,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的为镇江市。

(四)贸易收支与贸易依存度

贸易收支反映了区域竞争力的状况,而贸易依存度则反映了区域经济的开放水平和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性。2010年苏南各市的商品贸易规模分别是:南京市456亿美元、无锡市612亿美元、常州市223亿美元、苏州市2741亿美元、镇江市82亿美元。苏南地区贸易总额为4113亿美元,其中苏州市的贸易额超过与其他四市的总和,占苏南地区的67%。从贸易依存度上看,苏南地区的贸易依存度为110%,贸易总额超过了区域生产总值。按照贸易依存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苏州市(201%)、无锡市(72%)、南京市(60%)、常州市(50%)、镇江市(28%)。这一排序与苏南五市人均GDP的排序完全一致。可见,贸易依存度与苏南区域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韩国的商品贸易总额为8910亿美元,为苏南地区贸易总额的2倍以上。韩国的贸易依存度为88%,低于苏南地区的贸易依存度。在贸易收支方面,苏南和韩国为贸易顺差,苏南地区的贸易顺差为186亿,韩国的贸易顺差总额为410亿,苏南与韩国的贸易顺差与贸易总额之比非常接近,分别为4.5%和4.6%。但贸易方式上,苏南地区的贸易方式主要依靠加工贸易,而韩国则为一般贸易。苏南出口的主要商品为电子、机械和纺织品,而韩国最主要的出口产品为通信与信息产品、半导体、机械设备。在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上,苏南地区拥有区域自主品牌的数量较少,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企业的出口占有很大的比重。而韩国的出口商品附加价值较高,且大都依托于自主品牌。由此说明,苏南地区的国际贸易尽管规模较大,但其贸易方式和形成附加价值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从国家分工方式考虑,韩国企业‘对外投资非常活跃,而苏南地区更主要的是利用外资,真正具有走出去经营能力的企业相对较少。

(五)社会发展水平

1.居民平均预期寿命

根据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2010年韩国居民的平均预期寿命为79.8岁。目前苏南地区的平均预期寿命为78.5岁,比韩国居民平均预期寿命小1.3岁。在苏南五市中,苏州市居民的平均预期寿命最长,达到81.1岁,超过了韩国的水平,也显著超过了苏南其他城市。从平均预期寿命这一指标上看,苏南五市之间的差距很大。

2.平均在学校受教育年限

平均受教育年限这一指标成为衡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指标,不仅是因为其直接关系到人的现代化,而且是由于其对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未来社会的变革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从平均在学校受教育年限上看,苏南地区常住人口的平均在学校受教育年限为9.46年,而韩国的这一指标为11.6年,苏南地区比韩国少1.64年。目前苏南地区已经基本普及小学、中学和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入学率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可以预见未来新增劳动力在学校的教育年限将会大幅提高。通过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并加大企业培训和成人教育的发展,重点引致和培养具有创新型人才,以此全面提升苏南地区劳动者素质,实现人的现代化,以创新人才的集聚推动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3.每千人拥有互联网用户数

信息产业发展是当代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信息产业的发展不仅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一产业也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知识的传播。每万户互联网用户数直接反映了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和一国居民生活现代化的程度。目前,韩国每千人的互联网用户数为403户。在苏南五市,每千人互联网用户数分别为:苏州市188户、南京市148户、无锡市132户、常州市85户、镇江市43户,与韩国相比存在的差距很大。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与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教育水平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信息产业相对落后存在关联。大力推动信息产业发展可以加速苏南现代化进程。

(六)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

处于现代化发展阶段,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研发支出占GDP比重的大小不仅反映了经济增长对创新的依赖,而且反映了区域的创新能力。韩国是在现代化国家中极为重视研发的国家。早在2006年,韩国研究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就已达到3.2%,根据韩国国家发展规划,韩国近年来将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及其融合技术作为科技的重点,预计2012年政府和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将占GDP的5%。目前苏南地区各市的研发投入在区域GDP中所占的比例约在2.5%左右,与韩国存在的差距较大。

二、苏南地区现代化进程的评价:人类发展指数

2011年11月2日联合国发展署公布了最新的人类发展指数,对187个经济体进行了排名。挪威、澳大利亚、荷兰分列第1至第3位。非洲国家刚果、尼日尔和布隆迪排在有统计数字的187个经济体的倒数后三位。中国在人类发展指数排名中位于第101位,属于中等人类发展水平国家,处于这一类的国家还有约旦、斯里兰卡、斐济、泰国等发展中国家。

为了客观评价苏南的现代化进程,以下利用人类发展指数的评价方法和苏南地区2010年的各项数据进行估测。由于数据的限制,在测算中我们采用苏南地区购买力平价衡量的人均实际地区生产总值替代购买力平价衡量的人均实际国民收入。预期教育年限根据各层次教育年限乘以相应入学率的总和测算。由于苏南地区已经进入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普及化时代,高等教育入学率约为68%,因此在学龄前儿童预期学校教育年限统一取值为12+0.68*4=14.72年。计算获得的苏南地区人类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指数、教育指数、收入指数,如表2所示。

 

苏南地区的人类发展指数(HDI)为0.801,相当于世界HDI排名第39位国家的水平,归属于极高人类发展指数经济体。同年度中国在世界上的HDI排名为第89位,属于中等人类发展指数国家,苏南地区的HDI远大于全国的整体水平。

按照人类发展指数的大小,对苏南五市现代化进程的排名由高到低的顺序是:苏州市、无锡市、南京市、常州市、镇江市。参照2010联合国发布的HDI指数,苏州市的HDI和世界排名第30位的国家相当;无锡市的HDI和世界排名第38位的国家相当;南京市的HDI和世界排名第40位的国家相当,以上三市均达到了极高人类发展指数的水平。常州市的HDI和世界排名第45位的国家相当;而镇江市的HDI则与世界排名第55位的国家相当。

从收入指数(II)、寿命指数(LEI)和教育指数(EI)的大小可以看出,苏南地区的寿命指数大于人类发展指数,而收入指数和教育指数小于人类发展指数。可见,进一步提高收入水平、居民的文化素质是未来苏南地区赶超现代化国家的关键。

在苏南五市中,苏州市的人类发展指数最大,说明苏州在这一区域具有领先地位。无锡市位居第二,仅次于苏州。南京市人类发展指数居五市的第三位,常州市处于第四位,而镇江市的人类发展指数水平最低。

三、苏南地区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回顾苏南经济转型升级的轨迹可以发现,苏南经济之所以能够领先全国,主要是在每个发展阶段都能抓住发展机遇,形成发展优势。第一个机遇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发展乡镇企业经济的机遇。第二个机遇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展外向型经济后来称为开放型经济的机遇。发展到今天,这两个发展经济的活力和动力已充分释放,优势不再明显。苏南经济发展需要寻求新的发展动力,创造新的竞争优势。这是苏南经济转型升级的实质。

(一)创新驱动战略

在实现全面小康后则要适时启动基本现代化的征程。根据罗斯托的起飞理论,在实现起飞以后,创新过程不再是杂乱无章的,它成了这个社会的生活中有规则的、制度化的一部分。束缚经济增长的阻力最终被克服,增长成为正常的条件,经济进入自我持续增长的阶段。这意味着起飞和起飞后的现代化的基本动力是不一样的,前者靠投资推动,后者则靠创新驱动。这反映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库兹涅茨在描述现代经济增长特征时特别关注科技创新。他指出:“知识和技术的创新是任何重大经济增长的前提。但是在现代的经济增长中,这种创新的频率显然快得多了,并且为速度更高的总体增长提供了基础”(库兹涅茨,1996)。在创新的时代,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不是简单地讲技术进步,更不是采用在发达国家已经过时的技术。从现代化角度界定的科技进步,突出的是科学的应用,高科技的产业化。跟踪世界高科技发展和高科技产业化已经成为科学技术现代化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面对先行国家创新的现代科学技术,其现代化的一个必要途径是分享和利用国际最新科学技术。就如库兹涅茨所说:“某个特定国家对现代经济增长的参与是一个学习和直接利用国际性技术和社会知识的问题”(库兹涅茨,1989)。就象现在发达国家进入了以信息技术和绿色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阶段,我国率先推进基本现代化的区域就应直接瞄准国际最新技术,与发达国家进入同一创新起跑线,实现跨越式发展。

推进现代化转向创新驱动,相应地,要特别重视体现创新能力的提升。例如,要特别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和自主创新能力(如专利申请数量)。在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推动阶段,对人力资本要求不是很高。而在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推进基本现代化阶段,人力资本成为主要的创新要素,相应地提高了对人口素质的要求。特别是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会明显减少对低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也会明显上升。

苏南应该发挥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实现劳动力向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转移,避开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密度过大的劣势,依靠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来推动经济增长,实现创新与创业的协同。

(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战略

随着经济发展阶段和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改变,目前苏南地区产业结构转型的压力日益明显,推动产业结构转型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首先是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推进产业高级化,促进工业生产向高技术、高水平、高附加值转变。新兴产业是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是科技创新产业化的过程。新兴产业的诞生有两个途径,即新企业的进入和原有企业的创新,从国外的经验看,这两种途径都是普遍存在的。

在产业选择上,区域新兴产业的选择和国家层面存在显著差异。一个地区在选择新兴产业培育对象时,不仅要考虑前瞻性,同时也要注重现实性,选择科技研究相对成熟,产业化和商业化的市场前景良好的技术作为孵化对象比较适合。区域新兴产业的选择要具体,不是要指向某一类产业(如生物医药),而是要具体到特定产业的细分领域(如昆山的小核酸产业),寻找新兴产业培育的突破口。

对于缺乏产业基础的新兴产业培育,产学研平台的作用至关重要。通过各类平台集聚要素,培育新企业,构建价值链,实现产业化是新兴产业培育的有效途径。昆山的小核酸发展之路说明,将资金用于平台建设的效果比资金的补贴效果更为显著。平台建设的关键在于通过基础设施的提供和制度的建设,集聚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要素,建立它们之间的分工合作体系。平台建设中“有形平台”的建设相对较为简单,“无形平台”则较为困难且更为重要。通过无形平台,不仅在当地形成了产业链的分工合作,而且要素的集聚能力拓展到了全国甚至国际,其中昆山小核酸技术全国性和国际性的研讨会就是一个典型的无形平台的例子。

孵化新企业是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前提,也是政府在新兴产业培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之一。刚刚创立的新企业对于专业的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存在需求。在产业培育的初期,这些专业基础设施在不同企业间的共享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研发和转化成本,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同时,专业基础设施的存在也是新企业进入或建立的重要诱因。企业合作平台的构建,为新兴产业培育的参与者构建合作平台,为企业获取外部能力和资源提供条件,是政府最为重要的功能之一。政府在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中的重要角色就是为企业间合作创造平台,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将同一产业的研发主体和产业化主体集中起来,共同进行技术研发和转化,可以有效降低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成本和风险。

其次,产业创新不排斥传统产业,创新型经济包括传统产业的创新和升级。苏南科技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要求传统制造业的高级化。所谓高级化包括高端(高科技)、高效(高附加值)、低碳、低能源消耗。例如重化工业向生产新能源、新材料产品升级,电子信息产业向软件服务业升级。苏南科技现代化的发展还要求传统制造业进入新产业的产业链,如装备制造业转向新能源的装备制造,汽车能源转向新能源汽车。全面推进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苏南科技现代化的发展还要求注重高技术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优势产业的发展,开发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加快对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改造和渗透,推动企业信息化和产业高附加值化,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上,缩短产业升级换代的时间及降低成本,实现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第三,服务业,尤其是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对于苏南制造业转型非常重要,高效率的物流体系、信息服务平台、创新孵化平台、研发平台以及高效率的金融体系尤其是科技金融体系等都是推动苏南制造业转型的必要条件。与以前主要从事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零部件代工和组装相比,推动制造业转型对生产者服务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生产者服务业需求的重点是高效的物流体系,以确保供应的及时性和降低物流成本;更多需要技术和管理服务、产业金融支持等,以实现制造环节的升级、品牌的创建和营销体系的构建。所以,推动制造业转型不仅需要发展生产者服务业,而且服务业本身也需要转型。

(三)城乡一体化战略

基本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克服城乡二元结构。在苏南实现城镇化的基础上推进现代化就是推进城乡一体化,既要推进城市先进要素流向农村,又要推进农民市民化。

城乡一体化涉及城乡规划、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城市管理“五个一体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以县域为主体,统筹城乡规划编制,实现城乡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规划有机融合和衔接。逐步建立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构建有利于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用于农业农村的机制。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完成农村土地和农民住宅确权登记发证,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和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序流转制度,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序开展村庄布局调整和土地整治,继续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加快建立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接轨,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衔接,探索在同一县(市)范围内实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同一标准,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接轨。有序扩大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路径。

(四)内外开放战略

一定区域的基本现代化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包括内部开放和对外开放两个层次。苏南地区本来就是对外开放水平较高的地区,利用国际国内两个资源,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是苏南地区率先基本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首先是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在开放的苏南推进现代化,离不了开放型经济的转型升级。面对国际经济形势和市场的新变化,我国实施扩大内需的基本战略,但这并没有限制象苏南这样的地区进一步扩大开放,而是要求在更高层次上的开放。

现在建立在利用我国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基础上的开放型经济模式的发展效应明显衰减,难以为继。对外开放不能再只是靠劳动和自然资源之类的比较优势来谋求贸易利益,而是要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差距。苏南的开放战略需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发挥资本和技术的作用。这样,开放战略的转型路径就是,由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实施出口导向的战略只能是依靠比较优势。现在这种出口导向型战略的基础正在瓦解。这就要求苏南地区摈弃过去的出口导向战略。单纯的出口导向和低水平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已经明显减弱。扩大内需将成为苏南经济增长的新的发动机。

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的引擎由外转向内,不是回到封闭经济,恰恰是还要发挥开放型经济的引擎作用。与由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相关,摈弃出口导向,着力推进产业创新,实际上并没有限制开放,这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开放。在此基础上苏南参与全球化经济中实现两个出口替代:第一个替代是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出口品,对低科技含量和低附加值出口品的替代,由出口高科技的绿色产品替代出口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第二个替代是由服务出口替代产品出口。就引进国际要素也有两个转变:一是利用外资环节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二是引进国际要素由引进外资转向引进国际高端人才。实现了这些替代和转变,开放型经济对苏南的经济增长就会继续起着引擎作用。其基本条件是开放与创新结合,依托创新发展开放型经济。新阶段开放型经济的重点是引进创新要素。各种创新要素是跟着人才走的,因此发展创新型开放经济需要通过引进高端创新人才来利用其他国际创新要素。

在外资的利用方面,苏南地区是江苏省以及全国利用外资的重要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典型的“外资推动型”特征,因此,转型升级必然面临着提升巨大外资存量和新增外资流量的质量问题。现在应该强调的是,外资进入环节要由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和一般的制造环节向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和研发环节延伸。外资利用质量的提高,或者说外资企业能够将全球价值链中更高端的环节乃至总部经济转移至该区域内,不仅要有着完善的硬件设施,不仅要求我们有更高的产业层次与之配套,同时还需要打造出优良的贸易环境、投资环境、创业环境、创新环境、人居环境等综合软环境优势。苏南地要在基础硬件设施、产业配套层次以及综合软环境建设方面迈向一个更高的台阶,促进开放型经济的转型升级。

其次是扩大对内开放,即区域对其他地区的开放。就生态和环境的现代化来说,某个区域的水环境质量可能受上游来水的污染,某个区域的大气环境也可能受周边其他区域的空气污染。同时又要考虑区域内已有工业区和生态区方面的功能区安排。这意味着区域基本现代化的范围不应该太小。与此同时,同样由于基本现代化的区域不可能是封闭的,具有开放性,率先基本现代化的地区不可能靠设置人口流入的行政障碍来保证本区域民众的幸福,而是要靠先进的产业结构形成较高的知识和技术水准所设置的就业门槛等,支持某个区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在苏南地区应该搞一个整体规划,促进苏南板块整体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将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产业转移出去,重点发展高新技术等产业。

扩大内需将成为苏南经济增长的新的发动机。苏南地区的资源和市场具有两头在外的特征。苏南地区的现代化需要在开放中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分工和协作,通过延长国内价值链,获取更大的市场和资源。其中尤其是要关注同上海的经济和技术联系,在支持中西部地区中获取更大的发展机会,从而实现跨区域的、大范围的区域分工和发展模式。过去苏南重视制造业所需资源和市场同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苏南地区尤其要扩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

(五)人的现代化战略

人的现代化不只是现代化的目标,也是现代化的动力。现代化最终是由人来推动的,人的素质没有达到现代水准,也就不可能有现代化。进入现代化阶段,经济增长的动力已不再主要依靠资本投入,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人力资本则成为主要的创新要素。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缪尔达尔提出了人的“现代化的思想”问题。他说:“测验一个国家的先进程度,就看它利用现代技术到什么程度。现代技术不是得到和使用一种工具问题。现代技术跟随现代思想而出现。你不能以古代的思想去掌握现代工具”(缪尔达尔,1999)。显然现代化进程不能仅限于物质资本的投资,还必须包括人力资本的投资。人的现代化与人的受教育程度相关。就如发展经济学家森德鲁姆所说:“现代经济行为的扩散和人吸收现代技术的能力,并以教育、社会基础和制度为基础。根据这个观点,一个社会,它的成员的教育程度较高,它提供的基础结构较大,它的经济制度较好,能鼓励现代技术的学习与运用,它才能认为是较发达的社会”(森德鲁姆,1999)。显然,发展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推动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必要过程。

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技术更新迅速,现代社会的人应处在一个连续不断的教育过程中,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教育要为社会成员在其需要学习的时候给他们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苏南现代化教育模式无疑是教育改革的进步之举。但目前这种改革还主要局限于幼儿园教育的公益化和基础教育中中小学学生学业负担的减轻与课外兴趣的培养方面,要真正使教育向弘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与创新能力转变,不仅需要教育理念的现代化,还需要整个社会教学评价、考试与升学模式的配套改革。再者,苏南地区特别是苏锡常地区是我国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相应地,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应用型职业技术人才。但目前的教育体制限制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进一步深造的机会,他们要接受高一级教育只能到对口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从而迫使学生及家长把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作为优先选择的目标,结果造成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脱节,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而社会急需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难以满足。如果能够解决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校之间的对接问题,对培养真正的复合型人才,使之既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又具备探求新知、开拓创新的能力,无疑大有裨益。

依靠自身教育资源进行人力资本的培育,不仅需要专门的投资、专门的更高级的师资以及相对较长的时间,同时还受到自身所拥有的教育培训资源的限制。在开放条件下,随着人力资本等要素流动性的增强,可以面向国内外整合人力资本要素,集聚本地短缺的高级人才,迅速提升本地的创新能力。集聚外部人力资本的途径除了较优厚的待遇之外,更主要的在于为其价值的实现提供一个平台,创造有利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往往同时伴随着城市化,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农村人口还占一定比重,人口素质的现代化包括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对农民的现代化,除了要加强现代农业知识与农业技能教育、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外,还要针对他们作为现代产业后备军的特点,加强科学、技术知识教育,以便为其未来身份的转化做好准备。对农民,让其走进课堂,接受系统正规的学校教育是不现实的,开展社区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是现实的选择。

注:

①以2010年人口普查为准。

参考文献:

〔1〕冈纳·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载海因茨·阿恩特编《经济发展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森德鲁姆:《发展经济学:分析和政策的框架》,载海因茨·阿恩特编《经济发展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3〕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4〕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载布莱克编《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