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银兴:科技创新中的企业家及其创新行为——兼论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8-03-01 浏览量:16

来源:中国工业经济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转向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近年来,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发展创新型经济如火如荼。在创新型经济的实践中,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激情却存在很大差别,相应地创新效果的差别也很大。产生这种差别的主要说明因素是什么? 需要我们针对创新的实践进行理论思考。一是对创新内涵的理解。二是对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理解。三是对企业创新行为的理解。四是对创新行为的导向性的理解。五是对科技企业家成长生态的理解。五个问题的提出实际上也是对现在所流行的技术创新体系的界定提出了不同的想法。

一、技术进步模式创新与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界定

最早在经济上使用创新概念的是熊彼特。他认为,所谓创新,指的是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包括五个方面:①采用一种新的产品; ②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③开辟一个新的市场;④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⑤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简单地概括为: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和组织制度创新。据此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有以下含义:

创新主体含义1:企业是新技术的采用主体。涉及采用新技术以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采用新技术改造生产和服务流程,以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

创新主体含义2:企业是新技术的研发主体。从技术创新的发展史分析,最初的技术创新活动是在企业内部进行的,其中包括生产过程中工人依据其经验积累所进行的技术发明和创新。后来在企业内部建立了专门的研发机构进行产品和技术的研发,研发人员集中在其中开展研发活动。

创新主体含义3:企业是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一般认为,企业是否成为创新主体的标志就是看研究开发和设备投资这两项先行投资的费用。

总之,在技术创新体系中,企业的创新行为表现为:或者在企业内部进行研发,或者以购买和模仿的方式采用新技术。对企业来说,其创新主体地位的显示,最为突出的是获取新技术的方式以及企业创新投入所进入的阶段。在这里企业实际上有购买新技术和自主研发新技术的选择:如果企业在市场导向下购买的新技术是有商业价值的技术,对企业来说,这是最小市场风险的新技术采用,但交易成本大,新技术提供者对购买者的要价高,企业为购买新技术所支付的成本也较高。针对这种成本,企业会以市场为导向转向依靠自身的研发力量进行自主研发。这种获取新技术的路径明显的商业利益是其交易成本低于购买新技术的费用。

以上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作用的三个方面, 基本上反映在熊彼特那个时代以及后来的相当长的时期中科学发现和技术进步的联系不是那么紧密的背景: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中,科学发现和产业革命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开的。也就是说从重大科学发现到产生相应的产业革命或在生产上应用往往时隔几十,甚至上百年。而且一个科学发现转化为新技术后应用的时间也较长,会维持较长的一段时期才会被新的科学发现所产生的新技术替代。

上述技术创新路线就如克拉克所界定的创新过程三阶段:一是基础性创新,即科学新发现产生重大的创新成果,它推翻了现有方法,根本地改变了技术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创造出全新的生产线,对技术和市场都会产生影响。二是改良性创新,它是建立在新发现的成果和现有的市场之上的创新。改良性创新即以转化为新技术,改变生产的手段和技术,改变产品的技术基础,改变产品的制造流程,也可能是产生新产品,一个重大的科学发现可能产生多项新技术;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三是营销创新,当改良性创新趋于稳定后,增长就来自于营销创新,即寻找和扩大市场,包括改变营销渠道和方式等途径,改变产品与顾客之间的各种关系。当基础性创新产生新的突破后,又会打断原来的创新进程,开始新一轮的技术和市场创新(克拉克,2000)。

自20 世纪后期产生新经济以来, 科学上的重大发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时间越来越缩短,缩短到十几年,几年。现在一个科学发现到生产上应用(尤其是产业创新)几乎是同时进行的。例如,新材料的发现,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新突破都迅速转化为相应的新技术和新产业。正因为如此就有新科技和新产业革命合在一起的提法。在此背景下,一个科学发现转化为新技术后维持的时间也很短,很快会被新的科学发现所产生的新技术所替代;这意味着现在的技术进步源泉更多的直接来源于科学的发明,由此产生的以科学发现为源头的科技进步模式体现技术创新向科技创新的提升。

现在突出科技创新,实际上反映创新源头和路径的改变。弗里曼在解释创新概念时,把熊彼特的创新的内涵进一步概括为新发明、新产品、新工艺、新方法或新制度,第一次运用到经济中去的尝试。这样,以科学发现为先导的技术创新路线包括三个环节:上游环节,即科学发现和知识创新环节;中游环节,即科学发现和创新的知识孵化为新技术的环节;下游环节,即采用新技术的环节。所有这三个创新环节相互联系就构成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路线。这表明技术创新成为科技创新的一个部分。其中,科学发现是技术创新的先导,技术创新是科学发现的归宿和落脚点。近期发生在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实践证明了这一点。当年这里发展乡镇企业时,流行的是“星期六工程师”,吸引上海和大城市的工程师去乡镇企业解决技术和工艺问题。现在流行的是“星期六科学家”,吸引大学教授去科技企业,解决最新科技向新产业的转化问题。

以科学发现为导向的创新的路线表明由技术创新上升为科技创新的标志性变化: 一是在科技创新体系中不只是企业一个主体,还包括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这是产学研多个主体介入并交互作用的合作创新活动。二是现阶段的技术创新不只是停留在采用新技术环节,而是延伸到了科学新发现孵化为新技术的环节。这样,科学发现转化为新技术的速度明显加快,新技术的来源也多元化。由于科学家和科研人员的介入,最新科学发现所孵化出的高新技术科技含量更高。三是企业的创新活动出现新趋势:企业不只是成为采用新技术的主体,还会主动参与到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体系中。这样,就有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第四个含义:

创新主体含义4:企业是孵化新技术的主体。

企业成为孵化新技术的主体有三个方面必要性: ①虽然在科技创新背景下孵化新技术有产学研多个主体参与,但其中的主体工作及主要过程主要依靠企业投资来实现;②孵化出的新技术虽然有技术先进性的要求,但最终成果必须要具有商业价值和产业化价值,能够确定其商业和产业化价值的只能是企业。③孵化新技术是可能部分有回报的,因此孵化新技术的投资理应由企业提供。

企业成为孵化新技术的主体有自身的要求。企业虽然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受制于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并不强, 难以发挥出主体作用, 只有在与大学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创新中才能提高创新能力,从而成为创新主体。在此,企业进行的技术创新就不只是限于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而是参与到科学发现向新技术的转化过程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抢占新技术的先机。这是技术进步路径的革命性变化,体现知识创新(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的密切衔接和融合。

企业提前进入产学研合作创新阶段,甚至在新思想产生阶段就进入,为新思想孵化为新技术提供研发投入,是技术创新路径的创新。企业的这种投入与企业的长期发展相一致。但是企业提前进入新思想和新技术研发的投资风险较大,或者是新思想一时研发不出新技术,或者是研发出的新技术进入市场没有商业价值,或者是研发出的新技术进入市场时被更新的技术所排挤。当然,高风险也可能有高收益。创新项目一旦获得成功,就有较高的商业价值。对企业进入不同创新阶段的费用和效用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就获得同样的创新成果来说,企业在孵化阶段就进入所支付的研发投入与在技术被孵化出来后购买该新技术所支付的成本相比,前者明显低于后者。

以上企业创新主体含义的拓展体现企业创新行为的创新。这四个创新主体含义即企业的创新功能,彼此间不是相互矛盾的。一个企业可以具备其中的某个或某几个功能就意味着承担技术创新主体的职能。四个功能都具备,尤其是具备第四个功能的则是具有特征性意义的创新型科技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可以是现有的生产企业进入技术开发领域,也可以是由科研机构转型的科技型企业,也可以是专事孵化新技术的风险投资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等。

二、科技创新的组织者:科技企业家

1. 科技企业家的界定

对企业家的创新素质和职能,经济学家们早有一系列的界定和论述。熊彼特把生产要素新组合的实现称为“企业”,把职能是实现新组合的人们称为“企业家”。根据熊彼特的定义,经营者只有在从事创新活动时才能成为企业家。“每一个人只有当他实际上,‘实现新组合’时,才是一个企业家;一旦建立起他的企业以后,也就是当他安定下来经营这个企业,就像其他的人经营他们的企业一样的时候,他就失去了这种资格,这自然是一条规则”(熊彼特,1990)。

创新就有风险, 厌恶风险就没有创新。因此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就被归结为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就是说,企业家不但不厌恶风险,而且敢冒风险、勇于开拓、不断创新,这是企业家的基本素质。人们还把企业家的作用概括为决断力, 企业成功的关键是, 每逢遇到有关企业命运前途的紧要时刻,都是富有旺盛的企业家精神的领导者,作出了出色的决断。也有人把企业家精神概括为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不满足于现状的不断进取的精神。始终抱有勇于进取,向更高目标挺进的雄心壮志,这是企业保持活力和创新力的根本所在。

应该说以上创新素质和精神科技企业家都必须具备,但对科技企业家来说,只是具备这些还是不够的。科技企业家需要有特定的素质和功能,这是由科技创新的特点和在科技创新条件下企业特定的创新地位决定的。

原有的企业家理论特别强调彰显企业家的独立个性,突出企业家独立自主的创新活动。而在技术创新提升为科技创新后,企业不能只是在自身的范围内从事产品和技术创新,必须利用最新科技成果。这样,其技术创新的阶段就要延伸到科学新发现孵化为新技术的阶段。进入孵化新技术阶段的创新主体不仅有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还有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这就是产学研的合作创新。在多个主体进入的孵化阶段,起主体作用的更应该是企业,因此就需要科技企业家。科技企业家的职能不一定是自己进行科技创新活动,而是推动和组织创新活动,包括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大学的知识创新两大创新系统进行集成, 对多个主体进入的新技术孵化活动进行组织协调。这种职能不是一般的企业家就能做到的,需要科技企业家发挥作用。在这里企业家的创新活动就由彰显个性转变为突出合作和协同创新。这种协同创新有两个含义:一是由于企业家的组织和协调,形成产学研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和交互作用。二是科技企业家所推动的企业创新的动力不只是竞争,更是合作,尤其是进入其创新链的各个主体间的合作。

企业从孵化新技术阶段就进入的创新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协同性和连续性的特点。科技企业家需要以其战略、组织和财务安排来加以应对和组织。①企业的创新投资是一种直接投资,它面对的是技术、市场和竞争环境的不确定性。在这些不确定因素下,确定创新投资的方向、方式和投资战略,这本身体现了科技企业家的敢冒风险的素质和洞察市场的能力。②产学研合作创新不仅要求企业直接进入新技术孵化阶段,也要求大学等知识创新主体向前走一步进入新技术孵化阶段。在现实中由于各自追求的目标不一致,他们均不是自动进入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协同性,考验科技企业家的集成和组织能力,尤其是对知识创新主体参与孵化新技术具有吸引力。③企业从新技术孵化阶段就进入创新过程,也就延长了整个创新阶段,体现企业创新的长期行为,由此也产生创新的连续性和不间断性。科技企业家的组织职能就在于不间断地引导创新并根据最终的市场目标及时调整创新方向,直至开发出品质更高成本更低的产品进入市场并取得财务回报。

显然,在科技创新中,对企业家来说,有了创新的企业家精神还不够,还需要具有创新的思维,具有围绕创新组合生产要素(创新要素),尤其是协调产学研各方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创新得以成功。

2. 科技企业家的基本功能是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组织

在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体系中,科技企业家不只是主要的投资者,更是孵化新技术的引导者。原因是,一方面科技企业家具有企业家的素质,能够洞察市场需求,体现以市场为导向。另一方面科技企业家具有科学家的素质,能够洞察科学新发现的科学价值,体现创新成果的先进性。现实中有的企业家办的企业没有科技含量,原因是缺乏科学家的素质;有的科学家办的企业不成功,原因是他不是企业家。

企业进入科学新发现孵化为新技术的产学研合作创新阶段,体现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合作。在这个过程中科技企业家起着主导作用。新技术的选择和采用,新技术的市场前景,孵化新技术的投入都是企业家主导的。实际上在过去的技术创新中也有企业家与科学家的合作,那主要是项目合作,项目完成,如果没有新的项目,合作就结束。现在由企业家主导的产学研的合作创新出现的新现象是构建合作创新的组织(平台),这种有组织的合作创新可能产生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这种合作创新组织大致有五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合作创新仍然在企业中进行,但与传统的技术创新最大的不同是将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建在了企业中。一批国际知名的大企业拥有比大学和研究所更先进的科研设备和更雄厚的科技研发队伍。在这里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非常突出,这些企业的成果转化、产品更新成为抢占市场份额的强大的竞争优势。第二种模式是创新外包。也就是企业将创新和研发活动外包给大学和科研机构。将科技创新外包给大学和科学家服务于企业内部的创新活动,不仅节省创新成本,而且可以保证创新项目的先进性。当然,这类企业不是将创新都外包出去,而是将部分创新工作外包出去。其前提是企业只有在推进创新时,才有将部分创新活动外包出去的需要。第三种模式是进行创新项目的合作。企业在大学和科学家那里发现有商业价值的新思想就提前介入,为该项目研发提供风险投资和市场信息,支持其将新思想往前走,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并进行新技术孵化,期间会有不间断的投入直至产生可以进入市场的新技术、新产品。第四种模式是企业投资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平台,有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建在大学,也有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建在政府建设的科技园中。在这里企业和大学不仅建立了研发共同体,也建立了利益共同体。与上述项目合作模式相比,这种共建创新平台的模式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由个人的合作变为有组织的合作;二是由个别项目的合作变为长期的多项目的全面合作。企业可以从合作创新平台上获得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第五种模式是风险投资家组织的产学研合作创新。面对科学新发现,风险投资家提供孵化新技术的投资。在这里,产学研的合作是由风险投资粘合在一起的。当然,这些风险投资家的投资目标不是长期经营企业,其投资作为创业投资,在孵化出的新技术创造出新企业后就要退出,转向新的孵化新技术项目。因为这种创业投资属于风险投资,所以对从事这类投资的投资者要求特别高。原因是科学新发现有没有孵化新技术的价值, 孵化出的新技术能否进入企业, 企业能否利用新技术获利,这些都是风险投资家所要考虑并需要自始至终关注的。

以上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所开展的各种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表明, 企业真正成为了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企业家在其中起了关键性的主导和组织作用。

现实中,我国改革开放催生的第一代科技企业家,基本上没有科技背景,但他们依靠科技人员发展起了科技企业。在他们的推动下逐渐形成以研制开发、经营电子产品的民营科技企业群体──“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后来产生的第二代科技企业家大多具有高学历和创新思维,掌握着高科技知识,联想的柳传志有在科学院工作的经历,尚德的施正荣有澳洲攻读博士学位的经历。他们从事的领域紧密追踪世界高科技发展的前沿,即发展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技术、新能源技术,直接面对并参与国际高新技术领域的竞争。显然,科技人员带来了科技成果进行科技创业是科技企业家形成的重要途经。由于这些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在获取科技成果和孵化新技术方面具有持续性。

在我们肯定从科学新发现孵化为新技术阶段就开始进入, 从而进入技术创新链的最前端的科技企业家的作用时,不能忽视处于技术创新链后端的企业家,只要他们致力于创新,从事研发和采用新技术的创新活动,就是企业家,尽管不一定是科技企业家。他们与科技企业家配合并互动,提升全社会的创新能力。

三、科技企业家对科技创新行为的导向

1. 科技创新实质是科技企业家导向

(1)在科技创新背景下,技术创新除了市场导向外还有另一个方向的导向,这就是科学新发现的导向。在科技创新中,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新的科学发现直接引导技术创新。例如,科学上发现新材料就会产生新材料产业,科学上发现新能源就会产生新能源产业,科学上发现新的生命机理,就会产生新的生物技术产业。这种科学新发现对技术创新的导向就可能使技术创新紧跟科学发现,进入科技进步的前沿。研究硅谷之类的大学科技园就可发现,这里的技术创新基本上是以科学新发现为导向的。

(2)技术创新,无论是以科学新发现为导向还是以市场为导向,实际上都需要科技企业家的行为导向。企业的创新行为目标归结起来就是企业的价值创造和提升。这是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按此目标, 科技企业家的创新行为就不是被动地接受科学新发现的导向, 也不是被动地接受市场导向。就像宏观经济学中所界定的企业家行为,企业家对宏观经济政策不只是适应性预期,更是理性预期,能够引导宏观经济政策。在创新领域也是这样,企业家会以其理性的行为对这两种导向进行引导。就科学新发现对技术创新的导向来说,科学新发现属于知识创新,是基础性创新,具有明显的先进性。这些创新成果的应用价值何在? 能够孵化什么样的技术? 单靠科学家是不行的,需要企业家的介入。科技企业家的作用就是对科学新发现的应用和孵化为新技术的过程进行引导,以体现技术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和商业价值的统一。

(3)从市场对技术创新的导向来说,企业家的创新行为不只是适应市场供求,而是理性地引导市场。具体地说,作为市场导向的主要是消费者行为。消费者行为引导市场,进而引导技术创新,那么谁来引导消费者呢? 乔布斯的“苹果”模式表明(威廉,2011),科技企业家可能引导消费者行为,使消费者知道应该和需要消费什么。在这里企业家行为实际上是创造消费者,这就将技术创新和引导消费者直接结合起来了。

因此,可以说对技术创新本质上是科技企业家行为导向。其对技术创新的两个方向都进行了导向,既引导科学新发现孵化新技术的导向,又引导市场对技术创新的导向。科技企业家的这种导向实际上是主动连接市场和科技创新过程。在原来意义的创新的市场导向中,从市场提出需求到研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需要经过多个阶段,市场的导向到技术创新需要一系列的“试错”,从而产生创新风险和成本。而在科技企业家引导和创造消费者和科技创新结合进行的模式中,科技创新和市场导向直接互动,就不存在传统的市场导向的创新模式中所要经历的阶段和“试错”成本,因而可以加快创新的过程,减少创新的风险。当然这种创新行为一般的企业家是难以做到的,只有科技企业家才能做到。成功的科技企业家既能对孵化的新技术导向,又能对消费者导向。由此开发的技术和产品一般都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2. 对科技企业家行为的导向

在明确了技术创新的科技企业家行为导向后,还需要解决科技企业家行为本身的导向。必须明确,科技企业家对技术创新行为的引导不是随意的、盲目的,本身又要受企业家对创新的价值取向的支配。就如美国学者彼得·杜拉克所说:“企业家的革新,并非不分青红皂白的去找‘风险’,而是一种有目的、有系统的活动,是刻苦的追求与科学的变化,响应变化,努力从中捕捉革新的机会。”也就是熊彼特所讲的:“为了他的成功,更主要的与其说是敏锐和精力充沛,不如说是某种精细。它能抓住眼前的机会”(熊彼特,1990)。由此提出了对企业家的创新决策和创新行为实施的科学性要求。企业家创新决策和行为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创新技术的价值主张。这种价值取向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1)科技企业家的创新目标。过去的理论对企业家的经营目标有两种界定。从企业所有者利益要求界定的,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从企业经营者利益要求所界定的,经营者的规模最大化目标。在说明科技企业家的创新目标时,这两个界定就都不适用了。科技企业家追求的是创新价值,也就是建立在创新基础上的企业整体价值的提升。就是说,科技企业家对创新的费用和效用进行权衡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创新行为有明确的提升企业价值的目标。从这一意义上说,依靠创新实现企业价值提升是科技企业家的价值所在。

(2)科技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企业家本来就有社会责任的要求,例如关心社会福祉,重视环境保护,关爱弱势群体,等等。而对科技企业家来说,其社会责任不只是这些,还有两方面要求:①由科技创新成果的社会影响所决定,创新成果既可能给社会带来福利,也可能带来危害。例如发明的三聚氰胺用于牛奶生产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现在市场上出现的所谓“毒胶囊”、“地沟油”等都可以说是科技成果,但决不能是科技企业家所为。因此科技企业家的创新目标必须与其社会责任相一致。创新出人民得到福利的新技术,例如节能环保的绿色化技术就是科技企业家社会责任所在。②企业家创新行为的国家目标导向。科技创新的国家目标即解决国家急需的重大科技问题。国家目标主要通过国家重大的科技创新计划和产业政策体现。前者主要由科学家实施,后者则主要由企业家实施。具有社会责任的科技企业家会主动将自己的创新行为与国家目标(主要是产业政策)衔接。作为理性的企业家,不只是适应国家目标的导向,甚至可能以自己的创造影响国家科技目标和相关科技政策的制定和调整。

(3)企业创新行为的文化导向。企业的创新并不都是获取新技术。获取文化创意也是创新的重要途径。其文化创新可以形成软实力,从而形成企业竞争力。乔布斯所说:“说到底,产品要以品味取胜”,“伟大的产品是品位的胜利。而品位则是学习、观察并沉浸到过去与现在的文化时所获得的一种副产品”(张意源,2011)。文化创意包括品牌创造和推广,企业和产品形象的设计等。这些企业文化反映的是企业家的文化,是以文化形态表现出来的企业家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从这一意义上说,创新的文化导向实际上指的是企业家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导向。正因为如此,提高科技企业家的文化素质对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创新成果的市场影响力和市场扩展力至关重要。

3. 科技企业家对技术创新的导向机制

科技企业家对技术创新的导向机制与其商业模式相关。商业模式创新与科技创新的互动。“成功的创新不仅要靠领先的技术,而且还要有出色的商业模式相辅”(张意源,2011)。原因是,一方面技术创新是有成本的,或者说会增加成本。为技术创新而增加的成本可以因商业模式的创新而得到消化;另一方面发现一个新市场需要以相应的商业模式去开拓和扩大,创新产品因商业模式的创新而为市场所接受并能扩大创新产品的市场。这意味着创新一种新技术需要同时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被看做是通过开发商业模式和技术来创造新价值的能力。创新成功的企业一般都能平衡好创新中的技术改造和商业模式的改造(托尼·达维拉,2007)。

商业模式的创新一般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改变产品和服务价值的主张,即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或者延伸现有产品价值的主张。二是供应链的创新,这涉及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整合,以及与供应商关系的创新。三是目标顾客的创新即发现新的市场(托尼·达维拉,2007)。这样,商业模式创新体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的互动。业绩良好的企业都是既改进技术又开发新的商业模式。就影响科技创新行为的商业模式创新来说,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关系的处理:①自主创新与开放式创新的关系。这涉及企业对某项新技术是自主研发还是购买采用的权衡和决策。由模仿创新转变为自主创新,反映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自主创新指的是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既包括原始创新,也包括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后的再创新。但是,自主创新不等于封闭创新。企业在研发新技术新产品过程中决不排斥利用和引进新知识和新技术。企业在与其他企业甚至其他国家主攻同一创新方向过程中也需要吸收和引进别人的新发明、新技术。在保持自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前提下进行这种开放式创新, 不仅可以保证创新成果在技术上保持自己在创新领域的领先地位,同时也可避免重复研究并节省研发费用。研究乔布斯的创新模式可以发现,其任何一个新款式产品并不都是采用自己研发的新技术,而是采用他人研发的最新最先进的技术,自己只是研发并拥有其中的核心技术。如他所说,“向着一切好的创意开放。”②研发投入与人才投入的关系。科技创新不节省投入,但有个投入方向问题。是重点投在研发活动上,还是重点投在人才上就有个权衡和选择问题。乔布斯认为,创新与研发资金的多少没有多少关系,关键是你所拥有的人才状况。因此就形成与微软不同的创新模式。后者坚信,高达数百亿美元的研发投入是微软保持稳健发展的最有力的后盾(张意源,2011)。现实中这两者不可能截然分开。研发依靠人才,吸引高端研发人才从事高端创新活动也需要有足够的研发投入。③生产增值方式和服务增值方式的关系。这个关系的把握会影响创新行为的着力点。人们一般认为科技创新主要是解决生产领域中的技术问题,因而企业价值的提升和增值就靠生产中的技术创新。而在现阶段企业运行的价值链中不只有生产环节,还有服务环节。其中的服务环节不仅也能增值,甚至可能有更高的增值能力。服从于提升企业价值的需要,科技创新不只是提供生产新产品的新技术,也要提供产生新服务的新技术。我们从IBM 由制造业企业向服务业企业成功转型的案例中发现,其放弃PC 等方面的制造领域的技术创新,而集中力量在软件和管理等服务领域进行创新成效非常明显:很快占领了世界软件服务业领域的制高点,其在服务领域增值的能力也明显强于在生产领域增值的能力。这表明,企业价值增值方式转型是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方面。

以上三个方面关系的处理,也就是企业商业模式的不同选择。对商业模式的不同选择不能简单地用好和坏判断。只是要说明,科技企业家所推动的商业模式创新会引导其科技创新行为,两者形成互动关系,可能形成良性的协同创新。

4. 科技创新行为的长期化

科技创新行为还有长期行为和短期行为问题。根据科技创新的路线,从孵化新技术到采用新技术的产品进入市场,期间所经过的阶段有不同的风险程度。如果将孵化高新技术的风险投资区分为种子期、创业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各个时期的风险投资有不同的特点。一般说来,种子期(即产生思想期)所需的风险投资数量相对少,但被锁住的时间长,风险也最大。创业期(即孵化和中试期)所需的风险投资比重最大,被锁住的时间及风险仅次于种子期。而在成熟期,风险投资被锁住的时间最短,风险也最小。许多风险投资者由于更为关心退出,因此其行为往往是短期的。他们往往在成熟阶段进入,以便在短期内退出。而风险投资作为创业投资,最为需要的是风险投资行为的长期化。也就是,在高新技术孵化阶段即创业阶段就应该进入,否则就失去了其作为创业投资的意义。因此风险投资家不能走一般企业等待和选择现成技术的道路, 应该积极进入孵化高新技术的过程。这意味着,对风险投资家的投资行为需要引导和激励。

在发达的创新型经济中,最为活跃的专事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投资家是科技企业家重要部分。他们是战略投资者,一方面熟悉市场,另一方面专门捕猎高新技术,以其创业投资将两者结合或凝结起来。他们有“出色的判断能力、预见能力和充分的信息” (富兰克·奈特,2005)。因而敢于进入风险较大的科技创新的前端环节。风险投资家选择并针对科技成果提供风险投资,对科技创新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既要准确判断市场需求,又要准确判断科技成果的科学价值和市场价值,又要具有管理风险的能力。作为风险投资的专家,应对不确定性问题变成一个具有一般意义的管理,这也可以说是科技企业家的基本素质。

应该说,专业面向高新技术孵化的风险投资家作为科技企业家对科技创新起着重大作用,尤其是在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发达国家。而在我国现阶段真正从事高新技术孵化的风险投资家不多也不强,相当多的采取短期行为。因此不能完全指望风险投资家来承担科技创新的职能。我们需要的是处于实体经济领域的企业直接进入孵化高新技术的领域, 其前提条件是这些企业的经营者成为科技企业家。他们与风险投资家追求股权转让收益的投资目标不同,追求的目标是投资收益,其进入的阶段固然会考虑新技术靠近进入市场的时间, 但不乏有理性的企业家对科技创新投资的阶段也越来越向前移,甚至在新技术的种子阶段就进入。其积极参与的新技术研发往往同企业的长期发展相关,因而有长期投资的准备,这类企业家就真正成为敢于进行风险投资的科技企业家。

四、科技创业和科技企业家成长的生态

企业家知识化是科技企业家产生的基础条件。企业家没有相应的知识层次,就不知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不知怎样去开发知识产品,更不知如何与科学家合作。如果微软公司的总裁不是比尔·盖茨、北大方正没有王选,这两家科技型公司很难有今天的成就。乔布斯和比尔·盖茨都有在大学学习的经历,而王选本人就是科学家。这样,企业家知识化有两条途径:一是现有的企业家由经验型通过学习转向知识型,二是科学家进入企业家队伍。归结起来就是殊途同归:企业家知识化成为科技企业家,科技人员企业家化成为科技企业家。科技企业家除了有敏锐的商业化眼光和经验外,又有广博的科学知识。虽然科技企业家不可能通晓所有的科技领域,但能通晓某个处于当时前沿的科技领域的知识。例如,比尔·盖茨通晓软件,乔布斯通晓计算机和移动通讯,王选通晓激光照排,施正荣通晓新能源。

在一般的分析中,企业家的产生和成长,除了要有一定的天赋素质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套适合企业家产生和成长的机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良好的激励创新机制。企业家负有企业创新,率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使命,作为理性个人,企业家同样有自己的追求,其中包括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成就感、名誉等。也就是说,企业家的利益是相对独立的,既不完全等同于企业利益,也不完全等同于国家利益,因此需要根据其相对独立的利益追求设计企业家成长的激励机制。这些制度安排对科技企业家的培育和成长无疑都是需要的,但仅仅是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更为重要的制度安排。原因是科技企业家有特别的要求及相应的形成条件,这就涉及科技企业家成长的生态。

研究科技企业家成长的生态,先要关注整个科技创新的生态系统。美国在2003 年提出的创新生态系统强调,经济和社会的诸多方面存在连续不断的多种多样的相互作用。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科学家在前沿的自由探索、私营企业的开发逐利策略、政府的长期战略目标和研究型创业型高校之间的良性竞争,使得相关创新各方能够有机结合和高效互动,有力地推动创新体系的演进(陈其荣,2011)。科技企业家的科技创业本身包含在这种创新体系中,自身的成长也依赖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完善。

科学家企业家化的重要路径是科技创业。科技创业就是科技人员带着科技成果进入孵化高新技术环节并以此为基础创办科技企业。科技创新与科技创业是相联系的。科技创业能够实现科学新发现向新技术的转化。科技创业实际上是创办风险企业。科技创业与科技企业家的成长直接相关。孵化出新技术同时孵化出新企业,也同时孵化出科技企业家。研究科技创业所需要的外部条件同时也是研究科技企业家成长的生态系统。

1. 科技创业的创业投资

虽然科技创业(如企业登记和开业)不以资金规模为门槛,而是以高新技术研究成果为门槛,但创业不能没有资金。科技人员创办科技企业的基本条件是知识、技术及其专利之类的科技成果,其创办科技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是有技术缺资金,缺乏经营企业和市场运作的经验。现实中确实有科技创业者自己提供创业投资的,但成功的不多。现实中有三条创业投资途径可供选择:

(1)风险投资家提供的风险投资。科技创业成功的关键是知识资本和风险投资的有效结合。对风险投资者来说,不仅要为高科技项目提供资金,还应该根据自身对市场行情的了解对科技创业者的高科技研发项目进行市场导向,以选择和确定具有商业价值的高新技术孵化项目。同时,作为高新技术的创业投资必须为科技创业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和经营企业的辅导和服务。以硅谷为例,风险投资家为位于斯坦福大学附近的众多创业企业提供了资助,由此形成了一个全新的行业,即专门培育新生的高技术企业成长的风险投资业。风险投资者的存在可以说是现代经济充满创新活力的原因所在。问题是我国现阶段具有长期行为的风险投资家不多,因此孵化和创业投资不足成为科技创业的“瓶颈”。

(2)政府提供引导性创业投资。根据中关村等科技园的经验,当地政府参与建设的科技孵化器是培育科技型企业和科技企业家的摇篮,是连接大学、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的纽带。政府对科技孵化器的投入实际上对私人风险投资进入新技术孵化阶段起了明显的引导作用。

(3)企业吸引科技创业者进入,并为之提供创业投资及相关的服务。这类企业本身具有向科技企业转型的要求。企业同科技创业者建立科技创业的风险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科技创业一旦成功,不仅孵化出新技术和新企业,该企业也可能成长为科技企业。

2. 对科技创业者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股权激励

无论是采取哪种方式提供创业投资,都会存在创业者和投资者的利益关系。已有的企业治理模式是以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为特征的。相应地给敢于冒风险进行创新的经营者提供激励的理论,突出在经营者的收入包括创新收入和风险收入, 其背景是企业经营者作为高级雇佣者主要是领薪水的,即使是分享剩余也采取奖金之类的形式。而在新经济产生以后,就如威廉·拉让尼克在其《创新魔咒:新经济能否带来持续繁荣》一书中描述的,原有的两权分离的企业模式开始终结,取而代之的是创新型企业的高层经理得到了企业的股权(威廉,2011)。

科技创业者获得企业股权的基本说明因素在于,科技创业的灵魂和核心是知识资本。知识资本是科技创业的“本”。在旧经济时代,创业主要靠资本(资金),是以资本(资金)招技术,而在新经济时代,创业主要靠知识和技术。是以知识和技术招资本(资金)。进一步的说明是,在旧经济中是物质资本雇佣劳动,知识和技术也就成为资本的生产力。而在新经济中这种雇佣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物质资本被知识资本所雇佣。就是说创业的主动因素是知识和技术,物质资本则作为风险投资,从属于知识资本。较物质资本,知识和人力资本增值的速度更快,增值能力更强。他们将替代资本家成为财富创造的中心。与传统企业不同,科技企业不仅仅是劳动和资本的结合,它还是高科技的思想(知识)与资本的结合。因此,拥有高科技思想的创业者是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人格化,即“知本家”。应该承认那些风险投资家也拥有高含量的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 否则他们也不可能与知识资本结合,也不可能准确选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而且进行风险投资之类的资本经营也是高知识的经营。但是与科技企业的创办者相比,风险投资毕竟是为之服务的,就像微软公司这样成功的科技企业首先归功于比尔·盖茨这样的科技企业家,而不是哪一位风险投资者。在此背景下,对科技创业家的激励突出在股权激励。

依据上述科技创业与创业投资的关系分析, 在科技创业中孵化科技企业家的关键是明确科技创业者在科技企业中的股权:一是科技创业者一般都是带着其专利之类创新成果创业的,这些创新成果即知识产权需要在创业的企业中股权化。二是科技创业者也可以以其人力资本价值获得企业股权,这样由科技人员创业的企业的股权结构就不能只是投入的资金份额,还必须包括科技创业者的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本股权。由于科技创业者一般是个团队。在团队里除了要有科技人才,还需要有经营管理、市场和销售人才。原因是科技创业不只是组织科技创新活动,还要经营企业,参与市场活动,这意味着科技创业是各类人才的共同创业。因此对科技创业者的股权激励不只是企业一个经营者,往往是整个创业和经营团队得到股权激励。不仅如此,股权激励甚至可以扩大到参与创新活动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在此激励制度下,科技创业成功就成为所有创业者的共同利益追求。

研究硅谷的科技创业机制,可以发现,对科技创业者股权激励的主要形式是股票期权。其目标是将创业者的股权收入与企业在股票市场上的市场价值紧密联系起来。将来企业一旦上市或出售给大公司,其潜在的市场价值十分可观(威廉·拉让尼克,2011)。而且,股票期权不是经理人特有的,还被视为吸引创新人才进入创新型新兴企业的报酬。其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价值可以随着企业市场价值的提升而变现。

3. 股票市场实现创新企业和企业家价值

如前面所说,科技企业家的创新目标是依靠创新提升企业价值。这样,科技创业的企业得以成功并得到市场的承认离不开股票市场。“具有高度流动性且上市条件较为宽松的纳斯达克股票市场使创业企业首发上市的成功率大为提高, 进而导致风险资本对高科技企业的投资”(威廉·拉让尼克,2011),人们一般认为纳斯达克市场和我国的创业板市场是专门为风险投资设立的。其主要说明是:风险投资不同于其他投资,一是有风险,投入的创业投资大多不成功,成功的是少数,但一旦成功可能有高收益。二是它所追求的不是在企业中做股东获取股权收益, 而是追求在股权交易中获利。风险投资者期望从创立后的企业(股权)的出售中退出,然后再用这些资本进行新的风险投资活动。因此,建立并完善创业板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可以为风险投资提供顺畅的退出机制。其作用:一方面使投入科技创新项目的资金在孵化出高新技术和企业后能及时退出来进入新的项目, 以保证风险投资的可持续;另一方面可以为风险投资者提供及时转移风险或者转移股权的通道,从而为之提供规避和锁定风险的机制。

其实,创业板市场的上述功能只是一个方面,其更为重要的功能是实现科技创业企业的价值,特别是创业企业家的价值。科技企业在年轻时就上市(或转让股权),不仅使风险资本在完成其使命后及时退出并得到回报, 还能使科技企业在风险资本退出后由于社会资本的进入而得到存续并可能得到跨越式发展。不仅如此,对持有企业股票期权的经营者和高技术人才来说,公司上市意味着其为科技创业贡献而持有的股票期权得到了股权收益和巨额的回报。据有关材料,在硅谷平均每5天有一家公司挂牌上市,每天诞生数十个百万富翁。在这种股权收益的刺激中何愁不产生科技企业家。因此我国的创业板市场更多的鼓励科技企业上市,或者提供股权转让的其他市场路径,可能会激励更多的企业家进入高科技的孵化领域。

基于以上分析,在转向以科学新发现为导向的技术进步模式的大背景下,我国现有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提法需要进一步完善。①技术创新以企业为主体需要有明确的要求,企业不仅是在采用新技术上成为主体,更应在参与孵化新技术上成为主体。②企业不可能自动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其主观条件是科技企业家经营企业并组织创新。科技创新需要产学研各个主体协同作用,没有科技企业家的组织和协调,科技创新就成为空话。③对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只是在技术和产品的微观层面上起作用, 在整个技术创新体系中真正起导向作用的是科技企业家的创新行为。④以科技企业家为主导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和核心。根据科技企业家成长的生态培育科技企业家队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美]克拉克. 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A]. 廖理. 探求智慧之旅[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美]熊彼特. 经济发展理论[M]. 何畏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3〕[美]托尼·达维拉. 创新之道[M]. 刘勃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美]富兰克·奈特. 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M]. 王宇,王文玉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陈其荣.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创新型国家[J]. 上海大学学报,2011,(6).

〔6〕[美]威廉·拉让尼克. 创新魔咒:新经济能否带来持续繁荣[M]. 黄一义,冀书鹏译.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

〔7〕张意源. 乔布斯谈创新[M]. 深圳:海天出版社,201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基于自主创新能力增进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研究”(批准号10zd&020)。

作者简介:洪银兴(1950—),男,江苏常州人,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