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银兴:先发地区率先发展与区域协调问题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7-09-27 浏览量:16

来源:区域经济评论

我今天要讲的问题是先发地区能不能率先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问题,讲四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是先发地区可以率先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小康社会的建设是一个有前有后的过程。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全面小康社会还没有达标,而在先发地区全面小康的基本目标已经达到。面对全面小康进程的差距,先行发达地区就有两个选择,或者是适当地放慢脚步,等后发地区全面进入小康之后再同步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或者是率先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我们观察各个地方的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可以发现,小康社会各个目标的实现程度,有着较大的差距,这是由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方面实现的难易程度来决定的。小康社会的指标有的是快变量指标,有的是慢变量指标。在先行发达地区,像人均GDP指标、工业化指标、产能结构指标、居民人均收入指标、健康指标预计寿命指标、受教育程度指标,这些指标基本上都已经达到了。但是也不能说它所有指标都已达到,比如,环境和生态指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教育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标,这些不可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都完成。我认为即使是在先行发达地区,有个别的指标达不到要求,但不能因此而延缓它开启现代化进程。而且我认为先行发达地区率先开启现代化进程,也不一定就是在进一步拉大地区差距,因为它同时承担着一些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的任务。先行发达地区能为我国现代化发展创造一些经验,能够成为我国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增长极。

第二个观点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由于各个地区的资源禀赋、文化传统、产业结构都有很大差异,各个地区能够达到的现代化状态也不可能千篇一律。有些地区农业比重大,有些地区工业比重大,但是不影响农业比重大的地区和工业比重大的地区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就像现在发达国家中,有的是工业比重大的国家,有的是农牧业比重大的国家,有的是其他产业比重大的国家,但是并不影响这些国家现代化的地位。所以我认为我们讨论每个地区现代化指标的时候,不能简单用哪一个指标来看它,应该允许各个地区有自己的创造,关键是一些基本的指标要能够达到。

第三个观点是基本实现现代化区域的空间尺度问题。搞现代化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我觉得区域讲的空间尺度很重要。前一段时期,有不少地区在规划本地区的现代化规划的时候有一个误区,就是不考虑它的空间范围,甚至是在县的范围、在乡镇的范围都要制定自己的现代化规划,甚至把现代化规划分解到各个市、各个县、各个乡镇。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我们几个特大城市,从它单个的指标来讲,都可以说是一个现代化城市,但是不能够说它们就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区域。一个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有一个空间尺度的问题,它不可能是一市一县的范围,比如就上海来说,它现在是一个现代化城市,但是它不能说是一个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地区。

只有中心的现代化,没有外围的现代化,中心的现代化是不可能长久的,原因在于:一是区域经济环境有一个存在范围的问题,就像我们现在谈大气环境,讲北京,北京是个现代化城市,但是它的雾霾等问题,就不能只在本市范围内解决。一个现代化区域,必须要有生态区和工业区方面的功能区安排,两者协同才能够产生对现代化区域的环境和生态的承载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谈区域现代化就不是看北京现代化、上海现代化,应该是京津冀地区的现代化或者是长三角地区的现代化,这样一个比较大的范围内,有中心,有外围,这就可以使一个现代化的区域呈现出来。所以,一定要注意到一个中心的现代化不能离开外围,必须要有外围,才能够降低中心的现代化成本。

第四个观点就是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基本实现现代化。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谈区域现代化,已经不能只谈一市一县,而应该是在一个大的区域,这个区域又是跨行政区的,是比邻的。因此,谈区域的现代化,首先要推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打破各种行政分割,打破各种地方保护,才能够在一些区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洪银兴,男,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