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彪:关于发达地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新思考——兼评《江苏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8-06-19 浏览量:16

来源:江海学刊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它不但是人类社会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重要的生活资料,同时又是极其有限的宝贵资源,对于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证。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关系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又涉及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因此,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也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世界范围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各国土地制度的建立以及相继开展的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利用布局理论成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最原始的理论基础。国外的研究范围广泛,比较偏重于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对土地资源配置进行深度探讨。国内这方面的系统研究大约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最初仅仅是对农业土地利用进行分析,后来逐渐引入国外土地资源配置的先进技术手段,侧重于生态、地理等方面的研究。尤其是伴随着全球性的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等问题的不断加剧,基于生态效益目标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最近几年来,从经济学的视野研究该问题的成果逐渐增多,但从总体上来看,对于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的整体性、层次性以及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动因机制的研究尚显不够。本文拟就发达地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并结合对强培同志的著作《江苏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河海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的评述,谈几点认识。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具有动态演进特征

从内涵上看,土地资源配置是指土地资源基于质和量两方面在时间、空间、部门间的分配和分布状态。不论微观技术手段多么先进,土地资源配置的终极目标永远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因此,从宏观层面来说,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实质上就是经济学的多重约束目标的动态优化问题。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史表明,资源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无法分割,两者相互影响,资源配置格局决定了区域发展格局,同时区域发展也会对资源配置产生逆作用,比如,如果资源的优化配置滞后于区域发展,将会对区域发展产生制约作用。所以,在工业化、城市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区域比较优势会发生变化,土地需求、利用和布局都要随之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具有动态演进的特征。

江苏是我国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全省GDP占全国的比重已超过十分之一。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来说,江苏特别是苏南地区正处在服务经济和消费经济的发展和培养阶段,集约增长、创新增长以及生态现代化是这一阶段的重要主题。对江苏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进行研究实际上就是探讨经济社会发展演进到该阶段对土地需求、利用和布局的影响。这大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土地需求会随着城市化、产业升级的进程持续增加;第二,产业结构的变迁导致土地布局及利用结构的变动;第三,环境保护对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

强培同志敏锐地把握住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动态演进特征,他认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一个动态和渐进发展的社会过程。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土地利用中会出现新的要求和新的问题。基于这样的观点,强培同志以江苏为研究区域,出版了专著《江苏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书中根据江苏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分析其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据江苏历年来的数据,对人口、粮食单产、土地需求、收益系数和资源约束等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建立目标规划模型,并且从江苏土地资源特点、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和经营习惯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出发,同时综合考虑相关数据的可操作性,对江苏土地资源利用结构进行优化;根据土地利用效益高、费用低、土地资源配置最佳的原则,计算得出江苏土地利用结构的最优方案。

其中,通过对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的理论分析,结合江苏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强培同志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高速的经济增长给江苏土地资源带来巨大压力,高投入、高产出、高负荷是江苏土地资源利用的主要特征。实践证明,在工业化的加速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越快,对土地需求越大,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就越显重要。当前,江苏的土地资源利用面临着四大矛盾:

一是土地利用指标控制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和基本农田指标控制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的矛盾。

二是持续扩张的土地需求与有限供给的矛盾。江苏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重化工业快速发展,国际经验表明,这一时期建设用地的扩张速度将持续加快。

三是建设用地快速扩张与土地资源低效率配置的矛盾。在人地关系紧张的背景下,江苏土地资源依然存在低效率利用问题,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趋同,低水平重复建设带来土地利用结构的不合理;土地征、转、供脱节;土地闲置和粗放利用现象严重等。

四是工业污染与土地持续利用的矛盾。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多年来,土地资源尤其是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土地长期处于高强度开发利用状态,造成土地质量下降,同时重化工业部门的持续扩张也导致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

土地资源配置利用现代化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

江苏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在建成全面小康的新的历史起点上,率先开启实现基本现代化新征程。这一过程中,实现土地资源配置利用的现代化尤为关键,原因有三:其一,不论是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还是民生现代化、环境现代化,其最终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有现实载体,而现实载体的建设离不开土地。其二,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四大类30个指标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指标与土地资源的配置利用直接相关,间接相关的指标更多。其三,土地资源配置利用的理念和技术决定了区域发展的基本格局。因此,强培同志的著作《江苏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在这一背景下出版更具实践指导意义,主要有四点:

首先,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城市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城市化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方式变化的必然,也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城市化的初期和加速期,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聚集,办公、商业等各项活动在城市集中,城市规模快速膨胀。城市化发展中用地规模极度扩张的同时,城市内部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用地结构严重不合理,这些都造成城市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研究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对于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其次,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经济现代化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物质基础,然而,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类生产要素在与土地资源相结合进行生产时,总是受到短缺的土地资源的制约。也就是说,在构成经济的诸生产要素中,土地问题毫无疑问将作为“瓶颈”,长期制约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正是土地资源的这种供给的有限性与资源需求的无限性并存,决定了一个社会必须对土地资源的使用作出尽可能合理的选择,实行优化配置。

再次,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优化生产力布局,调整产业结构。生产力布局不仅制约着地区优势的充分发挥、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区域产业结构的形成,还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战略部署、宏观经济调控的有效性以及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就是对现行的土地使用制度进行改革,为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地域组合结构优化提供动力,有力地强化城市经济中心的功能,使生产力布局更加合理,区域经济增长更具活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土地资源在不同产业中的优化配置,必将影响到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效率,进而引致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

最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推进“保增长、保红线”双保工程的实施。国土资源部2009年开展“双保行动”,2010年起实施“双保工程”。江苏省国土资源厅提出:落实好双保工程,一是要深刻把握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二是要始终坚持把保护耕地红线作为“双保工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三是要将建设节约集约用地的新机制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由此可见,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毫无疑问可以为“保增长、保红线”双保工程提供必要且可行的方法和手段。

此外,强培同志以江苏为例进行研究还具有另一层重要意义,即江苏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全省土地总面积10.26万平方公里,仅占全国的1.06%,人均耕地不足1亩。这一特点基本上可以说是国内所有先发地区的共性特点,如果在江苏实现了土地资源配置利用的现代化,进而实现了基本现代化,那么对于全国范围的推广就具有明显的借鉴意义。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需要有保障机制

著名经济学家诺思认为,在影响人的行为决定、资源配置以及经济绩效的诸因素中,市场机制的功能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市场机制也会遇到“失灵”的情况,这个时候制度可以发挥“纠正”作用。因此,土地资源的配置不仅仅需要研究优化的微观技术手段,更需要建立起一套随着外部因素的变化进行动态优化配置的自我实施机制。

强培同志在著作中探讨了江苏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四大保障机制:

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供应机制。城市土地供应表现出的问题主要是城市土地供应机制不完善所导致的,具体包括:土地产权制度不健全、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小、经营性用地供应市场化程度低、多头供地现象严重。土地供应机制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大致可以分为六个相互关联的子机制:(1)规划机制,该机制应该充分反映各方利益,并能有效地作用于土地供应,最终控制土地的利用。(2)计划机制,包括土地供应政策、土地供应总量指标、土地年度供应计划等。(3)土地征用机制,主要是协调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农民之间的利益。(4)土地收购储备机制。(5)土地出让机制,包括无偿划拨和有偿出让。(6)土地市场调控机制。土地供应机制的优化需要完善土地产权制度、理清政府管理关系、扩大市场机制作用等。

二是以产业结构调整促使土地资源动态优化配置。工业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产业结构存在着明显差异,而各产业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差异,使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发生巨大变化,这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的刺激和影响显著强于第一产业,因而第一产业用地快速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化。即使在同一产业,由于各行业的特点不同,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也有较大不同。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主导产业将发生置换,原有主导产业由于在土地竞争中的劣势而外移。因此,要按照区域产业结构要求,依据土地价值规律,以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转变土地使用机制,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转换土地功能,达到改善环境、提高区域土地利用综合效率、实现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三是实施虚拟土地战略。该战略的具体内容是土地贫乏的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的方式从土地富足的国家或地区购买土地资源密集型农产品来获得土地和粮食安全。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条件下,土地资源匮乏国家或地区可以在进口土地密集型产品的同时,出口土地稀疏型产品来缓解本国或本地区土地资源短缺的压力,而不是用本国或本地区有限的土地资源生产所需的所有产品,而土地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通过虚拟土地出口则可获取比较利益,增强经济实力。

四是开发沿海滩涂。在土地资源短缺日益凸显的情况下,开发利用滩涂是缓解这一矛盾的有效办法。江苏拥有丰富的沿海滩涂资源,虽然目前存在着体制不顺、调控不力、投入不足、配套滞后、科技薄弱、经营粗放等问题,但是通过制定发展规划、推进资源重组、创新投入机制、培植科技产业,完全可以充分挖掘滩涂资源的最大潜力,进而发挥其最大效益。

总的来看,强培同志的著作《江苏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从数量及结构的角度出发,较为全面地对江苏省土地资源配置现状进行分析,揭示了江苏省土地资源存在的供给和需求矛盾,即江苏省高速的经济增长给土地资源带来巨大压力,以及江苏省土地资源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二是建立了江苏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以总用地面积最小为模型目标,并提出模型变量的设置、约束条件以及参数的确定方法,对配置的结果进行分析,求解结果可以为江苏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规划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三是提出了江苏省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与保障机制,包括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完善土地供应机制、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实施虚拟土地战略、开发沿海滩涂等。

该著作的出版,一方面体现出强培同志结合工作实际而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以及努力解决现实问题的学术热情和执著追求;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政府部门的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作为一位长期从事实践工作的同志,强培的这本著作在某些方面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如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阶段的演进对土地需求和利用的影响,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人口变动迁移对土地资源配置的影响等。希望作者保持旺盛的学术探索精神,不断在研究领域中创造新思想和新观点,为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强培:《江苏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河海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梁东黎:《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理论考察:条款制度转变为实际制度的规律》,《江海学刊》2007年第3期。

4.姜开宏、陈江龙、陈雯:《比较优势理论与区域土地资源配置》,《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12期。

5.强培、郑垂勇、张平:《江苏省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现代管理科学》2009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