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彪:经济全球化中的城市功能变化与房地产业发展机遇——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为例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8-04-10 浏览量:23

来源:南京社会科学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迅猛出现的经济全球化趋势, 使全球产业空间布局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其最重要的表现至少有三:一是随着发达国家产业资本的外移和大量的FDI 流入发展中国家, 制造业呈现出更加分散化的全球配置特征;二是发达国家越来越集中于产业链的高端环节, 其城市的生产要素配置也越来越集中于现代服务产业, 从而使这些国家服务经济的特征更加鲜明;三是跨国公司出于对分散化运行的产业的指挥和控制的要求, 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 把以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高级生产者服务业(APS)为主的城市作为全球化的节点或据点,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之间形成不同的等级体系, 并在这个有机体系的内部形成紧密的要素联系。

众所周知的是, 长江三角洲作为接受国际产业转移的最重要地区之一, 越来越有成为世界制造基地的特征。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和龙头, 在长三角地区成为世界制造基地的过程中, 不仅与国内外其他城市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增强, 而且其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运输四大功能日益突出。上海这个中国的工商业城市正在向世界经济中心城市转型,越来越有趋势成为长三角地区参与经济全球化分工中的降低交易成本的中心, 而广大的周边地区则日益成为降**造成本的中心。

本文在上述趋势下, 探讨全球经济网络中的上海扮演什么样功能和角色? 它又是怎样影响城市内部的产业结构变化的? 在全球化的城市体系中,上海作为领导性的城市, 其核心产业将会是什么,它对于上海以及周边地区房地产业的发展有什么具体的影响? 在接下来的论述中, 我们首先介绍世界城市假说, 然后分析上海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些变化对于长三角地区房地产业发展的影响。

一、世界城市假说:全球化与上海城市性质的变化

1986 年, 弗里德曼在《世界城市假说》一文中指出, 全球化通过信息通信技术促进网络社会形成, 也对城市的空间结构产生冲击, 使其呈现高度的不均衡分布及多样化的发展形态。在产业布局上也出现了“节点经济”的现象, 即在空间上出现了不连续但又具有相互连接关系的网络发展形态。各个地区之间的网络连接能力各具差异, 由此形成复杂的社会分工。连接能力较强的地区, 形成所谓的全球或世界城市体系, 由此成为全球要素流动的主要节点和指挥控制中心。即世界城市是全球经济的组织节点, 组织并连接区域经济、国家经济形成全球经济。这样的组织节点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主要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机构所在地、迅速增长的商务服务部门、重要的工业中心、主要的交通节点和较大的人口规模等等。

世界级城市分为综合型和专业型两种。在综合型中, 称得上全球级的是伦敦、纽约、东京三个国际化大都市。洲际级的城市比较多, 像巴黎、法兰克福、多伦多、洛杉矶、芝加哥、大阪、香港、新加坡、悉尼等等都可以名列其中。而在专业型城市中, 则可以具体分为金融型、政治型、交通型三大类。金融型世界级城市以法兰克福、苏黎世、香港等为代表, 政治型的则有日内瓦、布鲁塞尔、柏林等, 交通型的则包括鹿特丹、大阪、新加坡等。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在世界上的和平崛起,做出这种判断的依据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即国际化和区域化的发展程度和趋势。

首先是国际化。上海目前已经初步具备世界级城市所应该有的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中心之一的基本功能, 在世界经济中具有了较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 它集中了较多的跨国公司、国际金融机构和经济组织, 是国际资本集散中心之一。仅在陆家嘴地区, 就云集了300 多家外资金融机构, 对当今世界经济具有一定的控制力。此外, 上海还具有较高的开放度, 通行国际惯例和国际法规, 是国际性商品、资本、信息和劳动力集散中心之一, 是国际新思想、新技术、新体制的创新基地之一等。

第二是区域化。区域化主要指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空间范围较大, 与周边数量众多的中小城市形成大都市连绵区;拥有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包括通讯、科技、咨询、商业、市政公用等在内的生产性服务十分发达, 具有方便快捷的区际和区内快速交通系统;具有现代化的城市管理体系和一流的生态环境。以上海为核心和龙头的长三角城市群,是世界最大的城市群之一。这些年其服务业的发展已经使其城市功能从较为单一的制造中心转变为综合的区域增长带动和辐射中心。如根据我们的计算, 近10 年来上海生产者服务对长三角所在三省工业的贡献弹性为0 .918 , 亦即上海生产者服务每增长一个百分点, 三省工业则增长0 .918 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 上海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已经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变化。

二、上海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的变动

弗里德曼的世界城市假说已经为实践发展所证实。一个世界城市的经济结构由该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内部的功能所决定, 即世界城市内部的产业发展与结构变迁, 取决于它在全球分工体系中所扮演的功能或角色的变化。其中一个特别重要的现象就是生产者服务业的增长和发展, 它已经成为带动世界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性产业部门。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 其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近年来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这与长三角地区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的方式有密切的关系。长三角地区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主要的特征是从产业间分工转向产品内分工, 由此引发的全球产业结构变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发达国家把缺乏比较优势的制造/加工/装配等生产过程向长三角为代表的中国沿海地区外移, 自己更加专注于研究开发、技术集成和品牌运作等服务领域, 使其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生产生产者服务业占GDP 的比例不断提高;另一方面, 长三角地区通过周边地区投资环境的局部优化, 大力吸收FDI 进行加工贸易, 使其制造业集聚区得以发展, 制造业比重和出口比重得以不断提高。跨国企业和国内大型企业基于集中控制和指挥分散化产业运行的需要, 把其管理总部、分支机构和金融机构纷纷搬迁到上海,使上海这个特大的中国城市有越来越成为现代服务业中心的趋势;跨国企业和国内大型企业基于降**造成本的考虑, 在上海的周边地区和江苏、浙江集中投资布局各种制造业, 使这些地区有越来越明显的成为世界制造基地的特征。在这种力量的驱动下, 可以预言的是, 上海越来越从传统的工商业城市向经济中心城市转型, 而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 将在本世纪中期左右崛起世界的第六大城市群或城市带, 而上海则首当其冲地将成为一个崭新的世界性城市。

发达的现代服务业, 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也是世界上国际大都市必备的优势。在经济结构转型中, 确保服务业领先发展, 并通过服务业来整合集成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才能提高整个工业化的水平和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因此, 随着经济全球化所引发的全球产业结构的变动, 上海的城市功能和其产业结构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 成为“头脑在上海、资本在国际、品牌在世界”的现代服务业集成城市, 具体表现在:

1 .上海在城市功能上更具有世界城市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仅是指她更具有开放的态度、胸怀和内涵, 更重要的是指她更具有强烈的幅射长三角、中国和东亚的经济功能, 正在成为全球经济体系运作中的重要的节点。该节点与中国沿海其他城市节点之间的紧密联系, 形成了中国加入世界经济运行的世界性城市网络体系的一部分, 使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相互依存和一体化。上海正在以国际化提升上海服务业能级, 以市场化做大服务业规模, 以信息化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 以法制化创造服务业发展环境。按照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战略定位, 上海把金融、物流、信息服务、文化和会展旅游作为服务业的重点突破领域。2005 年上海国际性展览超过300 个, 展览面积突破400 万平方米, 会展业强有力地拉动了商业、旅游、酒店和交通等相关产业, 现代服务业显露强大的经济“牵引”功效。

2 .上海在世界性城市的网络体系中, 逐渐成为全球经济活动的指挥控制中心之一。一方面通过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指挥控制世界经济的运行, 在城市内部形成各种企业总部、金融机构和高级服务业的集中之地, 实现对全球产业运作的指挥控制中心;另一方面又通过其自身的经济、政治、文化功能的强化, 将本身和东部中国的资源和经济活动纳入经济全球化体系, 成为经济全球化网络中的重要的中国门户。上海在2005 年初就推出了《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 这确定了上海服务经济的新“坐标系” 。近来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利好”频频: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建设、保税港政策实施等相关举措为上海服务业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发展空间。这些政策的“向心力”非常明显:全球的物流、人流、资金流随着服务经济的运作正从国内外加速流入, 有300 家外资金融机构云集陆家嘴, 国际资本如“过江之鲫” ;洋山大港一开, 千帆竞发, 洋山海关20 天税收就超过2000 万。

3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有机的城市等级体系。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 因城市的初始发展水平、城市特征的路径依赖、城市规模、城市定位差异和城市间竞争等原因, 形成了不同于以往的城市等级体系。在传统的产业分工体系格局下, 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主要是按照规模特别是人口、GDP 和制造业规模来划分的, 其基本特征是处于第一梯队的上海在人口规模、制造业所占比例等方面具有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优势;而现在的城市等级体系, 则更多的要看它的是否具有世界性功能和指挥控制全球产业运作的能力。因此上海, 也只有上海, 才能成为长三角乃至中国的中心城市, 成为全球化中世界经济运行的不可替代的城市。上海城市竞争力的高低, 表面上看起来是其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等级位置, 实质上是全球化时代她所拥有、吸引、控制、转化稀缺生产要素的能力。

4 .上海城市内部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惊人的变化。目前上海已经集聚了相当的现代服务业能量,2004 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565 亿元, 占全市GDP总值的48 %。金融、物流、商贸、房地产、旅游和信息服务等六大行业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已经超过70 %, 成为上海服务业的重要支柱。上海已经确定, 2010 年服务业的增加值将达到7500 亿元, 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的比重要从目前的75 %增加到80 以上。因此上海的现代的成长不仅表现在总量和比重上, 更多地表现为集聚发展形态上,有成为核心产业的趋势。其内在机理在于, 随着全球化趋势下制造/加工/装配过程全球分散配置, 对其进行集中统筹规划和指挥控制的要求也越加强烈。因而对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密集的生产者服务业的需求也越加强烈。为在跨境运作中运筹帷幄的需要, 跨国公司需要集中使用更多的高级生产者服务, 由此导致现代高级生产者服务业日益成长和更加专业化。上海不再仅仅是像传统工业社会中作为支撑制造业集聚发展、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载体, 主要发挥降**造成本的经济功能, 而更重要的是, 其经济功能已经转变为通过服务业的集聚和发展, 为自身和周边地区的生产活动提供降低交易成本。

5 .在上海城市内部, 支持企业总部进行跨境经营和实现指挥控制功能的现代高级生产者服务业,在城市内部也具有集中和集聚发展的显著特征。一个城市越是世界性城市, 越具有全球化运作中的强烈的指挥控制功能, 该城市的生产者服务业也就越具有高成长和高集聚性特征。正因为如此, 经济地理学家把一个城市中现代生产者服务业特别是高级生产者服务业在世界服务业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判断该城市是不是世界性城市以及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的最重要的指标。由此发展高级生产者服务业, 也就成为政府在全球化条件下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上海举办2010 年“世博会”和黄浦江两岸开发成为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千载难逢的机遇, 通过打造展示上海服务业整体形象的黄浦江沿岸集聚带、以休闲娱乐文化为特色的苏州河集聚带和延安路———世纪大道中轴线的“商务走廊”集聚带, 加快功能集聚、产业融合, 正在加速形成现代服务业的产业“ 高地” 。仅仅在2005 年9月启动的现代服务业大新项目就有:闸北区苏州河北岸项目、徐家汇数码城项目、虹口区北外滩国际客运中心北侧地块项目、普陀区长风生态商务区项目、徐汇区漕河泾开发区生产性科技服务园区项目、杨浦区大连路现代服务区海上海项目、青浦区赵巷市郊商业商务区项目、松江区欢乐谷连锁主题公园等。这些项目的开工建设, 必将加速上海城市内部现代服务业的集中和集聚发展。

三、长三角地区的房地产业发展的机遇

当代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改变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的同时, 也在极大地影响房地产业发展的定位、资金流向和产品生产形态。作为政府和房地产商, 如果不能超前地意识到这种趋势并积极地做好行动准备, 就会出现重大的决策失误。应该看到,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是增强长三角地区城市国际竞争力, 加快完成长三角地区某些特大城市从工商业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转型的必然要求。目前苏州地区在花桥地区建设几十平方公里的国际商务城和南京抓住红花—大校军用机场搬迁的机遇, 建设十平方公里左右的现代生产者服务区,都是政府对这一趋势的及时反应和高瞻远瞩的正确决策。

首先, 房地产业的发展既是当代城市功能变化的表现, 又是当代城市功能变化的结果。房地产业如果不能紧随城市功能的变化而变化, 两者发展就会出现脱节, 这不仅会影响房地产业的正常发展,也会损害城市经济功能的发挥, 最终损害国民经济正常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两者发展的脱节会使国家和城市政府丧失全球化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

其次, 房地产业的发展也要与当代城市产业结构的变迁趋势紧密吻合。具体来说, 房地产业的发展要与城市生产者服务业成为核心产业的趋势和生产者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的趋势相对应。城市政府部门要认识到, 超前规划城市内部的生产者服务集聚区和运用各种政策鼓励生产者服务业发展, 是新经济条件下政府的首要工作和主要的经济发展任务。

第三, 要用超前的城市规划, 制约、控制和协调房地产业的发展与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互动关系。具体来说就是, 要在城市规划上明确城市可供开发的生产者服务区域, 并与城市性质逐渐演变为世界性城市体系节点的趋势保持协调开发的步伐, 防止出现过于超前或滞后的不良现象。

这里应该特别指出的是, 我们所说的现代生产者服务业, 是指在商品或其他服务产品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企业为企业提供的中间服务, 是为进一步生产或最终消费提供服务的中间投入。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一般包括:金融保险服务、现代物流服务、信息服务、研发服务、产品设计、工程技术服务、工业装备服务、法律服务、会计服务、广告服务、管理咨询服务、仓储运输服务、营销服务、市场调查、人力资源配置、会展、工业房地产、教育培训服务等门类。生产性服务业可以支撑制造业的循环架构, 帮助制造业增强作业连续性, 提高生产率, 降低可变成本, 促进规模化生产。同时, 制造业自身的发展壮大给生产性服务业以极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 制造业企业内部服务功能的剥离以及新兴服务商的成长, 也使得整个生产性服务业得以发展。

以生产者服务业的这个概念来看房地产业的发展机遇, 我们可以清晰地推测出未来20 年中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中心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的结论:

1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中心城市的房地产业, 今后的发展趋势之一必然是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为建设承载连接世界城市体系的节点提供数量充足、质地优良的物质载体。由于世界城市体系的节点之间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分工性, 因此长三角地区将崛起世界新兴的城市群落, 不仅会由此产生巨大的建设投资需求, 也会集聚起巨大的消费需求, 并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更高的标准和数量需求。对于国际跨国企业和房地产商来说, “得长三角者得天下” 。

2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中心城市的房地产业, 今后的发展趋势之二必然是要适应城市功能演变的要求, 为各种企业总部、金融机构和高级服务业的集中提供物质载体, 使其能够在形形色色的商务物业空间中实现对全球产业运作的指挥控制功能的实现。企业总部、金融机构和高级服务业的微观选址决策, 将形成城市的CBD 和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3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中心城市的房地产业, 今后的发展趋势之三必然是要适应城市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要求, 以建设现代生产者服务集聚区的重点, 突出服务业集聚区的知识创新、人力资本和信息传输功能。由于承租或者购买这些物业的企业对成本比较不敏感而对知识及其人才更为敏感, 因此它们对于地理位置、生态环境、物业的档次和服务水平等因素的选择更为挑剔。

4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中心城市的房地产业, 今后的发展趋势之四必然是要适应产业布局调整的要求, 分区建设环境优良、通达便利、知识密集的人才居住区和制造业工人集中居住区。前者主要分布在大城市的周边地区, 而后者可能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的长三角中小制造业城市。

参考文献:

1〕高传胜、刘志彪:《生产者服务业与长三角制造业的集聚发展:理论、实证与潜力分析》, 《经济研究》, 2005 年第8 期。

〔2〕Friedman , J.1986: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 , Development and change , 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