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彪:地方竞争:助推增长也带来泡沫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6-12-26 浏览量:24

来源:新华日报

刘志彪,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经济学部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南京大学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和国家重点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和负责人之一。

核心提示>>>

目前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只有百分之二点几,就算很好了,如果能达到3%,那就是高水平了。中国每年增长10%以上,两位数,那一定是奇迹。

目前国内经济不均衡,是国际性不均衡,主要就是中国的外汇储备太大,出口太多,生产能力过剩,而美国消费过度。所以世界经济再平衡,实际上就是平衡的外汇储备,要中国增加消费,美国要增加储蓄,这样才能增加世界经济的平衡度。

中国经济奇迹的取得,跟地方政府的竞争有关系。为什么印度不如中国,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它没有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地方政府的竞争是导致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

经济奇迹形成三大红利

第一个先讲一讲中国奇迹的原因。中国经济奇迹,是世界经济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它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这个奇迹,这个命题是不是存在?二是,这个奇迹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应该说,世界主流经济学界,或者主流经济学家,基本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着奇迹。这个奇迹就是30多年来,每年以平均10%左右的速度超高速的增长。目前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只有百分之二点几,就算很好了,如果能达到3%,那就是高水平了。中国每年增长10%以上,两位数,那一定是奇迹。

第二个是要解释30年高速增长的奇迹,这也是世界学术界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总的来说有这么几种流行的解释:第一种认为中国的经济奇迹是来自于制度的红利,或者说制度改革,制度演变的红利。所谓制度演变的红利,就是从计划经济这样一种命令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当中,把原来体制所压抑的能量释放出来,从而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用吴敬琏的话来进行解释,就是制度方面的改革始终有两种力量:一股力量就是市场取向的改革,发挥市场在整个经济资源配置当中的作用,让居民个人、家庭、企业成为微观经济决策的基本主体。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发挥市场体系对经济活动的引导作用、调节作用和激励作用,让它能够自动地配置企业的资源,引导居民家庭个人的消费决策,而不要政府去承担这些事情。制度方面的改革另外一股力量是什么呢?为什么会发生行政体制对市场取向改革**的情况呢?最主要的还是利益,因为当行政权利掌握着资源配置过程的时候,它有很多的利益,这里面最主要的就是审批。

第二种解释是要素的红利,就是中国的要素在全世界具有比较优势,并导致它的竞争力加强。要素的红利,第一个就是劳动成本的贡献。中国的工人价格非常便宜,且都受过良好的教育,跨国公司就把中国当成了加工贸易出口平台,把国外的要素并到中国来,然后在中国加工制造,用中国的工人、土地、环境等,然后出口。中国成为加工贸易的大国,在于要素便宜。

另外一个就是高储蓄,高投资。中国的储蓄率世界最高,这既有中华民族节俭的传统,也有体制方面不完善的原因,比如说我们的教育、医疗、养老制度不健全,住房制度不完备等。高储蓄是中国特有的现象,这么多储蓄存在银行干什么,银行把它贷给企业去投资,所以高储蓄也一定是高投资。

第三个是土地成本上不来。土地成本价格本来不低,但由于地方招商引资需要,有意扭曲土地的价格,比如说工业土地经常2万块钱一亩,甚至不要钱,厂房建好了送给他,所以西方国家到中国来投资,土地成本非常之低。

第四个是环境成本低。因为中国没有环保这样一种价格机制,有污染的企业,中国并没有跟它收污染费,所以中国人用自己的健康补贴了西方国家。

第三种解释是全球化的红利。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基于节省成本的动机,在全球配置产业,发动了全球化运动。全球化的红利还带来中国外贸的增长,中国现在有3.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就是全球带来的。

经济发展面临五大挑战

总的来说,现在的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奇迹遇到五大问题:第一个是中国面临着过低消费水平的严重困扰,使得中国市场缺乏足够的内需支撑中国下一轮的成长。中国人不敢消费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收入水平低,第二个是未来预期不好。此外,中国还存在一个收入分配严重不公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大批低收入者虽然消费倾向很高,但是收入很低,而相当一部分人群,收入高但消费少,如此生产出来的东西没有足够的有效购买力。

第二个问题是中国的贸易顺差太大。贸易顺差本来是好事情,有足够的顺差代表这个国家出口能力比较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外汇越积越多,到了三万多亿美元。为什么?这既有我们外汇体制的原因,也有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不愿意给中国出口一些高新技术商品的原因。根本的原因还在于现有体制下,中国缺乏真正敢于承担风险,敢于到国际市场去经营的企业家。目前国内经济不均衡,国际性不均衡,主要就是中国的外汇储备太大,出口太多,生产能力过剩,美国消费过度。所以世界经济再平衡,实际上就是平衡的外汇储备,中国要增加消费,美国要增加储蓄,这样才能增加世界经济的平衡度。

第三个问题是资源稀缺的矛盾。中国的高增长带来整个世界资源价格的猛力上涨,资源稀缺的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必将约束中国的增长。

第四个问题是环境的承载力。如果按照现在工业化对环境的破坏,若干年之后,我们可能要把所有的发展全部用到治理环境上,那就是白干。所以,习总书记在江苏代表团的讲话,第一个就是要调整产业结构,第二个要搞城镇化,第三个就要搞环境。实际上第一个和第三个是连在一起的。调整产业结构主要是为了环境,产业结构不调整怎么搞环境。所以江苏的发展今后能不能搞得好,不是经济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解决不了,现代化目标就实现不了。

第五个问题是体制机制方面的缺陷。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第一是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这原是一个封闭的国家搞建设形成的。户籍制度更是加剧了二元经济结构的恶化。

第二是银行系统的负债问题。中国的银行体系在上个世纪90年代经过大量的整顿之后,已经非常干净,但是近十几年银行体系又开始出现严重的问题,这是整个银行体系没有真正得到彻底的改造,整个国家的经济体制缺陷导致的。

第三是国有企业的低效率问题。国有企业本身就不可能有很高的效率,因为它要承担很多社会功能,要作为底线稳定这个国家而不是用来赚钱。

第四是财政赤字对通胀的压力,尤其是我们目前的债务比较严重,但是跟西方国家比,我们还不是最严重的。为什么呢?因为西方国家的财政赤字当中,大部分是用在福利上面,我们现在福利还没有那么高,负债还没有那么厉害。

第五是地区之间差距不断扩大。除了东中西有巨大的差距之外,在发达地区也存在着不发达的区域,叫双二元结构,这实际上是不发达国家的一个表现。如果是发达国家,农村跟城市没有多少区别,二元结构消失,现代化的指标第一个就是二元结构的消失。

第六是失业问题,这个问题是长期被掩盖的,原因就是统计口径不同,叫城镇登记失业,而农村失业情况并没有统计。如果城市是这样一个格局,年轻人工作找不到,找到工作工资很低,又生活在一个非市民化的格局底下,很可能影响社会的和谐,必须给予重视。

地方竞争带来经济泡沫

中国经济的奇迹的取得,如果从一个更加务实的角度来进行考察,实际上跟地方政府的竞争有关系。为什么印度不如中国,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它没有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而中国有。地方政府的竞争是导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这个命题已经被很多假设检验证实它是存在的,而印度,中央高度集权增长没有动力,所以它不如中国。这跟中国的改革取向有关系,市场化取向过程当中,我们采取了分步走的办法,从地理位置上讲,东部地区先开放,中西部地区后开放,所以导致了开放好的地方先发展,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放权让利不是把权放给企业,而是中央不少企业归地方,地方政府成为各级国有企业的产权代表。所以分权的结果是,市场形成了地方分散追求利益的格局。

在整个财政收入安排上,原来是包干制。包干制实行之后,地方与国有企业合谋起来,市场有一些税就不交了,导致中央财政占的比例不断地下降。从1993年开始进行征税制的改革,用分税制一下子把地方的收入全部给拿出去,如此地方的财政受到削减,这导致现在地方跟中央之间严重的财权不对称,事权跟财权不对称,地方就容易出现赤字。地方在发展中承担了大量的事务,而财政没有得到很好的调节,变成了地方如果要想发展,要想富起来,必须要找收入。收入从哪里去找呢?地方政府就想到了土地。在中国土地是公有的,所以就卖地,后来发现这个卖地来钱了,就越卖越多,越卖越来劲,导致地方政府严重的土地财政取向。

地方政府竞争带来什么呢?带来整个中国泡沫经济的严重格局,在现有的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事权安排关系中,地方竞争的体制安排,事实上是吹大泡沫经济。泡沫经济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呢?第一个是土地泡沫。地方要拿土地去银行抵押,然后搞基础设施,以吸引外资和引民营企业来投资。卖地的价格必须要上去,不能越卖越低,要越卖越高。因为地方政府的政绩跟土地的价值紧密联系,所以泡沫越吹越大。如果土地价格不能上涨,地方政府就限制土地供应,让它上涨。

第二个是房地产泡沫,房地产泡沫一般是房地产整个市值占GDP2倍左右比较合适,1倍左右最健康,但现在中国一个北京市的土地市值已经超过了美国整个GDP。中国房地产市值占GDP的比例已经达到6倍,而日本是在土地市值达到GDP4倍的时候就发生危机了。

第三个银行债务泡沫,西方国家政府债务实际上是全社会欠的,甚至是国外欠的。全世界欠他的,或者欠全世界的,所以一旦出现风险,全世界都受到损失,不是他一家受到损失。但是在中国,一旦出现金融风险,全部集中在银行,为什么呢?地方政府不能融资,地方政府的债都是欠银行的钱,这个形成根本差别。

第四个产能过剩的泡沫,追求GDP导致了产能过剩,消费不足,也是跟地方以GDP论英雄有关系。这些泡沫什么时候破,不知道,但是肯定要破。怎么个破法?这是现在要考虑的问题。

当前对经济风险的判断主要是这几个:第一个就是中国有可能在低负债额的情况下发生金融危机。主要的判断就是基于中国的债务都是发生在银行,一旦土地价格下降,房地产价格下降,银行的钱就收不回来。

第二个就是中国的泡沫经济不宜直接刺破,应该在稳定现有情况下,首先排除地方政府对银行的债务。一旦泡沫破裂,不影响银行损失的是投资者。

第三个要通过财政金融机制的创新,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财权事权安排的对称化,来逐步解决中国金融危机潜在的风险。根本的措施一是财权事权重大改革;二要把土地抵押改为征税权的抵押。地方政府借钱,是用土地来抵押的,而不是用征税权抵押,这是中国当前面对的最大风险。西方国家地方政府都是靠征房地产税来过的,不是靠卖土地,因为土地总会卖光的。

第四个要多种方式化解政府债务。当务之急,是要控制新增债务的增长。2010年以来,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急速增长,每年30%50%的速度在增长,必须把这个增长速度控制住。此外,要成立资产管理公司,把优质资产证券化,实际上就是地方政府把产生收益的资产变现,将风险通过投资机构让全世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