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彪: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改革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6-05-15 浏览量:18

来源:南京社会科学

        摘要:本文从服务业发展的内涵方面论证了它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中的主体地位和核心内容。认为以服务经济为主,并不意味着产业空心化时代的来临,更不意味着从此泡沫经济一统天下。推进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等为主要任务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其实就是在消除产业发展中的泡沫经济现象,是在大力回归实体经济。本文提出,要把浪费在僵尸企业、过剩产能中的实物资源、信贷资源和市场空间,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行动,逐步转移到目前还处于短缺状态的生活性服务业和社会公共服务业上来。适当对服务业实施“减税提费”政策。尽快实施不影响国家安全的服务行业的准入自由化的政策,推进服务业的开放发展和利用外资。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产业空心化;泡沫经济

        中图分类号:F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8263( 2016) 05 - 0010 - 06

        DOI: 10. 15937 /j. cnki. issn 1001 - 8263. 2016. 05. 002

        作者简介:刘志彪,南京大学长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博导南京210093

        2016 年,在李克强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服务业”是被高频率使用的经济学词汇,总计达到14 次,而其他的经济学词汇使用频率都没有它高,如城镇化10 次、小康社会9 次、改革开放8 次、国有企业8 次、市场化7 次、创业创新6 次等等。“服务业”词汇使用频率高,虽不能据此就得出结论说别的事情不重要,但是至少可以推论,它在2016 年的经济工作安排中,以及在“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中,已经发挥和将要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服务业”这个范畴在本次政府工作报告中高频化的出现,主要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某些显著和重要的结构变化,具有重要的发展战略含义和偏向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政策指向性,主要体现为下列几个方面:

        一是标志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5 年,服务业已占据我国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国第一大产业,达到50. 5%,远超制造业的比重;

        二是包括创业服务业在内的服务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就业的主要来源。在经济增长不断下行的背景下,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2015 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312 万人,这与服务业高速发展有直接的、密切的关系;

        三是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起,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迈向中高端的重要标志。通过创业服务业发展,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以及养老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等的发展,服务业加快了经济新旧动能的转换,未来将成为“稳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

        四是要通过启动新一轮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和数字创意产业,同时通过放宽市场准入,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水平;

        五是服务业是未来国家开放的主战场,在制造业发展取得世界瞩目的奇迹之后,我国需要大力鼓励服务业开放发展,充分利用服务业存在的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去大规模地利用外资。外资进入服务业,有利于增强服务业竞争,带来崭新的管理技术和新的发展理念。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服务业首次占据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这是“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的重要表现之一,但是这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忧虑,他们主要担心: 供给侧结构改革主要针对的是制造业,是制造业要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服务业发展与这一经济工作和政策的主线有什么关系? 服务业成了我国第一位的大产业,制造业从此不行了,中国经济是不是有可能会重蹈西方国家服务业过度发展的覆辙,进入所谓“产业空心化”时代?

        应该说,上述这些认识和看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如果我们不对其做出明确的回答,中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将受到巨大的压力,未来服务业发展的舆论和政策环境也将会比较恶劣,轻则会影响服务业进一步发展的潜力,重则将影响我国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成效。因此完全有必要给予正面的回答。

        一、服务业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核心内容

        如果从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五项重点任务( 即“三去一降一补”) 的角度看,说供给侧结构改革针对的主要是制造业,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我国现在相当多的过剩产能发生在制造业领域,尤其是建材、钢材、煤炭等产能,过剩更为严重。这些过剩产能形成的背景,一是在世界经济增长的黄金期,面向外需出口导向形成; 二是国内需求在地产、汽车高速成长的基础上被拉起,由此带动产能过剩; 三是2008 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因4 万亿人民币的量化宽松,一些产能又有所扩大。在国际市场增长放慢的情况下,由于仅仅靠刺激国内需求难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所以形成了许多的僵尸企业。

        但是我们能不能撇开服务业发展去谈供给侧结构改革,去研究怎么在制造业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显然不行。按照中央权威人士的说法,供给侧结构改革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①按照这一理解,我觉得如果我们撇开服务业发展去谈供给侧结构改革,单纯在制造业中研究怎样实现“三去一降一补”,不仅无助于制造业转型升级,而且会影响这项战略性改革任务的完成,同时还会有碍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健增长。这是因为:

        第一,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服务业产出总量逐步构成供给侧或者需求侧的主体内容,因此谈供给侧结构改革离不开研究服务业供给或需求。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多数达到“4 个70%”的水平,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的70% 左右,服务业从业人员占社会就业人口的70% 以上,经济增长的70%来自于服务业增长,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70%。这说明,经济进入了服务化或后工业社会后,如果我们撇开服务业发展去谈供给侧管理,无疑是不完整的。

        第二,服务业也要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其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与制造业产出不同,服务产出具有无形性和高度差异性的特点,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还具有中间投入性、知识技术密集性、报酬递增性和高进入壁垒性等显著特征②。此类特性决定了,提高服务业供给质量问题,其及时性、重要性和有效性一点都不比制造业弱; 某些高档的、体验性的服务业产出,其质量要比一般制造品的要求更为苛刻。此外,服务业供给结构如果对需求的变化缺少适应性和灵活性,同样也会产生严重的产能过剩,会引起企业倒闭、从业人员失业,并引起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第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供给侧结构改革所要求的“矫正要素配置扭曲”目标。我国服务业发展中的要素配置扭曲,主要表现为: 一是一般制造业供给严重过剩,与对现代服务业的投资不足和产出瓶颈现象同时并存,表现为“总需求向服务业集中而总供给向制造业倾斜”的结构性矛盾。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如今制造业的产能严重过剩,是因为对服务业投入不足所导致的配置扭曲现象而已。二是传统服务业进入过度与现代服务业进入不足同时并存,表现为传统服务企业的低利润甚至大量亏损倒闭,与一些垄断性的现代服务企业获取暴利的现象同时并存。进入过度的是那些与城市和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就业有关的低技能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进入不足的是那些技术资本密集的现代服务业,这些行业普遍与政府管制和行政垄断密切联系③。

        第四,从现代服务业作为中间投入的作用看,它是创新要素密集度最高的产业,是提高供给侧质量和效益的“聪明的脑袋”和“起飞的翅膀”,具有一个经济体的“心脏”功能。因此首先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供给侧创新发展。其一是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是产业价值链中增值最大、最具竞争优势、也是最具战略性的高级环节; 其二是在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中,密集地隐含着巨大的技术资本、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因而其产出也是一种差异化极强的无形产品,这直接决定了使用这些产出的企业生产的市场竞争力; 其三是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是把日益专业化的知识技术引入商品和服务生产过程中的飞轮,同时也是这些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重要通道。服务形式的投入占生产总投入的比例,反映了产业结构的软化,以及产业结构升级和竞争力水平的上升。

        第五,从产业升级的内容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会从供给侧提升产业结构水平和效益,加快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产业链升级和产业集群升级。过去经济学家认为“服务业生产率增长滞后”④,是由于制造部门的要素生产率相对快速增长,导致停滞的服务部门出现相对成本的不断上升,因此服务业容易得“成本病”。而事实上,现代服务业具有更高的要素生产率,主要表现为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不断增加。我们所说的“功能升级”,就是“攀升微笑曲线”,发展非实体性的服务经济活动,如研发、设计、品牌、网络、营销、金融、物流等等。而产业集群升级,则往往是指提升集群中的现代服务水平,如研发设计、公共检测、技术维修、管理咨询和金融法律服务等。

        第六,从现代服务业的特性看,它不仅是制度供给的载体,也是对制度依赖性很强和对制度极为敏感的产业,因此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推动体制和机制的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无论是现代企业的产权体系和治理结构,还是现代市场体系的秩序和运作规则,或者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法制化和现代化,其实都是一个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问题。如创新驱动型经济赖以有效运作的知识产权制度、各类人才、技术、知识和产权等中介市场、财富驱动创新的金融制度安排等等,无一不是属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要发展的基本内容,而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则属于公共服务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制度供给的载体和制度密集的特征,决定了发展现代服务业对经济转型具有直接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服务业对制度供给和供给质量的高度依赖的特性⑤,也决定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通过制度创新,进一步释放我国的经济增长的潜能。

        二、服务经济为主: 产业空心化时代来临?

        应该指出,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坚决避免产业空心化,提出这一警示是完全正确的。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某些发达国家在服务经济发展中,因为过度侧重于金融产业和房地产业发展,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的倾向和趋势,主要表现为服务业脱离了制造业发展的基础,离开了服务于实体经济和民众生活的根本点,进入了自我扩张和自我循环的非良性发展轨道,从而导致了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和金融危机。我国如果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是不是可能会重蹈其覆辙呢?

        我认为,断言中国经济增长中现代服务业的崛起和高速发展,就暗含着一定与产业空心化趋势相对应,就会出现金融和经济危机,这种看法不仅是不对的,也是相当危险的,会影响服务业在中国的健康发展。

        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指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在资源分配和产出结构上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的趋势。这一趋势在空间上也表现为制造业的转移和搬迁。有人把这一现象称之为“产业空心化”倾向和趋势,更严重地称其为“去工业化”。其实,“产业空心化”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一般认为,它是指在服务业发展过程中,过去的那种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物质生产和资本,大量地、迅速地转移到国外,使物质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下降,造成国内物质生产部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之间严重失衡。

        据此来看,判断是否出现产业空心化,应该同时满足三个标准: 一是制造业等物质生产部门地位降低,产出比重降到服务业之后;二是制造业迅速地转移到了国外; 三是服务部门与物质生产部门之间结构失衡、失调。显然,这三个标准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现代服务业持续蓬勃发展壮大的基本趋势和倾向并不相符。事实说明,工业化和后工业化进程的到来,并不意味着制造业地位的衰落,也不代表着“去工业化”现象的发生,更不等于国民经济从此进入了所谓的“产业空心化”时代。

        第一,制造业比重持续降低、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的形成,是受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所驱使的自组织现象,是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后,需求结构提升导致的必然结果。同时,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不断上升,是服务业的门类扩大、规模增长和效率提升的决定性因素。主要体现在: 一是它的技术进步加速,是现代服务部门实现技术进步和提升服务品质的基础;二是其生产率的上升,必然会释放出大量的生产要素加速流向现代服务业部门;三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中创造效益的主要部门,其从扩大国民收入的角度,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需求支撑条件。因此我们可以形象地说,制造业是服务业的“生身父母”,离开制造业基础的支撑,服务业就只能建立在“沙滩”上。

        第二,制造业产出比重的持续降低、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的形成,其实是“产业结构软化”现象,并不是制造业地位的降低,而是其关联作用的增强和地位的提升,我们不能把它与“产业空心化”混同起来。产业结构软化表示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和知识资本通过服务业这个中介,源源不断地进入现代商品生产,是驱动制造业和农业发生技术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另外也应该看到,当代服务业与其他产业正在发生产业融合,制造业中的流程设计本身就是服务业,现代农业里也有农业科技服务,服务业已经通过信息、互联网技术,深入地融合到物质生产产业之中。

        第三,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的形成,只要它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基础上的,产业间的关系自然就是良性循环的,就不能说是“去工业化”和产业空心化。因为在这个前提下,结构的变化代表着进步,并没有破坏其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关系,它标志着从工业社会转入“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而产业空心化的实质,在于它破坏了部门间的比例关系,造成供给力与需求力的不平衡,进而表现为国内需求日益依赖国外进口,表现为贸易和投资的逆差加剧。

        第四,要更加动态地看待产业的转移和外移。转移一般性制造业,发展更具生产率优势的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是市场和竞争机制自我选择的结果,代表着产业集聚的新趋势,以及产业的知识技术密集化。发达国家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往往把价值链的高端环节留在本国,而把缺乏比较优势的制造环节外包给外国公司,这相当于自己留住发展的动力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而把大量的具有“傻大笨粗”性质的低附加值生产、加工和装配过程外移出去。显然,这种制造业的转移和外移倾向,不是去工业化,也不是产业空洞化,而是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措施。

        在实践中,强调制造业的重要性,与建立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并不矛盾。各产业之间谁也离不开谁,离开制造业基础的支撑,服务业自身发展的道路也走不长。打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我们把制造业看作是一棵大树的树干,那么服务业就是其进行光合作用的枝叶和树枝,农业是其树根,在这棵大树上,没有哪个部件不重要,离开了谁树都会死亡。

        在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过程中,中央要求从供给侧调整产业结构。李克强总理指出,到2020 年,我国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三个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产业,还要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其中,服务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要实现专业化发展,同时要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的精细化发展水平。这是把它们作为促进转型升级的动力产业,是为制造业起飞提供“坚实的翅膀”和“聪明的脑袋”,为人民生活幸福提供更多的“获得感”。

        必须指出,加快发展服务业,制造业绝不能空心化,这是一个政策底线。中国巨大的人口规模,决定了衣食住行不能都靠国外解决,所以农业要保持一定比重,要加快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当前,要坚决控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现象,防止以金融和地产为主的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与膨胀,防止其毁坏实体经济的产业基础。为此,必须紧扣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宗旨,对服务业中某些具有虚拟经济特征、容易被作为资产增值手段炒作的部门,如银行、证券、保险和房地产部门,采取有效的政策监控手段予以抑制。

        目前,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出现了因要素成本上升,某些传统产业外迁和外移的搬迁情况,人们不得不担心产业空心化问题。为此,这些地区在发展战略上可以在价值链上选择向高端攀升和产业延伸的办法。一是向研发、设计这个上游发展,即进行产品创新;二是向下游延伸,发展营销、物流、网络、品牌、融资等国际总部业务,即组织架构创新和业态改造; 三是在中游截取加工制造中价值增值大的环节,即进行工艺创新; 四是多元同心化拓展,拉长产业链,进入关键零部件和关键设备制造业。

        三、服务经济为主经济泡沫化?

        大力发展服务业,会不会变相地鼓励制造泡沫经济? 其实,认为服务业是虚拟经济,容易导致经济泡沫,所以需要对它进行抑制,同时需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观点,表面上看起来正确,实际上是对服务业的特性认识有误解,对产业与泡沫经济的关系认识有误解。这种认识不仅不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也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制造业的产能过剩、加大经济泡沫的程度,从而可能影响供给侧结构改革战略实施,以及“十三五”期间我国建设制造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从理论上看,区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标准,主要是看经济活动是不是属于“以钱生钱”,而不是看它是否具有实物形态。以资产为交易媒介的增值活动,是虚拟经济; 而以商品和服务这种具有使用价值的生产为媒介的增殖活动,叫实体经济。据此,当服务业为消费者生产无形产品满足其消费需求时,它就不是虚拟经济而是实体经济; 当房地产业作为为人类提供住宅消费品的活动时,它就是实体经济; 但是如果把其作为资产升值的炒作标的,那就是虚拟经济,就容易出现泡沫⑥。

        显然,服务业既可能是属于虚拟经济部门,如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部门,以及房地产业;也可能是属于实体经济部门,如研究开发、产品设计、技术维修、教育培训等。制造业、农业也是如此,如旧式照相机、大蒜、生姜、兰花等,都有可能被当作增值性资产来炒作,从而具备了泡沫经济的特征。因此,发展什么产业,与是否鼓励泡沫经济无关,通常认为的物质生产部门,也有可能被当作虚拟经济炒作,从而出现经济泡沫。

        另外,无论是发展现代服务业,还是推进制造业强国战略,在市场运作中都需要在合理范围内使用信用杠杆。一般认为,服务业中属于虚拟经济部门的商业银行业,如果利用不超过10 倍的杠杆是合理的,在此范围内的活动是真实经济;但是如果超过这个界限,超过的部分就是泡沫经济。由此也不难发现,实体经济部门的供求协调和均衡,是真实经济活动,但是如果其产能严重过剩,超过了一定的限度,那么也可能就是泡沫经济。因为,产能过剩往往都是企业扩张信贷杠杆的结果,一旦这种扩张的产能因销售堵塞而不能正常进行资本循环,这种矛盾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引起信贷危机,并最终爆发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综上所述,以服务经济为主,并不必然等于经济泡沫化。无论是服务业还是制造业,形成经济泡沫都有两个基本的前提条件: 一是产能严重过剩; 二是杠杆水平利用过度。这两个条件往往联系在一起。以此来判断,当前在我国的经济运行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以房地产等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泡沫。这些泡沫的存在,拉高了实体企业的生产活动的机会成本,导致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严重的利益失衡。这是我国经济陷入高位下行和艰难困境的重要原因。

        因此,现在中央在供给侧改革战略中,要求大力推进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为主要任务的结构改革,其实是在消除产业发展中的泡沫经济现象,是在大力回归实体经济。这也意味着,发展服务业与发展制造业一样,只要在适当限度内利用杠杆,只要始终保持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就不可能出现危及经济健康的、严重的泡沫经济现象。

        四、以供给侧结构改革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事实上,在目前的人均GDP 水平上,中国制造业的比重已经是全球最高。过去中国制造业的高比重现象,是在出口导向型经济中发生和消化的,现在发达国家也遇到了经济周期的困扰,不仅市场萎缩,而且还要求制造业回归和再工业化。如果我们继续沿用之前的发展模式,必然会加剧制造业的产能过剩。

        利用国内市场发展中国经济,首先,必须用市场的方式,调整已经严重过剩的制造产能; 其次,要把资源倾斜投入于我国目前仍处于严重短缺状态的服务业,大力发展具有本地化属性的现代服务经济;最后,与出口导向下只能发展国际“代工型经济”不同,利用内需可以大力发展自主品牌和自主技术,建立以我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攀升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产业链高峰。

        “十三五”时期,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国迈向全面小康社会和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进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服务业的改革开放将加速这一趋势的形成和早日到来。现在服务业发展还存在着诸多的制约因素和障碍,如政策实践中有人还把服务业视为泡沫经济产业,存在制造业发展偏好,轻视服务业发展倾向; 服务业虽然是就业的“蓄水池”,但是对其的税赋还存在过重的现象; 制造业已经充分开放了,但是服务业还存在着许多开放的壁垒,等等。为了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在此提出三条主要的政策取向性建议:

        1. 要把浪费在僵尸企业、过剩产能中的实物资源、信贷资源和市场空间,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消灭僵尸企业、去过剩产能的实质性行动,逐步市场化地转移到现代服务业,尤其是要转到目前还处于短缺状态的生活性服务业和社会公共服务业上来。具体办法就是要让从事生活性服务业的企业有利可图,获得社会平均利润; 要打破社会公共服务业的行政垄断,放松管制、降低进入壁垒。

        2. 适当对服务业实施“减税提费”政策。与制造业不同,服务业属于轻资产行业,可以抵扣所得税的固定资本折旧少,因此即使与制造业的税收水平一样,它的税赋事实上也相对较高。同时,现代服务业属于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和知识资本密集行业,它的消耗强度大、“折旧”周期短,因此提升这个产业部门的劳动力服务水平,需要比制造业提取更多的用于人力资本培训的费用。

        3. 尽快实施不影响国家安全的服务行业的准入自由化的政策,推进服务业的开放发展。尤其要注意通过利用外资实现开放发展。现在有人可能会质疑服务业开放,其实只要我们回顾一下我国的制造业是怎样在开放中逐步增强竞争力的,就不难发现开放发展的意义和作用。也有一些人可能会质疑服务业利用外资,那还是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今年年初中央权威人士答人民日报记者问时的经典回答吧: “要吸引更多的外资。现在,美欧等发达国家都在吸引我国的投资,我们有什么理由认为我国的外资多了!”

        注:

        ①人民日报独家专访: 《七问供给侧结构改革———权威人士谈当前经济怎么看怎么干》,人民出版社2016 年版,第6 页。

        ②刘志彪、江静、刘丹鹭: 《现代服务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年版,第9—12 页。

        ③刘志彪: 《发展战略、转型升级与“长三角”转变服务业发展方式》,《学术月刊》2011 年第11 期。

        ④W. J . Baumol ,Macroeconomics of Unbalanced Growth: The Anatomy of Urban Crisi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 57( June 1967) ,pp. 415 - 426; V. Fuchs ,The Service Economy,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1968.

        ⑤例如,投资者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在哪里举办钢铁企业主要取决于制造成本,而在哪里投资技术、知识高度密集的服务企业,投资者则要考虑人才可得性、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和法制环境等一系列更为复杂的交易成本( 即制度因素) ,而不仅仅是人工成本。

        ⑥刘志彪: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关系的再思考》,《学习与探索》2015 年第9 期。

来源:南京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