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海的征兵新政

作者:光明日报来源:光明日报发布时间:2022-01-17 浏览量:18

近日,北京和上海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突破性征兵新政,激励高素质青年积极应征入伍,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日前,记者来到上海市征兵办,这里的值班电话成了咨询热线,每天都会有很多学生和家长前来询问。其中,“非沪籍大学生士兵可直接落户”、“招录退伍大学生士兵进公务员队伍”、“招考非大学生退伍士兵免费上大学”等一整套新政策备受瞩目。

征兵新政频出,释放出怎样的信号?新政的“门槛”到底怎样,符合哪些条件才能享受优待?下一步,如何更好地落实新政,完善高校征兵机制?记者就此进行了追踪采访。

“入口”更宽,“出口”更亮

落户政策的创新突破、升学和就业的各项优待、经济补助力度的加大,是此次上海征兵新政的亮点。

据上海市征兵办负责人介绍,只要是在上海应征入伍的非上海户籍的上海高校在校大学生,在部队服役期间表现优秀、退役复学后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在上海市落实就业单位的,均可直接办理上海户籍。而应征入伍的非上海户籍的在校高职(专科)生,退役复学后专科毕业、在上海落实就业单位的,可申办人才类上海市居住证并享受相关待遇,在申请转办上海户籍时,其服义务兵年限视同持有居住证年限。

新政还规定:应征入伍的本科生,本科毕业后3年内参加上海高校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考试,初试总分加10分;荣立个人二等功以上奖励的本科生,毕业后可免试保送所学专业研究生;应征入伍的高职(专科)生,毕业后可免试入读成人本科;在部队荣立个人三等功以上奖励的高职(专科)生,毕业后可免试转入本校同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本科学习。

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谢德志介绍,除了升学、落户等方面的优待,新政就退役士兵的就业扶持等也作出了一系列制度安排,比如,优先招录退役士兵进公务员队伍,对报考警察学员的退役士兵年龄放宽至28周岁,提高现役士兵及其家属优待金标准并建立自然增长机制等等。“真正让优待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需要相适应,吸引更多高学历高素质青年积极应征入伍,使其经过部队锤炼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和基层政权建设有用人才,实现兵员征集与退役安置的良性循环。”

新政圆退伍士兵大学梦

采访中,谢德志告诉记者,上海此次调整征兵政策经历了半年多的细致调研和反复商讨。上海市委、市政府和警备区为此专门召开专题会议。上海警备区成立了由司令员政委挂帅的工作小组,深入区(县)、高校、企业、社区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调研座谈、协商会商。

调研发现,上海市1990年至1995年出生的适龄公民人口大幅减少、高考录取率大幅提高、社会就业率增长、出国(境)留学定居人数增加等六大因素,是导致高素质兵员难征集的主要原因。这也是近年来部分省市普遍遭遇的问题。征兵政策及时调整势在必行。

此次出台的新政规定,退伍两年内的本市非大学生士兵报考部分高校实行单独报名、单独命题、单独考试、单独录取,在校期间学杂费全免。记者从上海市民政局了解到,这一优待政策在上海早已实施。从2005年起,上海就在全市实施专科自主招生的高校中将退役士兵纳入招生范围试点,迄今已有250余名退役士兵圆了大学梦。“此次正式将这一做法形成政策,将进一步完善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制度。”李建飞说。

他还告诉记者,目前上海正在加快细化量化征兵新政,结合各地区各单位的实际,拿出配套性的政策措施,完善市、区(县)两级征兵政策制度,形成上下衔接、综合配套、富有上海特色的征兵法规政策体系,全面推进征兵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高校征兵机制亟待完善

“当前征兵工作重心已逐步向高校转移,我们在鼓励高校多出兵员的同时,必须抓紧完善各项高校征兵工作机制。”日前召开的上海征兵工作座谈会上,上海市副市长姜平表示。

“过去征集兵员的主体在农村,在工厂,在城镇待业青年中;现在,大部分适龄青年都在高校就读,上海等大城市可供征集的高中毕业生寥寥无几,在校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群体逐渐成为征集重点。”在复旦大学武装部副部长黄荣国看来,一方面,信息化战争对兵员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兵员征集主体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这都要求针对高校的征兵政策及时调整和完善。

黄荣国告诉记者,他和同事们都深切地感受到,此次出台的新政“对高校的倾斜力度加大了”。一个最直接的变化是,新政出台后,困扰高校多年的征兵工作缺经费的问题将得以缓解。新政明确规定:从2011年冬季征兵开始,高校所需征兵工作经费,根据征集任务数按人均2400元标准,由区(县)财政负担,列入区(县)征兵办部门预算。“虽然事实上高校在外调政审、体检、奖励等方面的花费远远超过这一数字,但毕竟是有了基本的制度保障,能够更好地调动高校征兵工作的积极性。”

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鲁雄刚也表示,随着国防建设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军入伍,除了冬季征兵以外,平时还有毕业生预征工作、直招士官工作等。必须加快建立健全高校征兵工作常态化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高校征集工作良性循环。

(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本报通讯员 丁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