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晓英
双脚踏沃土 妙手绘蓝图
2005年7月至今在宿豫区交通运输局工作,现任宿豫区交通运输局工程科副科长、运输管理所副所长。
在宿迁交通运输系统工作14年,一直从事交通工程专业技术工作,先后参与编制《宿豫区集疏散和扶贫连接公路“十三五”建设规划》《宿豫区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宿豫区旅游交通专项规划(2016-2020)》等。2018年1月被确定为宿迁市“双千工程”本土千名人才第二层次培养对象。
如今驾车出行的市民,只要拿起手机打开带有导航定位功能的APP,不论是奔驰在高速公路上,还是穿行在乡间小道中,再偏僻的地方也能到得了。
那么,这一条条道路、一座座桥,是如何“进入”手机APP的呢?单晓英说,是交通人一点一点“搬”进来的。
2005年7月,长沙理工大学交通工程专业毕业生单晓英来到宿豫区交通运输局。
看着眼前这个身材娇小、一脸学生气的“80后”女孩,宿豫区交通运输局办公室主任说:“你就留在办公室吧。”
没想到单晓英一口回绝:“去办公室干吗?不行,我不去。我来就是要做工程的。”于是,她成为当时宿豫区交通运输局工程科唯一的一名女性。
回想起这件事,单晓英忍不住笑了起来。“那时刚出校门,认为工程建设就是电视上经常放的热火朝天场景,而且和自己所学专业对口。”她说,“等到真正经历过,才知道这份工作其实很平凡也很辛苦,需要付出很多,才会有成就感。”
2005年8月,全省农村危桥调查工作启动,天天跟在“师傅”——工程科老同志身后跑工地的单晓英有了新任务。
那时,王官集、皂河等乡镇还没有从宿豫区划出去,宿豫区下辖乡镇近20个,每个乡镇的每一座桥都要跑到。到了现场,单晓英和“师傅”不仅要检查桥梁的安全状况,还要用GPS系统定位桥梁的具体位置,晚上回到单位,再将相关数据录入系统。在最热的时候开展这项工作,辛苦程度可想而知。由此她才知道,那些导航定位信息,都是交通人走过每一段路、每一座桥,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
辛苦归辛苦,单晓英可没有忘记当初要上工地、做工程的初心。2007年5月,一直跟在“师傅”身后的她,终于等来“挑大梁”的机会——在皂河船闸附近,负责一段不到8公里长的道路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作。
“得知要单独负责一项工程,心里特别忐忑,不仅把施工图拿来仔仔细细看了几遍,还把上学时的专业书籍也翻了出来。”她说,当时最怕的就是在工地上,被别人随意抛出的一个问题给问倒了。
其实,在项目管理中,作为业主代表的单晓英主要负责监督工作:监督施工进度、施工安全、施工质量,对可能出现的工程变更进行控制。结果到了工地,业主代表的活她做了,顺带着还成了施工技术指导员。
铺设水泥混凝土路面,必须使用振动棒将其中的气泡排除出来,这样不仅能消除蜂窝麻面现象,还能提高强度。但是,在施工现场,单晓英发现工人使用振动棒的方法不符合规范要求,“从施工工艺来说,振动棒按照最佳角度进入,效果最好。”
问题指出来了,可工人并不服气。也难怪,人家在工地上干了多年,还能连个振动棒也不会用?
单晓英不争辩,直接上手指导工人按照标准方法进行操作。结果,只用平时一半的时间,就达到了同等质量要求。
2007年8月,这条路铺设完成,并且顺利通过验收。
“验收时紧张吗?”
“当时好像没有感到紧张,毕竟天天在工地上盯着,各方面都把控到位了,不能通过验收才奇怪。”
从那时算起,单晓英先后参与骆马湖环湖路工程、宿邳一级路王官集连接线工程、大兴堤南桥工程、晓仰线来侍段和保来段工程、宿新高速公路北互通连接线工程等项目的管理工作。
2013年6月,单晓英又接了新活——为辖区乡镇规划校车行驶线路。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里,她和两名同事天没亮就从单位出发,天黑了才回到单位,硬是将所有乡镇适合通校车的道路跑了个遍,拿出了覆盖面最广,也是最安全、最经济的校车线路规划方案。不仅如此,对于规划线路上出现的道路破损、路宽不足、警示标牌缺失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在规划方案上一一记录下来,为实施提升改造工程做好了前期工作。
从道路桥梁调查到实施项目管理,再到编制交通规划,这些年来,单晓英脚未停过、手未歇过,在辛苦付出的同时,也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如今,每次驾车经过宿豫区幸福大道,单晓英的心中总是甜滋滋的。这条起于环城东路、止于新大线,全长10.8公里的道路,仅用半年时间就铺设完成,串联起宿迁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梨园湾景区、杉荷园景区等,成为展现宿豫区乃至宿迁市电子商务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窗口。但是谁能想到,为了让这条幸福大道早日从设想变成现实,单晓英和同事前前后后忙了半年时间。
2016年7月,幸福大道规划编制工作启动。单晓英和同事带领设计单位人员跑现场、提建议,到相关部门和乡镇办理审批手续、协调征地拆迁工作,“难题一个接着一个跳出来,我们一个接着一个去攻克。”
规划方案初稿形成后,还要进行一审、二审、三审……五六十次的评审会,每次都开到深夜才结束,每一次过审,方案就再一次完善。直到项目通过招投标确定施工单位后,她的工作才算完成。
“工程科我是来对了。”单晓英说,“每当走在自己参与规划、管理的道路和桥梁上,心中油然而生的是无比的自豪和喜悦。”
宋威
规划或远 梦想很近
2015年11月至今,任宿城区交通运输局工程计划科副科长,负责编制全区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规划,负责全区交通工程计划统筹、前期手续办理、协调调度及质监验收,负责农路办及“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协助办理省、市交通重点工程相关手续等。
在宿迁交通运输系统工作近4年,相继参与并完成了宿城区县道网、乡道网规划和《宿城区农村公路提档升级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编制工作,完成了《运河宿迁港集装箱运营补贴资金使用管理实施办法》文件起草研究工作,先后被评为全市交通运输系统先进个人、2018年宿城区农业农村工作先进个人。
“学工科的,就应该到工程建设一线。”抱着这一想法,2015年11月,宋威“跳槽”到宿城区交通运输局。
不过,在宿城区交通运输局,他并没有如愿站到工程建设第一线,而是成为该局工程计划科的一员。
到宿城区交通运输局,宋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跑乡镇。2016年,宿城区启动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当年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05公里。
于是,宋威跑了8个乡镇,然后看着这8个乡镇的道路从破土动工到竣工验收,按照“当年跑、当年报、当年建、当年通”的要求完成了任务。
“每条道路,从设计、建设、质监到竣工验收,我都全程参与。”宋威说,成为交通人,感触很多,“以前到农村调研工作,老百姓并不热情;现在到农村,老百姓听说是来帮修路的,一下子就围了上来。”
工程建设过程中,宋威不时往现场跑。看到他来了,村民主动上前“打小报告”,觉得哪里质量不过关、哪里进度没达标,一股脑全告诉他。
参与建设的第一条道路竣工通车时,宋威也在现场。当时,一位村民边骑着自行车边感慨道:“这路修得好啊!”
听到这话,站在边上的宋威笑了。
2017年,宋威开始参与编制自己交通生涯中的第一个引领性规划——《宿城区农村公路提档升级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每一个规划在出台前,必然要进行广泛调研。“我们用了3个月的时间,‘筛选’出91条道路列入项目库,上报到市里。”
3个月,每天早上8点钟宋威就出发了。先到村里,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对相关道路进行“筛选”,把各条道路的基础数据一一登记下来;回来后,结合乡镇领导及村民的意见,每个村至少确定一条路进入项目库。
“我们采取的是‘差中选差’的办法,就是选路况最差、最需要提档升级的那一条。”
在这一规划的指引下,2018年,宿城区启动农村公路行政村通达工程,计划用两年时间提档升级农村公路94.86公里、改造危桥27座。
2018年最先竣工的是耿车镇的湖稍线。这条路原来是3.5米宽的水泥路,坑坑洼洼不说,中间还有一小段土路。提档升级后,这条路变成了5.5米宽的水泥路,交通标志标识一应俱全。
“今年年底,我们将实现全区134个行政村双车道四级路全覆盖,可以说是解决了宿城区交通运输‘末梢问题’。到时候,老百姓出行更方便了!”宋威自豪地说。
不到4年时间,宋威“推着”宿城区城乡道路网不断提档升级。期间,他还完成了徐洪河潘山渡口撤渡建桥及连接线工程规划选址意见书和土地预审、成子湖大道工程二期设计完善、淮徐高速公路宿迁西出口改建工程前期设计研究等工作;开展了徐淮路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土地预审、初步设计,蔡龙线景观工程前期设计及征地拆迁统计,埠陈线工程选址意见书办理、工程可行性研究等工作;配合市交通运输局做好盐洛高速公路、合青高铁、235国道宿迁段、西湖西路改造等项目前期研究及相关手续办理工作。
忙碌,但是看着蓝图一天天变成现实,对于交通人来说,还有比这更幸福的事吗?
朱晨
巾帼“绘制”八方路
2003年7月至今,在泗洪县交通运输局农路办、计划科工作。
在宿迁交通运输系统工作16年,相继参与“绘制”了泗洪县县道网、乡道网规划及“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等蓝图,同时完成了多项交通重点工程前期手续办理工作,先后被泗洪县交通运输局、宿迁市交通运输局评为先进个人,被共青团泗洪县委员会、共青团宿迁市委员会授予“新长征突击手”称号,被江苏省交通运输厅评为全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人才资源统计调查工作先进个人。
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朱晨不仅赶了个早,还赶了个巧:2003年,她到泗洪县交通运输局农路办、计划科工作时,正好赶上泗洪县大修农村公路。
“当时,农路办、计划科是合在一起的,一共只有4个人。”朱晨说,当时农村公路建设计划是按年上报的,从上报建设计划到工程竣工验收,农路办、计划科提供“一条龙”服务。有数据显示,2005年,朱晨和同事上报农村公路建设计划500多公里。这意味着,那一年,泗洪县建设的农村公路里程超过500公里。
上报建设计划之前是实地调研。朱晨每天拿着定位仪,一个乡镇一个乡镇、一条道路一条道路地跑,将道路数据记录下来,现场在乡镇地图上画出走向。回到单位后,还要将数据逐条输入系统。一条路可能不起眼,但聚在一起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整整一个星期,朱晨和同事加班加点,轮流坐在电脑前输入数据,每天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坐累了就站着、跪着,终于将十几万个数据上传完毕。
泗洪县第一轮农村公路提档升级规划工作很快完成了,但此后的每一年,朱晨和同事都将县道网、乡道网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不停调研、上报计划、落实计划、反馈,将道路铺到老百姓的家门口。
2017年,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泗洪县第二轮农村公路提档升级规划工作启动,这次的升级里程是300公里路、100座桥。
“截至2018年年底,我们县双车道覆盖率达95.6%,预计今年年底实现行政村双车道四级路100%全覆盖,力争创建成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朱晨说。
2012年起,国省干线公路建设任务下放,泗洪县迎来公路建设高峰,一批交通重点工程陆续上马。朱晨又赶上了这辆“早班车”——她要为这些工程开工“打前站”,开展前期工作。
“前期工作最繁琐的是哪一项工程?”
“330省道溧河洼特大桥及连接线工程。”
那是朱晨参与的第一个“高规格”工程,2015年12月10日开工建设,2018年建成。这项工程的前期工作用时远超建设用时,前期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
近年来,朱晨相继完成了121省道泗洪段、330省道泗洪段等工程土地报批工作,保障了工程的顺利推进。
当然,作为计划科的一员,朱晨在开展交通重点工程前期工作时,早早就做好了本职工作——规划。每一项交通工程能否顺利推进实施,取决于前期工作,而前期工作的第一项程序就是编制规划。大到各种指导性的规划编制,小到每年交通重点工程和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的编制,朱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工作。
泗洪县“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和水运发展专项规划、泗洪县新交通地图编制、泗洪县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
累!但是看到规划里的项目一个个顺利开工,一个个建成并投入使用,朱晨又由衷地觉得欣慰。
当蓝图变成美好的现实,对于交通规划人来说,这就是最好的奖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