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求职经历

作者:黄山日报来源:黄山日报发布时间:2022-02-28 浏览量:10

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徐海生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对于我来说,15年前的杭州求职之旅俨然是一个梦魇,给自信满满的我一个当头棒喝,以致多年来不敢去杭州,甚至人们谈及杭州,也会心有余悸。

我们就读大学时,正值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兴起,这也意味着高等院校毕业生“包分配”的历史将一去不返。特别是当时,随着工业经济井喷式发展,工科类专业成为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农字号专业基本没什么市场份额,几乎是无人问津。好在那时年轻,初生牛犊不怕虎。临近毕业,大家都遵循“是金子总会闪光”的信条,认真规划自己未来的人生,考研的考研,择业的择业,忙得不亦乐乎。

毫不隐讳地说,大学四年,我是一个典型的不务正业的家伙,专业学得不咋地,副业倒颇“有声有色”:且不说大学校报几乎每期都刊有我采写的新闻,抑或创作的散文、诗歌,当时的《新安晚报》、《合肥晚报》、《安徽青年报》以及我现在供职的《黄山日报》等报刊,也时不时地刊发我的一些“豆腐块”。这既让我在青青校园里赚足了眼球,也无限滋长了将来从事文字工作的底气。

囿于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观念,挥泪告别同窗四载的大学学友时,我把在杭州就业作为首选地点。原因主要是两条,一是经济发展程度层面,当时浙江发展迅速,工商业相当繁荣,就业创业空间比较大。二是从地域上说,杭州毗邻黄山,两地山相近、水相连、人相亲,再加上徽杭高速公路在建的利好消息,更是催促我义无反顾地前往杭州求职,希冀在“家门口”谋个好职业。

背起简单的行囊,冒着35摄氏度的高温,我径直从合肥辗转到杭州。相比于漫无目的的飘荡,有一点我还是庆幸的,因为那里有许多同村同窗,不至于流落街头。到达杭州时,虽然颇费周折,但还是找到了在一家快餐店做厨师的堂哥,并在他的指引下,联系上了学兄徐德军、学弟朱长书。由于我们三个人在同一所中学三个年级当过班长,此后又就读于同一所高中,关系很是铁,只是高中毕业后他们两人选择外出淘金。徐德军在一所教育机构从事管理,朱长书帮一单位做了几年经销员后选择了单干,开起了一家专门经营压缩机配件的门市部。他们三人一商量,我住堂哥饭店的大通铺不合适,那里人多,而且成分复杂,暂时住在徐德军租住的小屋里,平时帮朱长书看看店、送送货,堂哥则提供了一辆自行车。

没有了居无定所、食不果腹之忧,我隔三差五地奔波在浙江省人才市场、杭州市人才市场之间,时刻关注新闻媒体上刊登的招聘广告,然后满怀虔诚地投送一份份求职简历。这份简历虽然制作的不是很精美,但自我感觉很有含金量,除了农学专业有点暗淡之外,大学校报记者社社长、文学社社刊《白玉兰》主编等头衔,以及发表在报刊上百余篇作品复件等,都让我充满期待。

美好的憧憬不等于活生生的现实。一次次地挤破头皮来到心仪单位的展台前,毕恭毕敬地递上简历,对方只是轻描淡写地扫了一眼,然后遗憾地摊开双手,,很是抱歉,你专业不对口,建议到别的地方去试试吧。希望一次次升起,又一次次地破灭。记忆犹新的一次是到钱江电视台应聘,戴着眼镜的大姐仔细审读了我的简历及复件后,摘下眼镜,很是和蔼地说道,“小伙子,你条件和禀赋都不错,是否录用,待我们报请领导班子审议后再给你回复。”虽然只是一句没有结果的话,但还是让我心花怒放。不顾炎炎烈日,骑着自行车环游西湖,并在苏堤、断桥等处,手捧湖水喃喃自语,兴奋之情难以言表。

当我沉浸在敬候佳音的喜悦中时,这位大姐把电话打到了门市部。我手提话筒,几乎是屏住呼吸,俨然在聆听一个重大决策的发布。结果可想而知,但我对这位已经忘记名字的大姐还是心存感激的。因为按照惯例,招人单位没有必要通知不被录用的应聘者。不仅如此,她还在电话中透露出领导班子审议时的意见:虽然文字功底不错,也有一定的新闻敏感性,但他没经过电视新闻采编方面的系统学习,单位需要花很多时间加以培训才能胜任工作,这有悖于我们招之即用的初衷。念及她的知遇之恩,我克制住沮丧的心情,说了声谢谢你的厚爱,然后缓缓地放下话筒。那一刻,我面无表情、目光呆滞,所有的信心被现实击得粉碎,高昂的头颅也瞬时耷拉下来。

整整一个月,从东城到西城,由南区到北区,我几乎跑遍了整个杭州城,那辆自行车也累得散架罢工,但就业却如水中花、雾中月,可望不可即。

失意的人容易敏感。自视甚高的我,目睹昔日同伴有条不紊地务工创业,虽然艰辛,但也还快乐,我却碌碌无为,无处栖居,挫败感和心里落差无限陡增,凭借农业专业属地分配安置的“末班车”,我最终选择了逃离矢志追求的“天堂”。

人不一定记得多少成功荣耀,但有些失败却会刻骨铭心。等候分配安置的日子,我对杭州之行的成败得失进行了剖析,并放下架子、降低目标北上合肥,期间,卖过方便面、保健品,送过报纸、广告传单,当过小工、服务生,毕竟生存是生活的前提。

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在被分配安置到皖浙交界的农村不久,我参加现供职单位的公开招聘,居然一蹴而就。缘于一直的热爱,也源于经历的艰辛,我倍加珍惜现在岗位,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用新闻见证历史,用脚步记录人生,虽说不上硕果满枝,却也算得上步履铿锵。

一位禅师曾经开导他的信徒:“三十岁前不要怕,三十岁后不要悔。”我零零散散地把昔日的落魄记录下来,也是想以此提醒告诫自己及其亲近的人,有些事情,结果并不重要,积累的经验教训,也就是所谓的磨砺很重要,只有经历过风雨,人生才有深度、高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