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侠:从经济周期规律把握发展的关键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23-05-03 浏览量:15

来源:安徽日报

【编者按】

安徽省第十二届人代会提出的今后五年及2013年目标任务和工作部署,符合中央精神,切合安徽实际,反映人民意愿,对于引领安徽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今后五年,安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是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可谓任重道远。为理解和把握省十二届人代会精神,深入认知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和部署,本报约请安徽省社会科学院专家撰写了这组文章。我们还将继续组织相关理论文章,以飨读者。

安徽省第十二届人代会确定和安排了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这是在国内外经济处于深刻调整期的背景下作出的部署。我们应当从经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来把握实现未来五年目标和任务的关键。

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活动呈现周期性的扩张和紧缩的一种波动,它包括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再到繁荣的周而复始循环。经济繁荣时期带来的是较多的发展机遇和较低的机会成本,容易形成经济的较快增长。当经济发展达到饱和,过剩危机就会带来经济衰退。经济衰退是对前期经济高涨的一种必要修正,以人为手段强行阻止这种修正只会带来更长时间的衰退和更大成本的修正。调整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没有调整或调整不到位,就意味着经济发展要走老路。当复苏到来时,不论是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还是罗斯托的“起飞”理论都表明,地区前期调整所积蓄的能量会最终决定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经济周期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演绎了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因此,发展区域经济就必须尊重周期性经济发展规律要求,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和内容,以不同举措做不同的事情。如果在经济萧条时期,一味追求错位的机遇带来的高成本增长,未来进入复苏时期,也将遭遇错位的修正带来的高成本修正。

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经济进入中速增长区间,并呈现中西部相对快速发展的新格局,安徽经济在此变动中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值得指出的是,全省经济的波动大体与全国乃至国际经济走势呈反向表现。国际国内经济上行时,本地区经济呈现挑战大于机遇的艰难发展态势,如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下半年;国际国内经济下行时,本地区经济呈现机遇大于挑战的良好发展态势,如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上半年,及2010年年底至2012年年底。尤其是近两年,安徽经济增长不仅速度较快,总体的发展也比较健康。一是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协调。皖北地区经济增幅连续两年超过皖江地区,工业发展势头很猛。二是招商引资成绩显著,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高幅度的增长,且大项目的带动力明显增强。三是进出口贸易表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这表明安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外开放度也明显提高。四是轻工业保持较快增长的势头。安徽轻工业增长较快之所以预示经济健康,是由地区工业结构的特点决定的。作为一个资源性工业省份,地区重工业内容更多来自煤电化一类的原材料加工业,以及一些耗能耗材较高的中低端重型器材加工业。因此,通过轻工业较快增长创造的市场需求带动重工业发展,是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有效途径。五是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增强。自主创新已经在安徽工业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其综合效益将进一步显现。六是经济效益持续提高。近两年,全省80%左右的行业保持利润同比增长。

需要注意,当前形势下安徽经济发展这种机遇多、空间大和速度快的态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产业结构的主动调整。生产方式粗放、加工模式陈旧、低端制造业比重较大等问题,在市县一级工业中,尤其是在发展较慢的地方仍很突出。由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结构调整的空间很小,产业结构仍呈现“两高一低”发展模式。两年来,安徽规模以上增加值中,重工业产值一直保持近70%的比重。在重工业中,能源、钢铁、有色金属、水泥、化工等传统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占比达40%左右;六大高耗能行业的增加值仍保持较高增长。由此也说明,区域经济增长的结构基础还不优,相当部分是以环境、资源等高成本为代价的;其中很多行业和产品在未来经济复苏时期,一旦被新行业和新产品替代,即将面临更高成本的调整。面向未来,安徽最需要以强大的创新能量和优质产业为基础。目前,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上,虽然一些指标数字增长很快,但实力不强。在地区工业发展上,增长质量仍待提高。在产业结构上,新兴产业和优质产业占比不高;在产业内部结构上,市场细分缺乏,高端制造占比不高;在企业结构上,目前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数量上已占绝对优势,但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尚需增强。

鉴于规律要求和现实问题,我们必须把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和优化产业结构作为近一时期的关键。首先,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要调整治理现有落后产业内容,培育新兴产业和新生力量。一是要工业园区化。通过产业集聚,不仅可以节约土地和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能达到工业污染统一监测管理和集中治理的目的。二是要生产专业化。围绕某一产业或某一产品,专业化生产不仅能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企业的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促进产业水平升级,走高端化工业路线,从根子上避免资源浪费和污染发生。三是工业服务业化。生产环节仅仅是工业诸多环节中的一个环节,目前我国工业价值创造主要来源于生产环节,只有努力提高城市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才能把蕴藏在研发、设计、市场采购和销售、仓储运输、信息程序和中介市场等环节的价值创造开发出来,并使之最大化。四是污染治理产业化。我们现在治理污染的手段,主要靠关停并转或单项技术革新。如何把这种为治理而治理的高成本“堵”变成低成本“疏”,国外有许多现成经验可供我们学习引用。如通过降低能耗发展起的节能装备制造,通过治理煤电化带来的大气和水污染发展起的环保装备制造、相关专利发明和高端技术运用等等。安徽境内横贯两大流域,区域经济差异较大。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要针对不同地方的不同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细化政策内容。对不同经济区域甚至不同地方,制定不同的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鼓励政策,才能更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形成特色,避免各地在产业承接上无序竞争,以及产业发展上的同构竞争。

其次,在创新能力培养上,要从实际出发积蓄力量,挖掘有效途径才能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一是在招商引资上,注意承接与当地产业水平相适宜并符合技术水平提高要求的项目。引进项目的技术层次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技术外溢带动地方产业整体水平提高。二是要在自主创新激励机制上加强地方品牌建设。把创建品牌作为政策鼓励和扶持的重要内容,建立以品牌为目标的创新体系。三是通过创建有效平台,不断加大R&D投入。实证分析显示,地区研发资金投入对本地区技术水平较高的自主创新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尤其是产业内部科技研发资金投入对产业整体的自主创新有显著促进作用。要使企业加大R&D投入,关键要建设好产学研结合的平台,这是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四是集中科技项目资金,加强投入监管机制。其内容包括:要减少中小项目投入,加大平台建设投入;加强对科技创新项目投入的审计,建立更加规范的项目评审和考核制度;建立项目资金使用信用体系,对项目投入产生创新成果或取得品牌效应的,列入重点扶持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