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朋友说上海的郊区发展连苏州县级市都不如。而这次通过数据对比发现,上海郊区被狠狠地吊打了!
以2024年GDP数据为例,上海郊区大哥闵行4119.25亿,不敌昆山的5380.17亿;二哥嘉定3029.6亿,败给了张家港的3602.54亿;松江2276.2亿、宝山2110.57亿,都打不过常熟的3079.1亿。青浦、奉贤、金山、崇明一一被太仓(1850亿)挑落马下!
为什么上海郊区的GDP打不过苏州四大县级市,差距那么大?
这个对决真的是太吊诡了!这里面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区域经济结构密码?
上海这些郊区原本都属于江苏,几乎跟昆山、张家港、常熟和太仓一个起点。
划给上海后,它们为什么反而不如江苏兄弟县市了呢?如果不划给上海会不会发展更好?
历史基因不同,发展路径不同
行政区域的调整,注定了两地发展命运出现分野。1958年江苏十大郊县集体“改嫁”到上海,本以为能当上"豪门阔太"的。结果发现嫁的是个精打细算的“理工男”,上海给它们安排的是"农业后勤部长"+"工业备胎"。在计划经济时期,虽说上海郊区从农业基地完成了到工业配套的转型。
以上海县(现闵行区)为例,其工业产值占比从1960年的18%提高到1980年的67%。
但主要承接的是上海主城转移的纺织、机械等传统产业。这种"配套型经济"模式,与苏州县级市自主发展的道路迥然不同。
昆山1984年自费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时,工业增加值仅2.3亿元,但到2000年已达168亿元,年均增长25.7%;
同期嘉定工业增加值从4.8亿元增至210亿元,增速22.1%,但外资依存度比昆山低34%。
苏州自改革开放以来始终聚焦制造业升级,慢慢发展成为“世界工厂”。
但上海郊区不同,90年代曾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但2000年后因“退二进三”导致工业空心化。
尽管近年通过“五大新城”建设试图重振制造业,但时间窗口较短,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上海郊区与苏州县级市的产业发展渐行渐远,这种差异也源于行政权限与资源配置的差异:
作为省管县的昆山,拥有土地审批、外资引进的自主决策权,而上海郊区必须服从全市产业规划。2003年昆山率先实行"零地价招商"时,上海正严控工业用地扩张,郊区工业受到了抑制。
上海从2005年起执行"减量化"土地政策,2015-2020年郊区工业用地减少28.6%。
而苏州四大县级市通过"三优三保"“工业上楼”等政策,近十年新增工业用地43万亩。
上海一直奉行的是“中心城区优先”策略,长期将资源倾斜给浦东、虹桥等战略区域。而郊区更多承担的是居住和生态功能,少部分承担工业功能,发展差异被拉大。
比如临港新片区2022年财政投入超500亿元,而松江、奉贤等郊区获得的市级投资相对有限。
正是郊区产业定位的弱化,上海给它们塞了很重的房地产任务。上海郊区的房地产依赖程度较高,更加导致土地资源配置的效率不如苏州。以松江、青浦、奉贤为例,过度依赖房地产开发,2022年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分别高达46.2%、49.5%、42.9%。
而苏州已降至27.5%,将更多资金投向实体经济。
所以历史基因的差异,导致了一系列发展模式的差异,让沪郊与苏四县GDP渐行渐远。
产业结构有差异,分工有不同
2024年数据显示,苏州四大县级市二产占比平均高达52.3%,而上海郊区仅为37.8%。这种产业结构差异造就了GDP总量的鸿沟。
昆山电子信息产业2023年产值突破6000亿元,集聚了全球1/8的笔记本电脑产能,仁宝、纬创等代工厂贡献了38%的工业产值。
闵行航天装备、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45%,但紫竹高新区单位面积产值是昆山开发区的6.2倍。
这种差异本质上是产业能级的代际差:苏四县以"规模制造"见长,上海郊区则聚焦"价值创造"。
长三角一体化打破了行政藩篱,形成了独特的"上海研发+苏州制造"产业链模式。
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张江药谷67%的创新药在苏州转化生产,昆山65%的规上工业企业与上海存在技术合作;
上海郊区集聚了全国1/3的生物医药研发机构,苏州县级市承接了72%的产业化项目。
再看汽车产业,特斯拉超级工厂上海临港负责电池研发、整车设计,而苏州太仓供应50%以上的精密零部件。
这种分工在GDP核算中是不一样的,制造环节的产值计入苏州;而研发、设计等高端环节的价值难以完全体现在上海郊区的GDP中。
反映在最终的GDP核算上,制造环节的规模效应更易推高总量数据。所以双方的数据差距就显现出来了。
人口与劳动力结构有很大差异
苏州是“小鲜肉”,拥有很大的外来务工优势,人口年轻、生产力旺盛,拉动了GDP。苏州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占比超50%,昆山外来务工规模常年维持在200万人以上。这些"追梦打工人"平均年龄才32岁,比上海郊区年轻5岁。苏州劳动力成本仅为上海的1/3,每个企业主都直呼:真香。
反观上海郊区,以松江为例近几年关停了很多中低端制造工厂,导致外来务工人员减少。如今的上海郊区,正在步入"中年危机",劳动力供给紧张,制约了GDP高速增长。嘉定、松江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30%,而苏州仅为22%。
上海郊区街边早餐店已经成了这样的画风:四大金刚(大饼油条粢饭豆浆)摊主平均年龄55岁,社区广场舞规模是苏州青年创业团队的3倍。
嘉定2024年GDP只增长1%,松江前两年是负增长。
昆山收入不比上海郊区低多少,反倒是房价比上海郊区性价比高很多,形成了"幸福不等式"昆山房价2万元/m²,嘉定新城5万元/m²,差别很大。
来看看昆山小白领的日常:月入1.5万,住89m²精装房,通勤30分钟;周末自驾游阳澄湖,实现"大闸蟹自由"。
而嘉定的小白领日常是这样的:月入2万,还1.2万房贷,挤地铁1小时;最大娱乐是在业主群抢社区团购。
不划归上海会不会发展更好?假设历史重演,原江苏十县没有划归上海,不是没有可能发展比现在更好。以嘉定为例,极有可能成为"昆山Plus",江苏利用更加毗邻上海的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
以江苏的执行效率和眼光,安亭枢纽TOD早就造好了,成为江苏面向上海的“东方之门”“嘉定之门”,嘉定极有可能取代昆山成为“世界工厂”,GDP更高!
而青浦不至于长期沦为上海的“菜篮子”,有可能成为“苏州园区Plus”,早就飞黄腾达了!
松江、金山、奉贤倘若不划入上海,可能更早地发展成为了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
另外,我们要超越GDP的维度看上海郊区与苏州县级市,不见得上海郊区真的不行。
如果引入更全面的评价体系,上海郊区已经在很多方面领先:
1、全员劳动生产率:闵行(28万元/人)vs 昆山(23万元/人)
2、万人发明专利:嘉定(98件)vs 张家港(41件)
3、第三产业占比:松江(58%)vs 常熟(47%)
4、总部经济:青浦集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7家,超过苏州四县市总和。
这些指标也能反应出,上海郊区正在经历从"规模扩张"到"能级提升"的转型阵痛。
虽然在GDP总量上上海郊区打不过苏州“四小龙”,但是增速却遥遥领先,未来还是有潜力的:综合来看,上海郊区与苏州县级市的差距本质上是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区域发展模式的产物:苏州凭借制造业集群化、政策灵活性和低成本优势,抓住了外资涌入和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而上海郊区受限于城市定位、土地制度和成本约束,逐步转向服务经济,但短期内难以超越苏州的制造业基础。未来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深化的深入施工,两者可以形成更好的互补关系:上海聚焦科技创新与高端服务业,苏州继续巩固先进制造业地位,共同构建世界级城市群产业链。
熟不知,昆山流水线上的AirPods,装着上海设计的芯片;常熟生产的汽车安全带,测试数据来自嘉定实验室;太仓德企的精密齿轮,正咬合着张江人工智能的齿廓。
放大来看,上海造核心零部件,苏州批量生产,杭州搞数字包装,合肥提供能源支持。
整个长三角都在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
上海郊区与苏州县级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GDP对决了。并不是GDP低就代表不行,上海已经换了赛道,未来可能弯道超车!